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百科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百科 > > 正文

如果岳飞没有死,他真的可以收回失地吗?

2017-12-14 23:19:24   作者:星辰

  谈起岳飞,我们总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为什么宋高宗赵构会被奸臣秦桧蒙蔽,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为什么要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岳飞,致使赶走金兵、收复中原的抗金大业功亏一篑。然而我们并没有去思考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岳飞究竟能不能独自承担起收复中原的重任,岳军有没有足够的兵力来打败金国?
 
如果岳飞没有死,他真的可以收回失地吗?
 
  后人没有思考这个问题,但身处历史旋涡之中,肩负重担的岳飞对此却有着清醒的认识。绍兴四年(1134年)六月,岳飞在《画守襄阳等郡札子》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陛下渊谋远略,非臣所知,以臣自料,如及此时,以精兵二十万,直捣中原,恢复故疆,民心效顺,诚易为力,此则国家长久之策也...六州之屯,且以正兵六万为固守之计,就拨江西、湖南粮解,朝廷支降券钱为一年支遣,候营田就绪,军储既成,则朝廷无馈饷之忧,进攻退守皆兼利也。
 
  经过敌我力量的对比,岳飞估计,打败金兵,收复北宋故土,需用精兵20万。固守六州,则需要精兵6万。那当时岳家军有多少军事力量呢?综合各种材料来看,岳家军兵力发展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建炎二三年间(1128年)岳家军仅有二千人,绍兴二年(1132年)增为12000人,三年(1133年)三月为24000人,至绍兴十年、十一年时,大抵为6万人。为此,自绍兴四年起,岳飞就一直努力去扩充队伍,特别是招纳得力的将领。如牛皋、董先就是他设法招纳过来的。
 
  1140年岳家军北伐的确取得了一些胜利,并罕见地在平原上以骑兵对阵决战的态势击败金军,不过战果其实颇为有限,远未达到让金军丧失反扑能力的程度。1142年初的隆冬季节,宋将岳飞遇害于风波亭。这一悲剧使他本人成为汉民族主义的高度象征之一,在身后赢得了仅次于关羽的战神般的地位,并塑造了牢不可破的忠奸对立斗争的神话。这给很多人一种感觉:假如当初朝廷公正,这样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不过事实也许恰恰相反,岳飞之死之所以成为悲剧,乃是因为它不可避免。
 
  中原地势平坦开阔,最能发挥骑兵优势,而不利于步兵守卫。宋军几乎90%都是步兵,这在冷兵器时代与骑兵对垒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弱点之一。所以李纲才说:“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以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当时宋军约近20万人,而其中大部分战斗力远不及金军,要靠这支军队在野战中彻底击败金军并坚守住收复的失地,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
 
  岳飞的悲剧在于: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刚正清廉,对政治简直毫无头脑。他忠诚正直的一面曾使他成为高宗最欣赏的将领(南宋初年,岳飞是提升最快的大将),岳家军番号正式改为神武后军时,高宗亲笔题写“精忠岳飞”战旗,赐白银2000两犒赏,以笼络其心。后来岳飞眼看收复失地无望,表现得极为愤恨,称病3个月,不肯复职,遭到李若虚严厉责备:“是欲反耶?……若坚执不从,朝廷岂不疑宣抚?”岳飞显然并未意识到自己这番举动已遭朝廷疑忌,1137年秋又上书建议立皇储,遭高宗训斥,下朝后面如土色;1138年,再提增兵,反对议和,这更触犯高宗忌讳。
 
  岳飞不懂政治顾忌,以为自己问心无愧,直言进谏,即使在当时朱熹看来,却已是“骄横”了。岳飞在狱中听一个狱子说:“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故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不禁悲愤难当,然而只有大书“天日昭昭”四字,实至死也未知这一猜疑与自己平素没有心机和政治觉悟有关。
上一篇:岳飞被冤死之后,为什么十万岳家军没有给岳飞报仇?
下一篇:唐玄宗李隆基到底是怎么登上皇位的?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