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百科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百科 > > 正文

诸葛亮为什么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管仲乐毅到底有多厉害呢

2017-09-14 10:31:19   作者:星辰

  按《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也就是说,除了相熟的几个好友,大都不相信一个山沟里半耕半读的农民,竟然敢攀比管仲、乐毅。
 
  管仲,春秋时大政治家,帮助齐桓公振兴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乐毅,战国时大军事家,帮助弱小的燕国攻下齐国七十多城。所以,诸葛亮的“自比”其实是文如管仲,武比乐毅。从结果来说,诸葛亮帮助刘备与曹、孙相持三分天下,才能和功绩不下于管仲、乐毅。然而问题是,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文武奇才那么多,诸葛亮为什么偏偏选这两个人呢(比如他的朋友认为他更应该媲美张良或者姜子牙)?
 
诸葛亮为什么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管仲乐毅到底有多厉害呢
 
  一、管仲、乐毅是如何登上政治舞台的?
 
  和春秋战国的很多牛人一样,管仲也是出身贫寒,但运气的是,他交了一个好朋友,鲍叔牙。
 
  起初,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后来齐国动乱,两个公子分别出逃鲁、莒。动乱结束,二人赶着回国争夺王位,途中相遇,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小白装死逃过一劫。后来小白先行回国,抢得了王位,即为齐桓公。接着出兵逼迫鲁国杀死公子纠,并假称要亲手报仇而索要管仲。
 
  然而管仲回国后,齐桓公却完全不记前仇,亲自迎接,并斋戒沐浴登坛拜相。从此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强盛至极,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为齐桓公举荐管仲的就是鲍叔牙。后来管仲曾说,他们俩相交,他总是将大份的利益据为己有,鲍叔牙不介意,因为知道他穷;曾经三次当官却三次被免,鲍叔牙不觉他无能,而认为是机遇未到;曾经三次参战三次逃跑,鲍叔牙不觉他胆小,因为知道他上有老母;公子纠死了,管仲不自杀,鲍叔牙还举荐他,因为知道他能力极强,且“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所以他非常感慨地总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当然,只有鲍叔牙的“知人”和友谊是不够的,关键在于齐桓公是个xiong怀大度和任人唯贤的明君,在春秋战国的争霸时代,这两点气质几乎决定了一个君主的政治命运。和管仲一样,乐毅也遇到了一个这样的明君。
 
  乐毅原出生在赵国,自幼喜好兵法。后来去了魏,听说燕昭王礼贤下士招纳人才,于是就以魏国使者身份前往燕国。燕昭王以“客礼待之”,乐毅非常感动,就留在燕国,成为“亚卿”(卿是顶级职位,亚卿仅次于上卿)。
 
  因为燕国被齐国欺负,燕昭王常想报仇,于是封乐毅为上将军,带领重兵并联结赵魏韩楚共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后来四国撤兵,乐毅独带领燕军,五年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将齐国的重要财宝和祭器全部运回燕国。燕昭王于是封乐毅为“昌国君”。
 
  二、管仲、乐毅的政治生涯如何?
 
  春秋战国是个动荡不已的年代,封侯拜相平步青云者固然不少,但转瞬之间身首异处满门抄斩也是平常之事,在这一点上管仲、乐毅都比其他人幸运了许多。
 
  管仲的政治生涯,到了大夫之位就一马平川,再也没有什么风险。齐桓公一直对其言听计从,即便管仲死后,其留下的政治遗产依然在齐国完整传承——“齐国遵其政,常彊于诸侯”。
 
  当然,强大的齐国到了穷兵黩武的齐湣王就糟糕了许多,被乐毅一举攻下七十多城,差一点就要亡国了。齐湣王自己也被杀死,只剩下后来的名将田单死守两座城池。当然,乐毅本身也不着急灭亡楚国,毕竟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所以在“沦陷区”收整军队,修理政事,减轻赋税,还向当年的明君贤臣齐桓公、管仲献祭,征召齐国的贤人出来做官等等,普遍赢得了齐国人的好感。
 
  可以说乐毅也是非常有治国天赋的。就在此时,有人对燕昭王进谗,说乐毅不攻打剩下的城池,是想收买民心,自己当齐王。一般情况下,掌权者对于这样的谗言都是宁可信其有,纵使刘邦听说韩信想当“假齐王”也一时大怒,然而燕昭王却极为信任乐毅,不但将进谗之人斩首,还以王后、公子之礼善待乐毅的妻、子,并要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感动不已也惶恐不已,赌身立誓坚持不受,于是“齐人服其义,诸侯畏其信”,再也没人敢非议他了。
 
  可惜好景不长,燕昭王很快去世了。继位的燕惠王不喜欢乐毅,新的谗言奏效,乐毅只好逃亡赵国。后来田单大发神威,打败了接替乐毅的燕将骑劫,成功复国。燕惠王一阵后悔,写信给乐毅请求他回去,但乐毅写了封堪比诸葛亮《出师表》的《遗燕惠王书》,全文载在《史记》里。
 
  乐毅在信中反复陈述了燕昭王对自己的信任和情谊,所以乐于为其效命不惜肝脑涂地。然而“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天下事只能尽人事,安天命,乐毅离开燕国,既是明哲保身也是保全燕昭王的名声。“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我不想为我的离开做出辩解,更不想因此诋毁您的英明,所以,我只能留在赵国了。
 
  乐毅后来死在赵国,他的儿子仍在燕国担任重职。
 
  三、结论
 
  了解了管仲和乐毅的故事,我们大抵可以看出诸葛亮自比二人的用心,绝不是简单的自负和抱负:
 
  第一,管仲、乐毅都出生卑微,一跃而成帝王师,对于任何一个读书人都是了不起的励志故事;
 
  第二,管仲有鲍叔牙这样的知己,令人羡慕,深居简出的诸葛亮,名声也是朋友们风传出去的;管仲有齐桓公、乐毅有燕昭王的知遇之恩,更令人羡慕,三国乱世堪比春秋战国,然三国英雄不过是“操与使君”及“生子当如孙仲谋”,三人而已;
 
  第三,齐桓公无论内政还是外交,对管仲都言听计从,燕昭王则将举国之兵交给乐毅,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于志匡天下的诸葛亮来说,这是最完美的君臣关系;
 
  第四,管仲有文治,乐毅有武功,从成绩来说,经天纬地的诸葛亮希望将其聚焦一身,用他舌战群儒时的话即:“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
 
  当然,“善作”往往不能“善成”,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政治生涯,是一出“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历史悲剧,虽然才比管仲、乐毅,但遇着“扶不起来的阿斗”,终究也只能自叹“时不我与”了。
上一篇:朱元璋祖坟的故事,为什么说朱元璋能当皇上是他家祖坟风水好
下一篇:为什么jinv都把管仲当成守护神,原来管仲是开妓院的鼻祖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