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当前位置: > 诗词 > > 正文

王湾《次北固山下》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9-07-18 18:55:14   作者:网络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原文翻译及赏析
 
  【注释】
 
  次:停留。
 
  残夜:拂晓。
 
  【译文】
 
  游客(指诗人本人)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在青色的江水上前行。春潮的上涨让两岸更加宽阔,顺风将船帆吹的高高悬起。朝阳冲破残叶从海上升起,尽管还在旧年,但江山的春色已经迎面扑来。书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之雁路过洛阳时可以捎过去。
 
  【赏析】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可谓是盛唐诗中之极品。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曾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可见此诗在当时已经受到了极高的赞誉。
 
  公元712年,王湾高中进士。第二年,也就是开元元年,诗人出游吴地,路过北固山,写下此诗。开头两句,诗人以写实的手法,开篇点明了北固山水陆交汇之处的险要地势,交代了自己的行踪。“客路”“行舟”间接说明了诗人异乡旅客这一身份,为尾联埋下伏笔。交代完毕之后,诗人并未急于抒发乡愁,而是直接写景。
 
  诗人王湾作为北方人,在来到北固山之后,浩荡的江水让诗人为之一震,故而立马着笔写下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强烈的视觉冲击带来的感慨情绪和前句朴素的点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末尾的思乡之情又遥相呼应,全诗内在逻辑自然而然成立。次联两句不仅在全诗中起到了伏笔之用,而且本身内在逻辑结构严谨,自成因果:“潮平”造成“两岸(宽)阔”,“风正”才使得“一帆(高)悬”。此处诗人用“正”来写风,突出了风之大之速,却无狂猛之意,可见诗人炼字之精巧。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诗家名句。因为江水的宽阔如海,故而日出时作者恍惚以为此乃日生于海,上联之因,引发了下联之果,这是本诗的一大特点。颈联二句对仗工整,而且富含哲理。诗人将“海日”(朝阳)以及“江春”(初春)两种富含生命力和希望的意象拟人化:朝阳诞生在残破的黑夜里,江春则在旧年未结束时已经到来。这种对自然界夜尽昼来、冬残春生的显现之描写,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诗人当时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恰好此时正值盛唐,整个时代正是蒸蒸日上、蓬勃待发之时,故而这首诗历来被当作是“盛唐”的象征。
 
  尾联紧承前三联,作者抒发了淡淡的思乡之情,将此刻澎湃的情绪拉了回来,而且和前文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全文情绪饱满自然,结构也浑然一体。
 
  此诗最重要的就是整体性,在此之前山水诗有句无篇,而此后的山水诗景理并写。这是盛唐山水诗的典型特征,也反映了唐诗格律上的高度成熟。纵观全诗,结构上前后呼应,每一联对仗工整,用字精炼准确,意象生动活泼,所以全诗显得很生动。再加上诗人写诗时立意高远,情绪豪迈但不粗糙,更表现出了一种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各个方面都几近完美,达到了盛唐诗歌的最高水准。
 
  【诗文作者】
 
  王湾(约650年-约676年),字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
上一篇: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下一篇:“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诗句赏析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