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当前位置:主页 > 读后感 > > 正文

答李翊书读后感【8篇】

2019-10-16 02:58:12   作者:网络

答李翊书

  篇一:读《答李翊书》后感
 
  作者:陈颖
 
  读《答李翊书》终不能不观韩愈平生,观韩愈平生终不能不走进古文运动。韩愈言:“文以载道”,其崇古并非仿古,而是法古;倡“以道养文”,固守本心,不被狭隘的功利所驱遣。韩愈对李翊的答复远不仅停留在写作之道上,更像是润养文道的泽露沁涤人心。
 
  韩愈三岁而孤,早年流离困顿,在多舛坎坷的命途中,渐萌发出读书经世之志。科考三试不第,终于在德宗年间登进士第,但当时文坛盛行骈文,形式僵化,内容空虚,多为上层社会奢靡享乐、迂腐拘泥的工具和谈资。上层士大夫之族文风浮华且耻学于师,古文不兴,都说时势造英雄,韩愈为求改变现状,大力提倡古文,领导古文运动,无论是古文运动还是《答李翊书》,我们都能深切体会到韩愈先生对古文的追求与执着;对道德的崇尚与坚守;对治学的严谨与创新。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韩愈先生博览古文,对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对古文的写法也秉持固有的原则,反对顽固因袭。这种对古文的追求为韩愈在其求索治学之路上ran一盏烛光,为他于黑暗中步履蹒跚照亮前路。对于现今的我们,也应细细咀嚼古文中的文学韵味,自然规律及人生道理,将其消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而不应该囫囵吞枣般,求快而不求精。当我们走进古文的世界,应该本着学有所求的心去,在过程中学有所得,最后达到学有所用。
 
  韩愈对古文的追求还体现在他对渗透其中的道德修养的追求。韩愈在《答李秀才书》中言:“愈之所以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治学不附势功利,不迎合奉承,本着道德仁义之心行文,才是社会所希冀颂扬的好文学。韩愈先生所倡导的“德”与之相呼应的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养文不仅是对我们道德修养提升的要求,更是对社会公德的呼吁,社会需要像鲁迅先生一般,拿起笔杆,不平则鸣,锋芒揭露道德缺失而致社会黑暗的种种行径与现象,也用笔杆去书写光明与正能量。我常思索,若我为作,我能用我的文字为这个日益浮躁,气焰喧闹的社会做些什么?有人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奉为自己的处世之道,而我只求不同流合污,做坦荡之人作坦荡之文。用笔杆去对社会的不良现象说:“不”,去用文字呼唤正义!“君子以厚德载物”,当我们拿笔时也应以“德”承载行文;行文治学应如韩愈先生所言:“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根而俟实,加膏而希光。”用耐心与诚心浇灌我们的文学之,点亮我们的文学之路!
 
  韩愈先生在倡“文以载道”的同时,还提到“惟陈言之务去,”“识古书之正伪”。明辨与创新不仅为韩愈所认同与推崇,对而今的我们来说亦是可以奉为金科玉律。据我所知,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文艺思潮在我国风起云涌,对西方文学的探究,让创新成为许多作家的追求,但偏向于对形式创新的追求让当时许多作品忽略了现实的联系,从“学西”变成“仿西。”当我们主张创新时,也不应摒弃古文,韩愈先生对古文的追求,也是有取有舍,取精去粗。而对于现在的我们首先应博览群书,如是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先观书后明辨再创新,如是言:“惟古今进取也,故日新,”前人的话语总是在迷茫反思时给予你豁然开朗的力量,我们学习文学作品,创新文学作品要扎根历史沃土,但更要与时偕行,吸收时代的养分。
 
  韩愈先生的《答李翊书》在回答李翊的同时,更是穿越历史长河对我们的提点与教诲。我们这一辈在治学时,要明白“立行为本,立言为表”的学问道理;懂得阅圣贤古文并明辨古文的学习方式;体会做学问应坚持且正气凛然的治学态度,这些是我读后深切体会和受益匪浅的。而对于整个中国,更是应德学并重才能让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而我们新一辈都是这文学之峰的攀登者!
 
  篇二:读《答李翊书》有感
 
  作者:邓思媛
 
  一开始便是带着目的阅读的文章,因此在接触文本时,便开始刻义寻找文章的“感人”之处。全篇阅读下来有三句话儿印象深刻,不自觉便陷入了思考。
 
  一是“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这句话的义思是先培养树木的根,而后等待它的果实;先给灯加油,再等它绽放光芒,树根长的茂盛,果实便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便明亮了。这让我想起了高中班主任时常提起的一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先做好准备,才能期待丰收。我想这也是校训中取“养根而俟实”的缘由了。
 
  二是“无迷其途,无绝其源,吾终身而已矣。”这句话是韩愈告诉李翊自己在求学时追求不迷失道路,不断绝源头,终其一生都这样做。韩愈用一生坚守初心,终有所成。古语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说的也是凡事都有个开始,但能坚持到结局的却很少。因此可知始终坚持初心,犹记源头难度很大,但同时也只有始终坚持,才能学有所成,收获知识。
 
  三是“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韩愈告诉李翊,但自己的文章被别人看后,并不把别人的非议和讥笑当做非议和讥笑,颇有一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味道,然而在生活中,我们是很难做到无视别人的非议与讥笑的,这需要很大勇气。很多人在不满现状时,都会有想要奋力一搏的冲动,但是当受到讥笑与非议时,便又选择半途而废。因此我们应学会“走自己的路”,不因他人的非议而去停住前行的步伐。
 
  除了语句带来的思考与收获,韩愈与李翊的谦卑也非常值得学习。韩愈作为一代宗师并没有宗师的架子,而是对晚辈耐心教导,寄予殷切希望。而李翊本身的文词立义便很高,但提问的态度却非常谦卑和恭敬,引得韩愈直言“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这不禁让人想起明代名师宋濂向尊师求问时“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最终学有所成。谦卑是一种修养与礼节,古往今来都被世人所推崇,而在求学方面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谦卑的人往往更易被人们接纳,也更容易让人推心置腹的传授知识,在平时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也能让人愉悦与欣赏。
 
  读完《答李翊书》后,虽然不能完全理解透彻,但也是受益匪浅。让我知道文章的气势在于文章的内容,明白了坚守初心的态度以及为人应谦卑的道理,这不单单是韩愈对李翊的教诲,也是前人对后人的教诲。
 
  篇三:《答李诩书》读后感
 
  作者:常情
 
  近日阅读韩愈的《答李诩书》,细细品尝,感慨颇丰。
 
  在浩长的文学史上。韩愈这篇文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认真品读后不仅感受到了韩愈强大的人格魅力。还被他的治学精神所震撼。在我眼里这篇文章浅层是它所承载的文学思想。深层是韩愈他这种为人处世待人之道的人生修养。这篇佳作值得所有治学之人深思。
 
  开篇交代回信时间理由。字里行间透露着谦卑的行事作风。众所周知。韩愈是一代儒学大家。熟读各类经典。高扬儒家中心思想。他希望青年人志存高远,胸怀若谷,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求实的研学精神。不断充实丰富自我。文章中。韩愈对李诩提问进行作答。如“生之书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可见韩愈对谦卑提问十分喜爱,也反应出李翊的高尚品德。
 
  韩愈在文中就李诩的“立言”之说进行辩论。分为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是希望胜过。嗯,被人索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读后臆测,李诩定是后者。一位文人最大的成就便是所写文章流芳百世。其后韩愈特地指出不要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将文字与金钱挂钩。那文字便失去了它所承载的义义,骗你的当时时代的主题。文中“养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是韩愈的研学思想。也时时提醒着我们对待知识不可操之过急。稳扎稳打。量变促成质变。此句也是我们学校的校训,警醒着我们奋发学习,孜孜不倦不断地充实自我。
 
  全文围绕立言这一中心环节不断提出有力的论据。提到自身。别和你追从于古人文学。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使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关,非圣人之志不敢存。楚若,王行若一,韩愈在当时算是文学界一股清流冲刷着文学浮夸与不落实出的虚假。没人动容,正因如此,韩愈本人不仅平行高尚,还具有贯穿古今的文学底蕴。文中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诗书瀚海,仁义顺途,韩愈二者兼顾。
 
  反观如今社会,信息时代带来的快生活,让人们没有时间去充实,更别谈研学修身养性。近日著名演员翟天临传出假论文毕业,各路大师知乎者也学风浮躁。正需要韩愈那种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来给这个社会打一针强心剂。
 
  就是我读完《答李诩书》后对本文的自己的理解。
 
  篇四:读《答李翊书》有感
 
  作者:陈运凤
 
  诗有云:“品德崇制良幕人,齐齐敬须赞声频”。而韩愈正道弘儒学,为百代之师,可谓功德无量;韩愈自动请缨,一介书生,独闯敌营,评定叛乱,可谓立功;韩愈文章千古,至情至性,可谓立言。韩愈虽已达到世人常言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下立言,但他一直保持着一颗谦逊、明德、勤学,展示身为大家的风范,并于各著作中彰显。
 
  智者说:“虚怀若谷,谦逊礼贤的品格就是美,一种爱慕人才的美。”。
 
  近来,我因缘了解到《答李翊书》一文,韩愈在此中曾说过一句话:“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身为大家,他却说自己才疏浅陋,这是何等珍贵的谦虚品质啊!同时,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之一,并未居高自傲,反而还大方谦逊地为学生解答疑惑,表达见解。再者,此节作于中唐时代,学士几乎都以学师为耻,文风奢靡,几乎难以找寻质朴的品质,而韩愈一心追寻内心的朴实,朝着复兴文学的光明道路驶去,可谓是一股清流啊!
 
  《礼记》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义。”
 
  在《答李翊书》一文中,韩愈以明德为本心,以文章为媒介,先是充分赞扬了李翊“立言”话语和言行一致特性,之后有理质疑了他的志向并给出建议。“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于我而言,这句名言如同迷茫道路上的指明灯,给与我无限的希望。若我有一天在求学路上迷失了方向,它将指引我耐心学习,明白自己的梦想。此外,韩愈虽有指点学生的才能,但他始终严于学,谨于己,不改变自己的治学方法和处世态度,以至于旷日长久后终是清清楚楚地白黑分明了并力求扬弃那些错误的和虽正确但不完善的东西。
 
  陶渊明语:“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答李翊书》中,韩愈坦白:“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长城不是一日建成的,文章也不是一时可以写完的。韩愈修养正道,使自己沿着仁义的道路,漫游在儒家经典的源流中,不迷失方向,不断绝源泉。另外,他勤于学,致力于复兴复古文学,创作的文章一篇篇涌现,教导的话语也一句句流出。他的思想修养与文辞已经达到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他却不认为自己接近于成功了,相反,他矜矜业业,把自己的道德学问施行开来,传授给自己的弟子,写进文章里而留传下去,让后代效法。
 
  韩愈“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塞天”。他谦逊、明德、勤学,展现身为大家的风范,《答李翊书》于此时已经是韩愈的高尚品质的写照,它将在时代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篇五:读韩愈《答李翊书》有感
 
  作者:曹莹
 
  以前听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样德与才的辩证关系,如今看了韩愈《答李翊书》,想着这样的关系便颇有感想,由此抒发自己的几点见解。
 
  首先是拥有深厚思想道德的重要性。无论是对指引自己一个文章素材的来源,还是为人处事,以一个良好的思想来指导你的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
 
  于写文章而言,你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不仅会通过你的笔传达给读者,它更像一个指挥棒来指挥你的笔触,写出更符合时代特点或具有特色的文章。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那么想必有德的人说出来的语言必定比无德的人说出来的语言更能打动人,吸引人,感染人。之前看了赵树理写的《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我深深感到一个作者,他的一个思想境界对他作品的影响。且放开赵树理的生活环境对他作品的影响,单单就是他在这个环境中的思想和他思想所表达出来的对他作品的影响,就非常值得人去借鉴,而他的这种思想境界,通过他的笔触来传达给他的读者:广大的人民群众。而如今文学界又不得不承认上个世纪40年代,赵树理的文学对当时人民的思想解放的巨大作用,正是赵树理这种平民化的思想道德修养才造就他的文学创作方向和他的影响最广大群众的平民化语言。
 
  对于为人,良好的思想素养会影响我们的处事方式和言谈举止。如今这个时代,思想道德修养是对新时代青年的一个标准,我们生逢其时,赶上时代步伐,我们自然应以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古有岳飞刺字报国,近有鲁迅弃医从文,现有刘盛兰拾荒助学,太多太多的人,当道德境界达到极高程度,总会做出使人为之赞叹的事。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我们新时代的领头人,在各种场合发表不同的话,或引经据典或正式专业或通俗近人,走出去代表着一国的形象,进来可与农民百姓拉家常。然而这个修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厚积蓄势而发,有充足的养分去滋养最终化之于身的修养。正如书中所说:“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盛,膏之沃者其光晔。”
 
  其次,读完这篇文章,又一个关于思想的顿悟,便是:人生要有目的,且不为他人所左右。我们时常会陷入他的眼光和自己眼光的困难选择中,其实一个真正有目的的人是不会被他人眼光所困扰阻碍的,因为自己本身知道想要的是什么,获取它时路途是怎样的。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这是在告诉我们要准确的给自己定位,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观之有感,顺性而发,不由得更深理解“以德载文,以言立人”的涵义。
 
  篇六:读《答李翊书》有感
 
  作者:丁梦
 
  金都圣朝,十里长街;国泰兵强,恢宏大业。若要在中国历朝历代中为其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那便只能是唐朝。作为盛世一场,唐朝的确以它的强大给了指点江山的君王一个华丽的舞台,也用军事上的威慑力给予了百姓足够的幸福感,但在多年的超逸丰足下唐朝未能幸免的出现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历史的车轮还是将它轰轰烈烈的碾过。在唐由盛转衰的过程中,文学这一领域也掀起了惊涛骇浪。用华丽辞藻堆砌而成的骈文从唐代文学中渐渐抽离,象征儒家仁义道德的先秦古文以一种更高的姿态重返历史舞台。
 
  韩愈作为提倡古文运动的第一人,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看韩愈的文章,我们总是能从中若有若无的看出儒家思想来,而在《答李翊书》这篇文章中,不光李翊将来信立意提高了一个层次,勇敢的在在骈文遍布的时候谈及到古文创作,韩愈更是在李翊求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将儒家思想直白的点出来,并提出要用于学习、立文、做人三个层面。
 
  韩愈早年颠沛流离,官场沉浮不已,但他却自始至终保持着一颗敬畏、端庄的心对待古文,《答李翊书》也确为韩愈的真实写照。韩愈说到自己的刚开始时的学习生涯,“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用异乎常人的刻苦致使自己到达了一种“若忘”,“若遗”,“若思”,“若迷”的程度。我想,除了韩愈自身好学之外,他所读过的“三代两汉之书”、“圣人之志”也时刻提醒着他要勤于学习。而之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所讲到的,或许就是儒学中讲到的“不惑”。韩愈将其用到学习古文中,也是劝导着李翊要认真研习古文以至达到不惑的境界。
 
  韩愈以师者的姿态对李翊的古文创作进行教导,一开始便将李翊好好的夸赞了一番,之后又将问题重新放回到李翊身上,这究竟是是为了胜于人还是为了能够达到古代圣人的标准?看似为一个问题,而韩愈作为李翊的师父又启不了解李翊的心性?此番提问不过是给李翊立文树立了一个标准:立文要达到圣人的境界。而何为圣人?孔子之德,儒学之言也。
 
  “处心有道,行己有方。”这是韩愈在回信的最后所提出来的——思考问题本着仁义原则,自己行事有一定规范。在韩愈看来,学习古文是对先秦文化的挖掘,而古文运动所要做的便是以先秦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文艺要讲究原则,并非似骈文般多的只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行为要讲究道德,贵族官僚不可因手握实权就少了礼。
 
  《答李翊书》本是韩愈作为师者为李翊做古文讲解的一篇回信,但因先秦古文本就是儒家思想的一种载体,所以,韩愈在解惑的同时将儒家思想深深地灌输了出来。
 
  篇七:读《答李翊书》有感
 
  作者:龚梦钰
 
  这封答书是韩愈的代表作,可能有些人觉得这篇文章写的是文学的写作技巧,但其实谈的更多的是文学创作的根本态度吧。
 
  上大学后进入了文学院,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话说确实对这个专业不太感兴趣,但读了韩愈的这篇文章,我觉得既然在这里待着了,就把它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好?。
 
  韩愈曾说过:君子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正因为作文是为了明道,所以强调作者的道德修养。韩愈这样推崇儒道,有其现实意义。比如用儒家大一统和君臣名公的思想去反对藩镇割据,要求儒道独尊以反对佛教迷信和寺院经济的恶性膨胀在当时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在读这篇文章时,最触动我的几句是:“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意思是说当我的文章被别人看后,我不把别人的非议和讥笑当回事,像这样已经有很多年了,仍然不改。凡古今之创新者,无不有一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精神。不把别人的讥笑和指责放在眼中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我们要坚守自己的本心,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要因为别人而改变自己。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鲁迅也是这样一个敢于创新,不惧古板格局的名人。他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震动了当时文学界和思想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为了拯救中国人的思想,鲁迅弃医从文,他觉得文学能真正改变国人,他也确实做到了。他以毕生的精力,探求一个古老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探求着通过个体人格的构建实现民族精神重铸的可能和途径。他正如韩愈所主张的那样,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对待文学。
 
  我们学校的校训正是借鉴了文章中“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给灯加油而等它发出光芒。作文也是这样,写一篇好的文章,并不需要刻意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冥搜虚饰以敷缀其文,而是要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写出有营养的文章,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文章。这也印证了“文以载道”这句话。
 
  读了韩愈的这篇文章,感受颇深,才疏学浅,不能把内心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此收尾。
 
  篇八:读《答李翊书》有感
 
  作者:曾玉颖
 
  北宋周敦颐言,“文所以载道也。”他所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正是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这也正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所主张。
 
  读《答李翊书》,了解其文学思想之余,对为人与为文,立行与立言,有了更深的感触。
 
  立行为本,立言为表,修养道德。西方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爱因斯坦更直道,“道德毫无神圣之处,它纯粹只是人之常情。”更不用说孔孟儒家思想核心之仁义,王建道“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所谓道德,“道”,万物之道,万物之理;“德”,美好之德,君子之德。道,昭示一切,德,承载着道的一切。如韩愈所说,“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为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仁义之人,他的文辞必然和气可亲。道德,是文章的本原。为人不也一样吗?无论老少,无论贫富,首先你要是一个大写的人。没有道德,何谈成就?
 
  不畏艰辛,不怕非议,持之以恒。韩愈在解答李翊所谓的立言前,先问其所蕲是胜于人而取之于人耶或是至于古之立人者。“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力”,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问渠那得清如许?是因为读书与修养源源不断,立言自然水到渠成。韩愈从开始的“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到“务去之,乃徐有得”,从“汨汨然来矣”到“浩乎其沛然”到“肆矣”,足见其“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从“不知非笑之为非笑”到“笑之”,不得不为其所感动。苏轼《晁错论》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李白尚且向老婆婆学习“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劝学》教我们“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与恒心其重要不言而喻。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如孟子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修养是我的立人之根本。又如人文校训,“养根而俟实,谋近以致远。”成良才正需我们积硅步,积小流,以致千里,以成江河。
 
  道德为本,持之以恒。
上一篇:《丰乳肥臀》读后感
下一篇:《大青猴》读后感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