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当前位置:主页 > 读后感 > > 正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7篇】

2019-10-28 23:40:20   作者:网络

三国演义

  篇一:论三国之“三”
 
  作者:陆晗灵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思而后行。”也有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知大发现没有,“三”这个数字在其中出现了多次。
 
  “三”在中国文化中是个很重要的数字。《说文》中,曾提到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它首先体现的是宇宙天地和人生社会的意义。
 
  在道教中最高的尊神是“三清”:元始、灵宝、道德天尊。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曾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记载。
 
  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许多含“三”的故事,如: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英战吕布、桃园三结义等。看来,在“三”国演义中,“三”的地位可是不同凡响的哟。
 
  在三国演义中,能出现这么多的“三”,其主要根基是在于其对儒家思想的倾向。
 
  儒家学派里,三有“三尊”“三皇”“三才”“三纲”“三教”,有孔子的三畏,君子的三戒,孔子的三忘,孟子的三乐,曾子的三省,朱熹的读书三到,可见“三”在儒家学里有着一定的威望。而三国演义的思想便是拥刘反曹的儒家思想,所以三的频繁出现倒也不足为奇。
 
  再者,“三”为阴阳虚数,在“三顾茅庐”中的用意是多次,表现出刘备的一片诚意,也侧面描写出诸葛亮这位旷世奇才的智慧到底到达了何种程度,也为后面孔明的忠心耿耿做了一定的交代。
 
  而“三国鼎立”中的“三”则是与鼎力一词相呼应。在罗贯中眼里,三是一个较稳定的结构,使得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复杂起来,一会儿相互依存,一会儿自相残杀,令读者回味无穷。三个国家都不敢两两对峙,否则第三方一定趁火打劫,就是因为这个“三”,才使得有那么长历史演绎,精彩得令人叹服叫绝。
 
  或者再瞧瞧四大名著中的三吧,《水浒传》中有宋江三打祝家庄,《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三进贾府,这样看来,三国演义中出现那么多的“三”也是说得通了。
 
  篇二:《三国演义》中“三”的用处
 
  作者:王奕博
 
  在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带“三”字的典故,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下都有哪些故事吧!
 
  有“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气周瑜”“三顾茅庐”等等,这些“三”都有什么用处呢?让我来告诉您吧!
 
  在古代,“三”是一个虚数,虽然它是一个虚数,但它有时是一个明确的数字,比如“桃园三结义”与“三英战吕布”,这就突出了刘备,关羽,张飞之间的情义。而“三气周瑜”“三顾茅庐中”的“三”,虽然也是实数,但也可以代表成很多次,更突出了诸葛亮的聪慧,以及刘备对他的敬佩,别的典故都是这样的。
 
  “三”还可以点题。因为这本小说的名字就叫“三国演义”,因此作者在书中大量运用了“三”字,让文章更加吸引读者,使整本书更加的有趣,升华了文章的中心主旨。
 
  “三”还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它以巧妙的方式,使得整本书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把书中的每一个故事用一根线串联了起来。并且显得很自然,没有一点突兀。
 
  “三”为文章,增加了光彩;它令读者读了以后回味无穷。难怪叶圣陶会“一读,二读,再读”。
 
  “三”字在书中的运用真是太广泛了,这让我想起了,儒勒。凡尔纳写的《八十天环游地球》,他在书中也不断的提到了“八十”这个数字,使我感觉很有趣,被吸引了,我便兴致勃勃的阅读《八十天环游地球》。
 
  因此,以后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添加一些数字到文章以及题目中去,这样可以使你的文章在内容、结构、读者三方面都得以提升,使文章更丰富多彩,添上点睛之笔。
 
  篇三:论“忠义”思想
 
  作者:曹博文
 
  何谓忠义?服服帖帖,言听计从,当个机器人算是忠义吗?《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影子无处不在。那罗贯中笔下的忠义是什么呢?“忠义”好不好呢?为何会产生忠义思想呢?
 
  产生忠义思想,有极大的主动因素,喜欢这个国家和国君或跟国君关系好就情不自禁地忠义起来,这也是一种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统治而宣传的一种思想。其次就是被动因素,身在自己的国家而不忠,怎么说颜面上也不怎么过得去。还有就是那种自私自利的人,若是他的家人还在这个国家,为了保护家人,他必须表现得护国;但如果他的家人生活在他乡,自私的人便可为了爱家,宁当间谍。
 
  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许多忠义的好汉,包括谋臣,也包括武将。比如关羽千里走单骑,硬是过五关斩六将,一心只为回到刘备身边。再比如诸葛亮鞠躬尽瘁,一心只为酬三顾。还有沮授、审配等人,被曹操抓住后绝不投降,最终被杀。可见忠义是不离不弃,却绝不是郭图那样的奉承。忠义是允许批评的,而且建议还是必不可少的。
 
  说到底,“忠义”有意义吗?外国人一个个不知情,冲出来就喊:“那是中国人太笨了!”他们跟我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太大,不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人,活来活去都有一死,要么死得轻如鸿毛,要么死得重如泰山。既然如此,还不如流芳百世,让历史铭记,先死一点也值了。
 
  在生活中,忠义更显出了重要性:交朋友时,得像刘关张那样,才能互相信任;拜师时,应像刘备三顾茅庐一样,才能请到老师;做人,也该像诸葛亮一样,才能被欣赏。
 
  此外,忠义的“义”还很有趣,为什么书中关羽要放走曹操呢?关羽其实不忠于曹操,这个事件却被称为“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那“义”就不是忠义的意思了,却可以解释为“大义凛然”,毕竟这一切还是有原因的。关羽虽不忠于曹操,却受曹操不杀之恩,必须放他。
 
  总而言之,“忠义”思想还是中立性的,有时有助于发展,有时又惹来大祸。不过,忠义的人却值得赞扬,他们的身影将被永远铭记!
 
  篇四:好人乎?坏人乎
 
  作者:高地
 
  小时候看过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和电视连续剧,那时候只要刘备方胜了就欢呼,刘备方败了就沮丧、惋惜,对曹操方、孙权方更是恨之入骨。如今再品《三国演义》,已不会简单地认为刘备方都是好人,曹操方、孙权方都是坏人了。究其原因,是因为《三国演义》中暗含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初读时很容易受其影响。
 
  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中说过这样的观点,三国这段历史,其实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
 
  可怜了曹操。在《三国演义》里被塑造成了一个奸诈狡猾、残忍暴虐、生性多疑的人。曹操刺杀董卓不成,逃出洛阳,奔回老家,途经吕伯奢家时借宿,疑心吕伯奢一家想暗害他,把吕伯奢全家都杀光了。这段文字把曹操的多疑与残忍描写得淋漓尽致,当时曹操还说了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而孙盛的《杂记》却是这样写的: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表明曹操发现自己错杀无辜后,心里其实是悲伤和凄惨的,只因已无可挽回,便只好用这句话为自己开脱罪行,排解心中的自责、郁闷和悲伤罢了。
 
  在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一段里,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和感叹关羽的情深义重,而往往忽略了曹操的惜才如命。这在《三国志》中还另有一个故事:陈宫曾救过曹操,后来陈宫又投靠吕布对抗曹操,被曹操所抓,曹操动情劝降,而陈宫死不肯降,昂首就刑,曹操流泪为他送行,之后赡养了他的母亲,还帮她嫁了女儿。这也全是为了报答当年的情谊啊!
 
  可怜了周瑜。在《三国演义》里是一个嫉妒心强、气量小的人。且看“三气周瑜”与“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而《三国志》对周瑜的评价却是“性度恢廓”,“实奇才也”,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苏轼的《赤壁怀古》也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见周瑜是个才貌双全、意气风发、运筹帷幄、光彩照人的英雄人物,这样的人只会被人嫉妒,又怎么会嫉妒别人呢?那么就很难说周瑜是被气死的了,应是天妒英才吧!
 
  这真是: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篇五:小学生该不该读《三国演义》
 
  作者:杜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去深读它。而现在,有些人却说,小学生知识太浅薄了,不应该读《三国演义》,那小学生究竟应不应该读《三国演义》呢?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杜甫也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可以通过书籍让自己进步,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我们应该读各种各样、有意义的书,比如:《毛毛》《海底两万里》《秘密花园》等知识丰富的书籍。读书有许多好处:
 
  一、在书中,我们可以结识许多名人、朋友等。
 
  在我未读《三国演义》之前,我对书中的人物略知皮毛,研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我认识了勇敢好战、礼贤下士的刘备,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乱世枭雄、阴险狡诈的曹操……这些人物形象在我心中久久不忘。如果我没有认真读《三国演义》,我会认识他们吗?
 
  同样的道理,我在《毛毛》一书中,认识了见义勇为的毛毛,认识了为了毛毛而给灰绅士十万个小时的贝波,还有喜欢给大家讲故事的吉吉……
 
  在《红楼梦》中,我还认识了温柔美丽、多愁善感而又自卑的林黛玉,痴情叛逆的贾宝玉……如果不读书,我们又能认识这些书中的人物吗?
 
  二、通过书籍可以了解祖国历史。
 
  通过读《三国演义》,我知道三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有曹魏、蜀汉、孙吴三个国家。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发生了许多著名战役。直到今天,三国的著名人物、事件仍是耳熟能详。
 
  在《西游记》中,唐贞观年间,唐玄奘西行到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为我们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
 
  三、读书可以陶冶情操,让我们的心情更加愉悦。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品一杯清茶,好像听一场音乐,又好像看一场电影……当我们心存烦躁时,捧起一本书阅读,可以缓解我们紧张烦躁的情绪。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是很好的精神享受。当我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捧起《三国演义》读一读,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我忘记了忧愁,忘记了烦恼。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功课那么多,作业要完成,哪有时间看书?其实,只要你能挤时间来看书,就不愁没有时间。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有的。”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认为小学生应该读《三国演义》,这么好的一本书,为何要留到初中才读呢?
 
  篇六:《三国演义》中的数字“三”
 
  作者:杨皓瑶
 
  读完了《三国演义》,我发现了许多与“三”有关的故事。
 
  一、三国三分天下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曹操击败多股势力,在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大致掌控中国北方,但在208年的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称帝,国号“魏”至此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隔年刘备称帝,国号“汉”,229年孙权正式称,国号“吴”。
 
  二、桃园三结义 《三国演义》第一回,刘关张三人在张飞家的桃园结拜为义兄弟,约定齐心协力,生死相依。这个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成为结拜兄弟共同谋事的典故,在中国各地都建有祭祀三人的“三义庙”。
 
  三、三英战吕布 在汜水关,吕布连斩多员大将。张飞接替公孙瓒与吕布大战五十余回合不分胜负,关羽提着青龙偃月刀与张飞夹攻吕布,再战三十多回合,刘备也提着双股剑,拍马加入。不久,吕布开始感到力不从心,飞马撤退,三人追赶着吕布,直至遇见董卓的兵马才撤退。
 
  四、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操因为父亲曹嵩及家人被陶恭祖部下杀害,而怪罪陶谦,发兵攻打徐州,刘备因孔融的请求带兵支援徐州,陶恭祖想让刘备接替自己的徐州牧职位,但刘备不肯接受,这样反复了三次,刘备才勉强答应。我觉得刘备谦虚,另一方面刘备不肯接受徐州牧这个烫手的山芋,同时他也想收买民心。
 
  五、三顾茅庐 207年,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六、三气周瑜 一气:曹仁大战东吴兵。二气:玄德智激孙夫人。三气:曹操大宴铜雀台。三气之后,周瑜旧伤复发,不治身亡。这个故事是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虚构的,周瑜心胸其实十分宽广。
 
  七、新官上任三把火 诸葛亮做了刘备的军师后,先后“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这三次战役都取得了胜利,这为蜀国政权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八、三家归晋 263年魏国司马昭出兵伐蜀,蜀汉亡。265年司马昭病亡,其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国号“晋”,曹魏亡。西晋280年发起晋灭吴之战,孙吴亡,西晋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以上就是我在《三国演义》中发现的与“三”有关的故事。我在想,作者为什么写这么多与“三”有关的故事呢?三是个虚数,比如三顾茅庐中三代表的意思是次数很多,说明刘备有诚意,诸葛亮被这种诚意感动了,才肯出山的。
 
  篇七:论数字“三”的妙用
 
  作者:张与时
 
  这学期,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发现这本书中运用了很多的数字“三”。比如:黄巾起义三兄弟,奠定三国基础的三场战役,三顾茅庐等地方都出现了数字三。刚刚我列举了三个出现了“三”的地方。这又与三有关,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三国演义中关于三的故事太多了,我不可能把它们全列举出来,但只列举一两个的话,就不能体现到多了。于是我举出了三个。在学文言文时,提到过三是一个虚数,可以表示多个多次。比如在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中,这个三顾可以理解为刘、关、张三人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也有可能是多次去拜访他。罗贯中把“三”用在这儿体现了刘、关、张三个拜访次数之多,突出了他们的诚意。
 
  三国中不仅有三表示次数,还有“三”表示三个人。
 
  比如说,貂蝉离间董卓和吕布,借吕布之手杀死董卓。这三个人关系紧密,少了其中任何一个人都不行。如果没有貂蝉,董卓和吕布就不会相争;如果没有董卓,貂蝉就不会用美人计;如果没有吕布,董卓就不会被杀。再比如说魏、蜀、吴三国,如果去掉一国,就单单两国相争,分出胜负,故事就会很乏味。罗贯中笔下的三国,如果两国发生战争,又冒出了第三方,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来支援一国,那这局面就会变得非常有意思了!
 
  我认为三国演义中的精髓就是这个数字“三”,罗贯中把这个“三”运用得很奇妙。百度资料上有一句话:罗贯中的高明之处就是他有意识的处处设计出来三个人物,三种势力,并让他们之间相互制衡,相互碰撞,既完成了对人物的塑造,又将故事推向一个个高潮。
上一篇:《积极心态的力量》读后感
下一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800字【5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