读后感
当前位置:主页 > 读后感 > > 正文

瓦尔登湖读后感【14篇】

2019-04-26 15:05:10   作者:网络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一: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一本散文集,梭罗在这本书中不仅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而且还教导人们应该要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感受大自然,让自己的那浮躁的心,能够静下来,可以去享受一会大自然和深入地去思考,思考这个世界,思考人生
 
  我是在很大了之后,才读过这本书,当时一读就喜欢上了这本书,这本书在某些方面,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动,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孤独的人,才能够有所作为,只要能够忍受住孤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更多来自于大自然的感召,可以有更多的思考,那么一个人才算是真正的活明白了,不然也只能是一辈子,那么碌碌无为。
 
  梭罗为了逃离现实的生活,一个人搬进了瓦尔登湖湖畔,在那里一共生活了两年多一点,也正是在这两年多一点里,他写下这部闻名全世界的名著,成为了一代一代孤独的人心中的至宝。至少我个人是这么认为,觉得这是一本让我念念不忘的书。
 
  我在读完了这本书后,在很长的时间里,我有了一种冲动,也想要和梭罗一样,搬到某个偏僻的地方去生活,也想要让自己彻底地孤独起来,可是现实的生活还是不允许,所以像我们这样的人,也只能是注定了这一辈子,也只能够是在这茫茫人世中,也只能是当一个俗人。
 
  读《瓦尔登湖》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其实说白了,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活得明白一些,不要一辈子都活得懵懵懂懂,永远也不明白,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是由衷地佩服梭罗,佩服他能够忍受住那一份孤独,可以一个人可以在那么一个地方,独自地呆上那么长的时间,可能现在恐怕真没有几个人能够忍受住,他的那一份孤独,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梭罗的思想,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形成,把自己的所有对于现实的思考,都写进了这本散文集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也正是他的这一份感动,才使得我认识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一个人孤独一些,是一件好事,至少它能够让人明白更多的道理,明白如何更好地去生活。
 
  我时常在想一个问题,一个人应该要如何去生活?
 
  当然我没有梭罗那么深沉的思想,只能够是蜻蜓点水式地去思考,还是可能我不够孤独,还需要再去读书,唯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思想成熟起来,才能够懂得生活的意义。
 
  这也正是梭罗所带给我的收获,他让我懂得了如何去思考,如何去面对现实的生活,如何去好好生活。我想如果我没有读过《瓦尔登湖》,我想自己不会有这种深入的思考,正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开始慢慢地也会去思考一些问题。
 
  所以说《瓦尔登湖》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能够让人明白更多的道理,能够把人带入到另一个世界,能够在那个世界里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篇二:瓦尔登湖读后感
 
  忽而,夏天靠在了肩头。躁动的心,怦怦跳跃,伴着窗外的柳絮儿妖冶乱舞,难寻我的情绪,不知道它到底是忧伤,还是快乐
 
  模棱的自己,独身嗅着林间的野花沁香,什么也想想,什么也不想。我好像已经许久没有呼吸。
 
  偶尔,走在狭窄的水泥台上,很轻易的掉下,我的平衡感果然和柔韧性一样差,还是执拗着试图保护易碎的,透明的一颗心。
 
  我还不曾从背包客的梦里清醒,依旧向往独身的旅行微笑和浪漫。
 
  一人,一屋,一本书,一只温顺的长毛犬,一纸谈不上孤独的幸福。这便是我会想的,要的美。
 
  梭罗的《瓦尔登湖》做到了。
 
  《瓦尔登湖》适宜从一个安静的午后一直读到黄昏,然后在鸟林下、鹅卵石窄道上走一圈,散散步子,再舒坦地坐下握本而读,读到夜阑人静时便可以睡个安然、纯蓝的梦。
 
  “我是在孤独地生活着,在森林中,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瓦尔登湖的湖岸上,在我亲手建筑的木屋里,距离任何邻居一英里,只靠着我双手劳动,养活我自己。在那里,我住了两年又两个月。”这不是一本卖弄文采的集锦,更像是一本日记,没有曲折离奇,只有坦然平实,就像是徐迟在译序中提到的,这是一本孤独的,只是自己的书。我能想象,梭罗每天执笔在纸页上更新自己的小发现、小欣喜,他是微笑的。而我,在他的日记本里逐着他的笔尖流走在瓦尔登湖面,联想一连串湖畔的旅途故事
 
  “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最欣赏“湖”这部分的描写,好像梭罗架着一台单反,在眼角余光里缓慢地逼近那片淡蓝,直到湖泊笔直地照进瞳孔,再慢慢扩散四围的风景,可谓美不胜收。
 
  梭罗像是饱经沧桑,却始终心静坦然的一滩湖泊。他是哲学家,更是艺术家。
 
  梭罗卸下了厚重俗套的城市喧嚣,探索着简单而绚丽多彩的精神生活,他的人生姿态与以竞争为机制的现代社会似乎格格不入。梭罗寻寻觅觅,试图将人和自然紧紧捆绑,合二为一。当然,他不像哲学家叔本华那样与世隔绝,与一只终了余年,然后消极,悲观,易怒,神经质。梭罗用自己独到的贴近自然,感悟生命的方式,放松身心,在家乡康科德的瓦尔登湖畔生活了两年又两个月,无人的荒野里独居,耕种,狩猎……物质的简朴可想而知,唯有精神自由的翱翔,对他而言,这才是人生美差。同时,这种自由与开放让他晓得满足,晓得享受。每天亲吻阳光露,他的生命时时被滋养温润。
 
  一副舒畅而柔和的映像在我的脑海勾勒,这个懂得美的艺术家,尽兴地捕捉大自然的魅力光点,他的思想是活的,是诱人的。
 
  自打盘古开天辟地,女娲将泥土捏成男女人形,茹毛饮血的远古洪荒一路走过,与鸟虫草兽的接触渐渐少了。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蹂躏自然,涂炭生灵变得普遍。没有多少人会在意享受一丝一缕的宁静,在烟尘的杂乱世界消磨着,等死。把现实看得太重的现代人大概不能接受隐居的生活吧,毕竟那种归隐田园的例子也只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官场失意时候被实践过。现今,只一种是美好的念想,总是去想,会被世俗唾弃成逃避现实,甚至是扭曲的思想。
 
  实话而说,我不若梭罗那般淡定,也没有他的勇气,将自己隐居起来,过着无人打扰的生活,但是心中饱满的一片淡蓝,不是忧郁,而是宁静,这就够了。
 
  海德格尔曾说,我们诗意地栖居于世界上,生命对于存在的领悟中,领悟生命需要不断寻求新的途径。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它已经在地理变迁中自然消失,但梭罗将那座心灵的殿堂堆垒完毕,伴随荒野的气息,唤醒紧闭的眼眸和淳朴坦然的心境。
 
  诗人海子在山海关自杀的时候,带着四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以前,我只是猜想,湖水漫过生命,海子轻易离开的缘由。现在我懂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对天堂期盼,他想要的是最健康的,最美好的自然体态,既然现实没有,就去天堂寻觅。只是,怜惜海子不懂活着比什么都好,活着一切会变好。梭罗的“一个人如果不能相信每一天都有一个比他亵渎过的更早、更神圣的曙光时辰,他一定是已经对于生命失望的了,正在摸索着一条降入黑暗去的道路”,这一定对海子有所影响。但是梭罗不忘点了黑暗灯芯,他这样写,感官的生活在休息了一夜之后,人的灵魂,或者就说是人的体能吧,每天精力都重新弥漫一次,而他的禀赋又可以去试探他能完成何等崇高的生活了。
 
  双手合十,虔诚的祈祷,一切安好。
 
  “我们应该更经常地像好奇的旅行家一样在船尾浏览周遭的风景,不要一面旅行,一面却像愚蠢的水手,只顾低头撕扯麻絮,其实,在地球的另一面也不过是和我们通信的人家”,梭罗如是而说。
 
  我该勇敢地四处走走,完满独有的旅程,养一种气韵,成一种生动。
 
  在我孤寂的时候,在我独身的时候,甚至尘嚣浓重的时候,爱翻开这本淡泊的书,探寻宁静的答案,融入淡蓝色的瓦尔登湖,享受浪漫而静谧的旅程,美,很简单。
 
  落尽繁华之后,我们只需优雅淡定地站稳脚步,从容舒缓地打个哈欠,轻轻地拭去眼角泪滴,保持一颗对自然的敏感之心,然后独自芬芳。纵使菡萏的面容凋谢,也微笑着前行,留个背影给昨天。
 
  在《瓦尔登湖》中,我也可以任性地,执拗地独自旅行,微笑着在荒野中安静地浪漫。
 
  篇三:瓦尔登湖读后感
 
  未来,未来,似乎年轻人的一切,都要献给这所谓的美好未来做祭品了。今天过得好不好,早就已经不重要了。而我大概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当我发现每天都如同炼狱一般空虚而无聊的时候,无论是怎样的锦绣前程我都会不屑一顾的了。
 
  我想要尝试新鲜的事物,去做一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而不是被绑在所谓的锦绣前程上,按照别人写好的日程表度过循规蹈矩的日子。当我快乐的时候,我便继续从事手中的工作。当我感到满足或厌倦的时候,我便去下一个地方继续探寻。这才是生活,这才是活着。每当我走过校园,我总是尽量去避开人群——有太多行尸走肉混迹于其中了。起码我就是一个。我还在被毕业,被课题所束缚着,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
 
  有人说,正因为会考虑未来,人才会与动物区别开来。但动物也是会为了过冬而贮藏粮食,为后代而挖掘洞穴的。请问那些为了将来的衣食而奔波,为了子女的生计而忙碌的人,到底比动物先进了多少呢?海豚可以用次声波在茫茫海洋里寻找同伴,鲨能够嗅到几公里外海水里的血液。难道造物主的巧夺天工,会逊色于现代先进的通讯方式么?在人类匆匆跋涉于世界各地的旅游景点,最后只留下照片和纪念品的时候,那些地方的动物们可是在用自己的全部感受着大自然的瑰丽呢。对人类来说,那里只是枯燥生活的点缀,但对于动物们来说,却是全部啊。
 
  人类所应该考虑的未来,不是明天的生计,不是新款的手机,而是思想的深度。我之所以称自己是行尸走肉,就是因为我感觉自己在腐烂,精神方面的腐烂。
 
  好在我还是在给自己做防腐处理的。经典的作品我触手可及,失眠夜晚有梭罗和蒙田陪伴
 
  这个时代速度太快了。小学生就开始恋爱,初中生开始怀孕,高中生已经为人父母,那我们这些大四狗,是不是已经该进坟墓了呢。这种速度是梭罗死也不会想到的。就好像时间都加速了一样,人们转瞬之间就老了。所以腐烂也在同时进行。加速的时代把许多过去的东西扫进了故纸堆,其中许多东西是历史上多少伟人所奉为经典的啊!梭罗感叹他的时代没有人读柏拉图,但当今认真地读完瓦尔登湖的人恐怕最多也就十里挑一吧。大脑如果不接受高贵思想的保护,就会被低劣的娱乐所麻木,而不进行独立的思考,那么一瞬间就会开始腐烂的。
 
  篇四:瓦尔登湖读后感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以上这段文字就是出自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一书,它记述了梭罗在他两年的湖边隐居生活,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线,描绘了大自然的新奇与完美,延伸了无限的感慨与思考。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只有两个字——“安静”,沉浸在梭罗所描绘的瓦尔登湖景色时你会享受到一种心灵的宁静,从而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而这正是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生活节奏飞快、充满着嘈杂和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所需要的。我们总是过于匆忙,似乎总是要着急赶到哪里去,却忘记了停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多少人甚至在游玩或者休假的时候,也只是匆匆忙忙赶完自己计划的景点和目的地,短暂的停留拍照然后分享到网上,我们很少安静的观察那片云,那片树叶,那一份别人不曾看到的风景。
 
  梭罗是一个自由的人,他拥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摆脱世俗的羁绊。最重要的是,他乐于探索未知的世界——这个世界还包括他的内心。鼓励人们纯洁与简单,勇于按照人们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尔登湖的寂静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摆脱了无聊的应酬和社交活动。梭罗在湖边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实并未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准确地说,梭罗所厌恶的是毫无真诚与热情的社交活动,而且它们常常与豪奢联系在一起。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我们要把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我们关注的工作中去。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不是消极地去生活,或是有消极的思想,而是沉静下来,去听听我们内心的声音,寻求更多的精神追求,提高工作的效率,工作的质量,摒弃那些碌碌无为的日子。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些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的生活状态。
 
  篇五:瓦尔登湖读后感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处于一个快生活环境,尤其是居住在上海这座现代都市中的我们。
 
  早晨,我们熙熙攘攘地挤在各式交通中,地铁一列一列飞驰而过,汽车一辆接一辆驰过。汽车“嘟嘟”的急促鸣笛声代表人门一天繁忙生活的开始。办公楼里,职员门飞快打着各类报告;学校中,学生门在纸上写字“沙沙”声格外急促……
 
  人们忙于自己的生活,他们忙着工作,忙着学习。同样在这样一个快节奏城市中的我,作为学生忙于“两点一线”的紧张生活。
 
  《瓦尔登湖》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离我们现在很遥远的慢生活,它使我向往。梭罗在瓦尔登湖滨自己动手建造了一间小屋,在那儿住了两年。他在那种蔬菜,在那儿阅读,在那不焦不燥、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瓦尔登湖》中的一切都静谧而美好,这种慢生活与我们大有不同,是我们所不能尝试的。
 
  在梭罗看来,大多数人只是花费时间获取衣、食、住所,而非精神慰藉,因而并没有真正生活。这说的不就是我们吗?我们为了活而活,为了生而生,大片大片时间都用于获取物质。但有了足够条件后又因“上进心”而继续花大把时间索取。等到人老珠黄,却发现自己没有了解过这大千世界。
 
  我们能不能像梭罗在《瓦尔登湖》中那样“忙里偷闲”一下呢?减少些没有必要的、没有意义的工作,在一个清晨欣赏一下朝阳的活力,在一个午后蜷在沙发边吭食“精神食粮”书本……去看看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的美丽。不是这个世界没有美丽,是你没有慢慢地,细细地欣赏这个世界。
 
  慢一点儿,再慢一点儿……
 
  或许只是草丛中的一朵娇嫩的小花,或许只是树上一只与你对视的小鸟,又或许只是一本书中短小而精炼的句子……
 
  你慢一点儿,会发现有“瓦尔登湖”的魅力。
 
  篇六:瓦尔登湖读后感
 
  兄弟的离世让他难过,但人总要愈伤,他到了瓦尔登湖畔,在碧水苍山的环绕中,在悲痛之余,开始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思考。
 
  他便是梭罗,《瓦尔登湖》的作者。
 
  那时世人不解,笑他,奚落他,嘲讽他,说他离经叛道,不识时务,但他不为所动,他心中有一支火炬高举,早已为他指明了方向。
 
  在瓦尔登湖的日子,他穷尽自然,返璞归真,而思想的深度却愈发向纵深发展。他在走出了人群,却始终不忘人群,人权思想之木傲然生长,他远离城市,却挂念城市,环境保护思想在溪畔源流。日复一日的朴素生活中,他从未停止思考,他的思想,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也终于实现了蚌育珍珠的过程。
 
  终于,历史的判官笔是公正的,在那时人眼中卢梭所谓的“离经叛道”,终在时间的淘洗中散发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光彩,《瓦尔登湖》的出版,超验主义不断转化为切实的社会制度。就算总有世人看不得,可又奈何时代的巨轮永不停止前进。
 
  忆往昔,回首今朝,时代飞速的发展把每个人的时间打散撞碎,走出机械式的日复一日,当代人是否也需要如“瓦尔登湖”一般的宁静呢?我认为是需要的。纵使往昔不可度量,但在当下,我们也总要让自己保有思考的空间,站在以往时代巨人的肩膀上的我们,看到的,也应该是更大的世界,更广阔的天空。
 
  篇七:瓦尔登湖读后感
 
  “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我认为这是一本孤独的书。
 
  这本书描述的是作者梭罗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建起了一个小木屋,过着自食而又富有诗意与哲理的生活故事。
 
  书中并没有运用太多华丽的词藻,但却很生动的描绘了那时的情景,一幅心中向往瓦尔登湖的景象。
 
  梭罗用自己的实践向人们证明了,不需要许多物质,我们依旧能好好的活着,并且快乐的活着。他的观点也许不完全符合现代人的想法与做法,但我却认为依然有许多可以参考的地方。
 
  作者并不是要表达任何一种他他所无比深爱的大自然的哪一个孩子,甚至不是他自己,这么多年的林间生活,他用自己的双手双脚,自己对周边花草树木农田湖泊或者说鱼儿兔子或是阳光微风雨露的描写上,来用心感受大自然。大自然的一切物质在他心里都有生命。他的语言对大自然无比舒坦,他对社会的见解是赤裸而指人心的,他的情感无比细腻真实。
 
  或许他唤醒的人们心中丢失的最美好的最真实的东西,唤起的是一种原始的不自我欺骗的对事物的见解和情感,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热爱。让你无端端变得坦率和真诚。这也正是让人爱这本书的原因所在吧。
 
  物质上的简朴至极,精神上的丰盈充实。这是我最后对这本书的评价。
 
  篇八: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畔的梭罗,用平静的曲调描绘了一幅幅恬静的风景,这些美丽的风景一次次洗刷着人们污浊的灵魂。
 
  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独自在林中生活,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寂寞,孤独,还有恐惧。梭罗借助自己的笔,书写了他简单的生活,没有快节奏的音乐,只有田间的悠悠蛙鸣。
 
  梭罗喜欢钓鱼,但在瓦尔登湖畔,每钓一次鱼,就会觉得自尊降落一些。这如同一种暗示,如同黎明的微光一般,忘掉了城市的喧嚣,没有了繁琐的家务要做,不用过于追求仪表的整齐,做的只是享受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独居在林中,感受到了孤独,了解并接纳这份孤独带来的心理变化和成长。人往往会厌倦并害怕孤独,会到车站、邮局、酒吧、会场等等这些热闹喧嚣的地方寻求快乐,但梭罗却更愿意与大自然在一起,他没有害怕,也没有逃避孤独,而是不断的在努力改变和调整着自己的想法,去接受孤独,享受孤独,靠自己的双手过着原始简朴的生活。很多时候,简单和独处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梭罗干了以前从未做过的一些事,比如,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在瓦尔登湖畔种豆、萝卜、玉米,每天的劳动虽然辛苦,但看着自己的收获,喜悦之情又溢于言表,他仔细的记录下每一笔收支。他在种豆中种下了诚实和淳朴,也收获着惊喜。
 
  瓦尔登湖风景秀丽,景色怡人,看上去很美,算不上壮观,但就这一片干净的湖岸,也足够洗刷有污染的灵魂。
 
  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梭罗的每一句言语均为真理。他敢于去实践着一种有节制的生活,成熟自己的心智,这点尤为重要!亲近自然和动物生活在一起,不用担心人心险恶,只有质朴和纯真。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同的动物带来的感觉总有不同,头鹰的叫声虽然很吵,但是慢慢习惯并适应后,没有了这种独特的叫声却睡不着觉了。赤松鼠,潜水鸟,水獭,狐狸等这些动物也曾与梭罗为伴,他对河床上、河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了如指掌。
 
  不仅动物如此,湖泊也会随四季而变化,真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冬天的湖泊是瓦尔登湖最安静的时候,等到春的到来,暖风吹破冰面,湖水又会流动起来,心也如同湖面一样升温,温暖了很多,梭罗的行程也在春天结束了。
 
  让人目眩的光芒,犹如黑暗,只有我们觉醒,天空才会破晓,只有找回自己,不忘“初心”,才能更好的生活!
 
  篇九:瓦尔登湖读后感
 
  再一次合上《瓦尔登湖》,似乎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把我满脑子的杂想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说实话,我到现在也没有完全读“透”这本书,我所能感知的、体会的,不过是皮毛罢了。说起来,这本书与我挺有缘的,它是学校颁发的奖品。但当时得了一等奖的奖品才是这本书,而我是二等奖,不知怎的,阴错阳差,辗转之中这本书到了我的手上,我也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作家梭罗的代表作,写于19世纪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贪婪的人类疯狂地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身处欲望旋涡中的人们难以摆脱,欲望创造了一切又毁灭了一切。
 
  身处这样的环境下,深受爱默生自然主义影响的梭罗,只想亲近自然,回归本心。这个身材不高,但很坚实,有着浅色的皮肤,敏锐的五官,看起来似乎有些严肃的梭罗,这个被同时代的人认为是一个行为怪异的偏执狂梭罗,真的逃离了城市的喧嚣,搬去了瓦尔登湖畔隐居。他自耕自食、真正地去体验了极致简朴的和接近自然的生活。
 
  《瓦尔登湖》有点像游记,又不是真正的游记,他写的无非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是一本极其私人化的书。如今有些人则将私人化写作当成是一种认知狭隘的表现,但我却认为这种认知才真是有点狭隘了。哪一个人写作的初心不是为了写出自己的想法呢?而每个人的想法都不相同,文章的表达与深意自然也有所不同,私人化写作也是其中一种。既然如此,又怎么会有狭隘之说?
 
  作者在去那里生活后,首先亲手搭建了一座木屋。那座木屋仅仅十几个平米,这意味着他没有足够的生活区域,各种生活区域不能明确区分,他需要在床上活动甚至吃饭,设施也相当不完善。最特别的地方便是他的木屋以及他的生活完全向公众敞开。他从不锁门,过路的人甚至动物都可以自由进出,屋中的食品和用具随便取用,即使他并不在家。在梭罗的木屋中,新鲜有趣的玩意儿随处可见,趣味无穷,给人温暖和快乐。
 
  这段短暂的逃离,使平时远离俗事的他用起工具来像一个合格的农夫,他只用两只眼睛估算两棵树的高度,结果都能十分准确;他也能像一个牲畜贩子一样估计出一头牛或一头猪的重量。这些看似俗而且粗笨的工作,使他真正融入了大自然之中。乡村生活让人保持了淳朴,而这是人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它让人活得不虚标,能够控制贪欲,懂得知足。最重要的是享受生活中的细节,能够细细品味大自然的馈赠。
 
  梭罗在这本书中记载的是他的小日子,似乎是不食人间烟火,但又烟火味十足。他让自己慢下来,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再反过来看我们的日子:早出晚归,忙于谋生,有一点闲暇的时间就泡吧、玩手机、聚会,仿佛日子于我们而言,就是日复一日单调的流水账。一切的欲望,无论是贪食、好色或是追求财富,都只是同一个东西,一个贪心不足的胃口。当一个人忙于俗务时,便会忘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或者根本顾不上精神境界。工业革命,商品革命,将文明进程推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却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人与自然应该怎样亲密接触呢?“精神”应该怎样加快脚步,去追赶上物质的进步呢?这是一个大命题,也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命题。
 
  《瓦尔登湖》中的很多语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每一句话都能引起我的深刻反思。如“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是啊,只有当自己明白,认识自己,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但大多数人往往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却忽视自己不知道什么,这也算是一种悲哀了吧。“所谓的听天由命,是一种得到证实的绝望。”在当代生活中,很多人都相信“锦鲤”这一说法。所谓“锦鲤”,就是变相地听天由命,是自己不做任何努力,光靠想象甚至是幻想来渴望达到自己目的的一种消极的手段。只去仰望星空,却不脚踏实地,你永远也不会走出这个绝望!因而,改变命运并不是傻傻地等待,唯有努力,唯有改变,自己的人生才能被自己牢牢地抓住,才能被自己主宰。
 
  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本书,有人觉得它太静了,不符合自己的品味;还有一些人,是为了吹嘘,为了炫耀才去阅读。真正能读懂这本书的人,能全身心投入这本书的人,消耗的不仅是时间与精力,更是要降低自己的欲望,然而有几个人能去做出这个改变,走到这个地步呢?
 
  如果你有时间,不妨也读读《瓦尔登湖》这本静悄悄的书,走进大自然鸟兽草木之间,从而获得一种简单、独立、大度和充满信任的生活,不断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篇十: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是美国散文作家梭罗的代表作,这部散文集让瓦尔登湖变成了全世界人们关注的一个景点。
 
  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可能已经不再读散文,在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读书似乎已经失去了意义,不过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也还是愿意花一些时间,去读一些书,读书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
 
  读《瓦尔登湖》就能够体会到这种读书的幸福和享受,这部散文集,写得非常有诗意,如果你能静下心来认真去读,那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梭罗为了逃离城市的喧嚣,一个人在瓦尔登湖动手盖了房子,自己动手种粮食和菜,他的这部散文也正是记录了他这些琐碎的事情,再加上他对于自然,对于人类的思考,使得这部《瓦尔登湖》,成为一部伟大的散文作品。
 
  只要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会有一种相同的感觉,那就是安静。这是一部能够让人内心安静下来的书。无论你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只要静下心认真读,融入作者所写的环境里,那么周遭的一切,也都会在你的视线里消失,你会变得轻盈,觉得自己是置身于某个人间仙境。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舍得离开城市,已经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了。但如果要她们也像梭罗一样,一个人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瓦尔登湖》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对于人类来说,有一种启迪的作用,他告诉我们人类,要珍爱这世间的一切,要尊重所有的生命,当然也包括我们身边的一片树叶或是一棵草。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瓦尔登湖》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一个完全乌托邦式的梦,尤其对于现代人来说,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心如止水
 
  说到底,只要我们多一份爱,少一分残酷,那么这个世界,也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篇十一: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是作者戴维·梭罗独居于瓦尔登湖,远离尘嚣,想于大自然的安谧中寻找本真,质朴的生活状态,一种更具诗意的生活。或许这次选读这本书,是希望我们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并寻找本真的心路历程,感受来着大自然的力量,并寻找我们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本书描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期间所经历的一切,与周围农夫、邻里相处,去亲身经历周围的一切,与周围动物互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对自由的渴望。
 
  读后我也发掘了自己身边的瓦尔登湖,对我来说,大学就是一个瓦尔登湖,一个全新脱俗的环境。我通过这两个月的生活我越来越能发掘生活节奏,变得适应和恬然,心境也越来越好,逐渐开始安静思考很多自己之前不会思考的问题。可能很多会在大学应接不暇的节奏中乱了方向,而我却借由这股乱流让它成我我的瓦尔登湖,让我变得更好更优秀。
 
  在大多数人看来,《瓦尔登湖》一本向往平静的大自然,是内心的向导。其实这个瓦尔登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居之地,而是可以让精神超凡脱俗的出尘之所,是慰藉心灵的地方。读这本书或许可使我们在这浮世中释放安静的灵魂,减轻焦虑,这或许就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让我们在大学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去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篇十二:瓦尔登湖读后感
 
  读完了《瓦尔登湖》,作者梭罗描述自己在瓦尔登湖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这其中也穿插着作者以前对瓦尔登湖的记忆
 
  最深的感触就是在这个喧嚣、繁杂的世界里我们随着社会的脚步,生怕被这个社会落下。我们快速而匆忙,甚至找不到了内心的平静。恰恰相反地,作者梭罗在文中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我们应该主张生活简单,不应该过分的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我们应该注重心灵方面的提升,探索内心的未知领域。
 
  《瓦尔登湖》中作者通过在湖边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引起了我们的共鸣,人在没有了自己内心的贪念和杂欲之后,心中的淡然和平静从容可以让自己生活的更加舒适,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作者眼中的瓦尔登湖是纯洁的与周围的湖泊进行了对比,突出了瓦尔登湖的与众不同。这也恰恰的将我们社会上无法找到内心平静的人和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个繁杂的社会上,追求心灵的崇尚往往比自己的贪欲更加的重要。作者选择独自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看似作者选择隐居是对生活的逃避而实则是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表现,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高尚的内心境界。
 
  如今,在社会上的人们都不停的忙碌,不停的工作,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仿佛对财富的追求成了生活唯一的乐趣和意义。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就像钢铁一样冰冷、坚硬,与我们这些人相比梭罗过得才能算得上是生活,快不快乐与贫富无关,与精神财富有关。
 
  清风明月,花开花落,只有在寂寞和清淡里,才能淡然平静,才会懂得什么是真的生活。
 
  篇十三: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散文集,讲述他两年独居瓦尔登湖畔的所思所想。
 
  初看《瓦尔登湖》会有些意外,因为它的内容并不像其他田园类散文那般好读。作者深邃的思想如瓦尔登湖清澈的湖水,随四季的变换而不断颤动,产生不同的回路波纹。很难说究竟是农园生活触动了梭罗,还是他本就在天性中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类存在本质的思考,瓦尔登湖相对静谧的环境只是给了他一个尽情阐述的机会
 
  翻开书,沿着这些思想荡漾的波纹,可以感受到19世纪哲人的辩思,但作为一本名著它的价值显然不局限于此。对淳朴生活的崇尚,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是人类作品中永恒的话题,只是难有人写的如他这般意义深远。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无尽地注入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真理是最深层次的快乐,这大概也是梭罗想向世人传达的心声吧。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盛行。梭罗的独居发生在这样的年代更有了一层时代意义。如今的瓦尔登湖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一个具体化的自然概念,一部人与自然的浪漫史。他倡导的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生态环境学方面展现出超越时代的眼光。对人的关怀也是他书中一个深刻的主题。梭罗的文章给深受物欲之苦的人指出一条超验主义的光明之路。
 
  篇十四:瓦尔登湖读后感
 
  说起《瓦尔登湖》,其实早在高中的时候就有阅读过。在高中繁忙的,三点一线的生活之下,书中美好风光和淳朴的田园生活实在是令我向往。现在大学重新翻阅这本书,仍给我心灵的滋润。它仍然具有哲学的成分,但并不像《苏菲的世界》一样晦涩难懂,他给我们启示的,是生活的哲学。
 
  许多人错误的认为,梭罗他隐居了。不,他并没有,他只不过是体验了一番农村的淳朴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美国,城市文明的发展;已经是有了相当规模的了。他“逃离”到了距离城市16公里外的郊区,亲手搭建起了自己的小木屋。这真的是足够的乡村化了,因为在我们老家,家家户户现在的新老住宅都是村民们携手或者自己亲手搭建的。我也曾经参与其中,所以我非常能感受到梭罗笔下的小木屋是多么的具有平民化气息的。
 
  令人向往的,无非是他笔下的生活了。湖泊,树木,还有淳朴的村民们。湖畔的风景作者是用了一定的笔墨的,我的老家门前也有一口大湖,每每读到作者描写湖的段句时,总能够让我想起我的老家。梭罗的屋子设施极其不完善,区块功能的分类也很不健全,不明显,现在国内的农村大多也是如此呀!他的木屋从不会上锁,也没有门栓,甚至向大众开放。有人“到访”他的家时,屋内的设施及食物可是随意的使用和摄取。设想民风不淳朴他会有如此尝试?当然与梭罗“逃离”的哲学也有一定的关系,他并没有刻意的去保护他的财产,别的动物进来乱捣一通,他也只是感慨一下。高三,与现在大学的感慨也一样,那里的生活太美好了。
 
  这样的生活,让我们的心灵保持洁净呀。这样说貌似我上升的有点快了。但是对于农村出身的我,我的体会就是这样。城市与农村的差别真的是太大了。不幸的是,农村人民内心的纯洁正在被一点点的蚕食,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农村本是我们融入自然的最好窗口,但……哎……“瓦尔登”越来越少了。我还是留念我小时候的农村。那里的生活可谓是笔下的一大特点,它是我最留意的,淳朴的生活让人们不虚标,懂得知足。最主要还是品味生活的过程,感受上天的馈赠。反观现在有时间就聚会泡吧来宣泄工作上早出晚归的压力,一瞬狂欢,便跌落低谷,之后又再觅高潮的生活,湖畔生活真的来的健康,自然,舒服,淳朴的多。
上一篇:家读后感【9篇】
下一篇:公司团员的个人总结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