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散步,都会经过一条宽敞平坦的
乡村公路,两旁有荷花池、稻田,之所以叫乡村公路,是比一般的公路要窄。这条路是从街北头起,一共分出两条路,一条向李冲方向延伸,另一条向大塘洼方向延伸。这两条路我都非常熟悉,大塘洼上面江冲就是我的小村,小时是沿着这条土路上完一二年级的。
今天我要说的是往李冲方向这条路。早在二十多年前,这条路是和许多乡村小路一样,烂泥一滩滩,非常难走。我姑姑嫁到李冲,我去他们
家,经常走这条路。
记得有一次,我和
母亲去姑姑家,正好是
雨天过后。那些赶集的乡邻,穿着黑色皮筒靴,黄色帆布鞋,大大小小的脚在泥里深一脚,浅一脚,和面一般,把黄泥和得光滑柔软。后面来的人走在黏呼呼的泥里,踮着脚,路面如弹簧般,把人一会弹到路中,一会弹到路边。如果有急事,快步疾飞,蜻蜓点水般,是要点功夫的,小毛孩不行。
我那天穿一双圆口的白球鞋,没走多大会儿,白球鞋变成黄球鞋,几次深陷在烂泥里,半天拔不出来,母亲只好来帮忙。她牵着我,小心翼翼走着,在路面上滑来滑去,身后裤腿上带起很多泥巴星子。一个趔趄,她没抓住,我一屁股坐在泥泞上,满身是泥,半天才爬起来。
本来去走亲戚,这会儿比叫花子还脏。母亲只好牵着我折回,沿着旁边另一条泥泞小路回家。天晴时,母亲带我上街买皮筒靴,以后下雨上学走亲戚都穿它。
这条路难走是出名的。偶尔遇到熟人,他们都在说受过它的苦,尝到它的厉害。一些老人,每逢雨天是不敢上街,一不小心就摔骨折,十天半月躺床上起不来。
我上小学时,班级里爱组织勤工俭学,比如摘茶叶、拾稻穗、捡柴禾、搬砖、铺路,旨在培养学生爱
劳动,吃苦耐劳的品质。
四年级时,我们经常下乡去铺路,这条路就是我们铺的。记得上午
老师在班上宣布这个消息时,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铺路又脏又累,但与枯燥的学习相比,同伴们更向往这个。
下午,同伴们带来箢箕、筐子、蛇皮袋子去河里捡石子铺路。那时我们个子都不高,挑箢箕需掂起脚尖,班中有几个男
同学个大,挑起飞起来跑。石子撒了一路,我们的邱老师弯腰又把它捡起来。
那些小个子的同学都提个筐子,筐子里装满石子,重量不轻,提起来身子向一边倾斜。中间几个同学换着提,提到小土路那里,有专门的同学记数,每人都要完成相应的任务。
我也用箢箕挑石子,那是我最早使用菀箕,我捡半菀箕石子,不敢捡多,怕挑不动,也不敢捡太少,怕记不上筐数。
我挑着半箢箕石子,摇摇晃晃,喝醉酒般,扁担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换到左肩,压得生疼,隔着棉布褂子,感觉皮都磨破了。后来肩膀对扁担排斥,一压上去,疼得直冒冷汗。我
坚持挑完六担,有男同学过来帮忙。
我只好去河里捡石子,河里的石子真多呀,怎么都捡不完。石头翻起来,下面还有螃蟹趁机逃跑。我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捉个螃蟹玩儿。有女同学喊我去帮忙提筐子,我们一人挎一段距离,手臂勒得道道红印。后来改为一人在一头抬着行走,这样省力又快。
石子全部倒在路上,有经验的乡邻用锄头填实,上面铺上土,推平筑紧,一条全新的路完成了,附近的乡邻都夸我们能干。
下雨时,路上泥泞明显少了,雨水冲走了上面的泥土,露出里面的石头。乡邻们走在石头上,高低不平,硌脚绊脚,但总比黄泥巴路好走。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条小路经过几次翻修,彻底改头换面。赶集的乡邻走在路上,有的聊天,有的唱小调,慢慢悠悠,也不急着赶路。
生活越来越好,路也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