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当前位置:主页 > 读后感 > > 正文

《活着》读后感1600字

2019-08-26 22:12:58   作者:雷婷

  周末花了半天多的时间看完了余华的《活着》,又花剩下的一天多的时间来平复自己的心情
 
  这是一次难忘阅读体验,虽然小说内容并不令人愉悦。在此之前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过这本小说,大多是周围朋友的口口相传以及葛优和巩俐出演的电影。照例说,这样一本被过度“剧透”的小说不应该再给我带来太大的冲击,可是事实上看完这本不长的小说之后内心的压抑和沉重还是让我有些不适,当我看完一个如此悲伤的故事却不知道该去恨谁,因这悲伤和疼痛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这本小说名为活着,故事中却是不断看着自己的亲人死去。时间跨度很长,但是并不枝蔓纵横,大历史和小生活,悲伤与喜悦都在福贵身上交织。
 
  说来惭愧,我阅读这部作品的动机并不单纯,就是抱着一种想看看到底能有多惨的心态去看的。
 
  很久以前就听过“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句较为拗口的话,一直都是无法理解。活着本身究竟是什么?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一开始,福贵以一个少爷身份登场时,我是有点哑然的。败光中所有家产加上动手打怀孕妻子,这种人渣无论日后如何落魄如何凄凉也是激不起我丝毫的同情。
 
  然而,当我一口气读之后,我的确没有同情,因为这毫无意义,有的只是压抑,是喘不过气。全文通篇只是平铺直叙,没有煽情,没有修饰,没有形容词。但在平淡直白的语句后读者却能清晰的感受到冷酷和残忍。福贵所有的亲人接二连三的离去,每一次死亡都是一个浓厚的悲剧。我意识到了压抑的根源所在,就是无法将这一切怪罪于任何人或者事之上。
 
《活着》读后感
 
  人们总习惯于将自己的不幸归于外因,将别人的不幸归于内因。
 
  所以在传统的故事中总有一个反派或者事情,我们可以简单的将不幸归因与其。但在《活着》中,不能这么做。
 
  书中没有所谓的“坏人”,每一个人物都在尽力的活下去,都勇敢的面对残酷的现实。但迎接他们的却是生活一个又一个无情的打击。
 
  当福贵决定从头再来好好生活的时候,被抓去当壮丁。
 
  有庆在学校中因跑步受到老师的赏识后,被抽干了血而死。
 
  当凤霞好不容易嫁给了一个可靠的男人后,死于难产。
 
  当福贵决定和苦根相依为命延续香火后,吃豆子撑死。
 
  书名《活着》,不禁让人追问,主人公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最开始,奢华靡醉的时候,可能就是享受,享受嫖赌的快感;破败以后,活着是为了家人,但当他先后送走了自己的父母,儿子女儿,女婿外孙,身边再无一个亲人时,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余华说,活着本身就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生活。当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时,我们是否也能,为了活着而活着。
 
  21世纪的我们,生活变好了,却出现了各种心理承受力极低,心理变态的人。我们吃的好,穿的好,幸福感却低了。我们说活着为了家人,为了争口气,为了做贡献等等诸多意义,但也许活着真的只是为了活着,活着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有意义的是生活吧,如何活出你的人生。这个问题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和很多道德,伦理等存在的问题一样。
 
  看了读后感,一个话题:《活着》是不是在刻意堆砌人物的悲惨命运。我觉得一切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社会大背景下,人物的命运有时候不受自己控制的。我的外婆,我的祖母,都有孩子死于肠胃炎,可这个疾病在现在都是普通疾病了。我的母亲,因为中农成分不能读书,我的父亲,说文革时期普遍都不好好学习,吃大锅饭不劳动等等,这些都是现实中确实发生的。所以,刻意堆砌应该不至于,用心设计还有可能。
 
  再活一会儿试试看,或许一切都会有转机。似乎是变好了一点哦!骗我的,生活还是这样屎。
 
  我无法再像一开始那样评判福贵,将他的不幸归结于活该。鲁迅先生说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这世界上也从未有过“感同身受”这回事。没有经历过,其所言所行都十分苍白与无力。
 
  如果有人问我:如果你是福贵你能挺过这么多苦难,继续活着吗?
 
  我想我是不能的。
 
  但是如果我真的成了福贵,可能也是这样活着。
上一篇:《红楼梦》读后感700字
下一篇:昆虫记的读后感500字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