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晚上看完这部悲伤的电影《死亡诗社》。从前面的铺垫到中间的平淡到最后的高潮,你才发现前面的一切都是为最后的
眼泪而生。一个个鲜活的学生在最后迸发出绚丽的火焰,为电影的黑幕画上最灿烂的结尾。
电影的
故事不新奇,讲述美国“毛坦厂”的学生们在基丁
老师的带领下冲出压抑,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内心、思考、理想、
爱情......的故事。金融、工程、建筑、医学、计算…固然很重要,那是我们生存的条件;但诗歌、浪漫、爱…,才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原因。
为什么剑桥
毕业的基丁会愿意来一个偏远男校当老师呢,他大可用他下辈子的
时光在某个自由的大学里尽
情感受诗歌的魅力,和志同道合的人讨论。但他
决定来到这所管理森严的
学校,坐在学校分配的小
办公室和站在讲台上,面对一些对他满脸不屑的学生。有些人说因为这是他的
母校,他的死亡诗社在这里。他回到母校是因为情怀吗?绝对不是。因为他曾是被压抑的那个人,他
经历过枯燥乏味的生活,他想要
改变,所以他来到这里,带着满腔热忱来到这里,企图能够来改变教育的意义。但最后他失败了,而且失败的很狼狈。
这部电影不同于其他批判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的电影之处,也是它能震撼人心的地方,我认为来自三个点:辩证的思考、丰富的
人物塑造、和回味无穷的结局。
最后的结尾,学校一直在为Neil的死找一个凶手、或者说是替罪羊。学校和
家长不约而同的认为的认为基丁老师是凶手,而学生们却认为家长和学校是凶手大部分观众和学生的想法是一样的。那么这极具戏剧性的结尾只是想表达对学校和家长教育手段的批判吗?我认为一部好电影绝不是这么狭隘的。家长是凶手,那是必然的。但是那位极富浪漫的理想主义船长难道没有
责任吗?他教会
孩子思考、浪漫、生活,但没有教会他们认清世界的冷酷,没有教会他们不懈的反抗,没有教会他们从理想回归现实。这也是导致最后悲伤结局的原因之一吧。
Neil看到了世界的光明和
快乐,在地狱里面听到了最动人歌声,却也忘记了歌曲总会结束,理想终归要回归现实,
一个人的
力量永远无法彻彻底底改变世界,最后终将被现实压制。这也是电影在最后给我深刻的一击。这么来看,电影中间老教师对基丁的提醒也不是没有道理
这部电影让我震撼的还是角色的丰富性,每一个男生性格都不同:思想丰富却懦弱的Neil、感性
勇敢的Knox、势利的Cameron......,我们无法评判他们的好坏,也没有必要和意义,他们的存在没有对错,而是不同的角度和思考。让我真正意难平的角色是电影前半段台词最少、最含蓄、最不出彩的Todd,他保守,内向,心中只有学习,Neil要去表演歌剧他首先想到Neil
父母的态度。但当听到Neil死时,他的
痛苦最让人
心痛,在
雪地上呕吐、奔跑、滑倒、站起来,再继续奔跑。悲伤,愤怒和逃离的情绪在一个安静的小男孩心中突然喷发、释放,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原来他的情感竟如此深厚,所以突然间崩溃。
最后的结尾,当孩子们勇敢的站在桌子上喊着:“哦,船长,我的船长!”我相信,基丁老师一定在无尽悲伤的黑暗中看到了最灿烂的光芒。他看到了他
努力的意义:教育的力量绝不是考取功名,而是能让一个人真正站起来,抒发自己,不畏权威。我想最后那句谢谢,不仅是送给那些勇敢的学生,更是送给自己。
电影的结局是开放的,你不知道最后这些学生会怎样。通报批评、开除、还是继续学习进入名校成为医生或者律师。但我们知道在这一首首优美却悲伤的诗歌中,有孩子被开除,有孩子离开了这个世界,但这优美的诗歌却永远永远刻在他们心中。他们多年后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看到外面的大雪,会不会想起那个一起吟诗的
夜晚呢?还有那些冲动而又浪漫的诗歌会、那站在桌子上向船长道别的下午…。虽然基丁的形象是有缺陷和争议的,他最后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只要这些学生能在多年以后想起这一首首在地狱中优美的诗歌,我想基丁老师必定会挂着浅浅笑意,对着学生,对着内心的自己说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