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文章
当前位置: > 伤感文章 > > 正文

喜剧的忧伤

2016-10-02 10:41:32   作者:星辰

  看一部最近票房大热的喜剧电影时,我中途睡着了。这部所谓被炒得火热的喜剧片,在我看来是这样的:情节拼凑,将无聊当有趣,胡搞瞎胡闹等。
 
  所谓的情节拼凑是,几乎是现今流行什么段子就朝里凑什么段子,从吓死宝宝了到泡妞大全,从穷吊丝被白富美逆袭追到各种群魔乱舞,总之,整个一部热点段子大全
 
  所谓的将无聊当有趣,想不出来什么有趣的情节时,就一通胡搞,各种夸张和离奇,反正吹牛不上税,胡搞不怕鬼敲门。
 
  所谓的瞎胡闹,情节不够时武打来凑,各种主演都是神通无比,法力无边,一会儿有千里眼之术,一会儿有镇天下海之穿越功能,总之,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反正,知道观众没有人较真。
 
  《新周刊》2015年做过一个专题,称为“烂片狂欢的时代”。2015年尽管电影票房屡创新高,但是没有几部片子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烂片支撑了中国电影的票房——这在中国,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
 
  是中国影迷智商低?所以资本们愚弄影迷们为乐,还是电影就是应该这样拍成烂片,越烂越有票房?
 
  制作过《捉妖记》的江志强接受《大众电影》杂志访谈时,对于那些想学编剧的新人说,你要看几百部烂片,就能摸到电影的门道了。
 
  连江导都承认烂片大行其道,那么问题来了,知道是烂片——但是它有票房——所以资本家和行业从业者还是前赴后继的生产烂片,难道这是中国电影市场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资本和从业者们完全被票房所裹挟,从来没有想到去引导观众们的观影智商,而是唯一做的工作就是研究观众们的智商(哪怕是低的),然后去满足他们就是?
 
  我们那些真正的喜剧精神哪里去了? 比如来源于果戈理,莫里哀,卓别林,伍迪、艾伦,《儒林外史》,甚至周星驰,冯小刚式的喜剧精神哪里去了?
 
喜剧的忧伤
 
  什么是喜剧?
 
  喜剧其实一直是社会一面镜子,它要取悦别人,也要引人思考。而在评论美国喜剧时,美国的《大西洋月刊》说,美国喜剧有一种不怕激怒观众的文化。他们不吝讽刺美国一成不变的生活中那样装模做样的成份,对那种兄弟会文化,乡村俱乐部或者军队气氛表示不屑,即使是对天气预报员一样的小人物也不放过要捉弄一下。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喜剧的精髓:不仅是让人发笑,而且让人笑后,感觉有一种豁然开朗感,有一种释怀感,有一种若有所思感,有一种撕毁某种虚伪和假一本正经的畅快感,有一种淋漓尽致的笑中带泪感和渲泄感。
 
  但是我们现在的许多号称喜剧的电影,却是将无聊当有趣。类似一个马戏团的小丑,为了逗观众发笑,在观众面前张牙舞爪,装神弄鬼,各种搞怪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锣鼓声虽然喧天,但是观众却不买账,没有办法,只好升级张牙舞爪的手段以吸引观众眼球。
 
  小丑固然也能惹得孩子一笑,但是坐在影院里的毕竟不都是孩子。当观众们看见这样小丑式的烂片越来越多,他们总有一天,不会觉得自己被蠢弄了吗?他们一边骂一边看,总有一天耐心不会被透支,然后用脚投票,不再进影院吗?
 
  为什么中国的许多所谓号称喜剧的电影,成了小丑式的无聊的逗笑,在我看来,或许就是中国电影集体嘲弄情怀的结果。有一段时间,我参加许多电影论坛,发现现在谈情怀好象变成了一件羞耻的事情。人人谈的是商业,是票房,是观众心理,至于情怀,仿佛过时了,谁要再谈情怀,一定是过时了,不懂电影商业。(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
 
  但是好的喜剧,从编剧到导演到制作人,一定是有情怀在里面的——这首先当然要求编剧有情怀。这种喜剧的情怀是什么?就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理解生活的不易,理解人们为什么要不真诚和虚伪的无可奈何,要理解那些装腔作势背后的辛酸和悲凉,要理解政治和道德的虚伪,要理解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下那些固若金汤的观念的陈腐,要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成为某些思想和观念的囚徒,要理解人们陷在非黑即白二元对立式思想禁锢中的可笑。
 
  等等。
 
  只有这样的喜剧,才不是马戏团式的小丑一味张牙舞爪,它是机智的,幽默的,真诚的,将生活虚伪可笑的一面撕开给人看,捧出的是生活那原初的火艳的本来面目。
上一篇:从幸福到悲哀
下一篇:一封分手信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