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
当前位置:主页 > 心情随笔 > > 正文

情理欲

2017-03-04 01:41:17   作者:星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如此说来,是不是天地大道是最为无情的?那我们的有情是不是就是违背天道,是错的?与朋友说起圣人忘情的问题。
 
  太上忘情,应该近乎于之前以红楼梦里的人物为喻,“我们终将一步步由黛玉的情情,到宝玉的情不情,再到宝钗的情冷,直至变成一块冰冷的石头,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过好生活吧?”圣人真的都忘情了吗?上天真的就狠心把鲜活的生命一个个都磨灭掉,让生灵涂炭吗?可事实就是这样的啊!天若有情天亦老呢!
 
  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或许真相就是:大道无情,只是死物,只有规则,没有意识。而当圣人们体悟到这一点时,他们也只能生出一种无力感,悲悯众生又如何?他们并不能改变什么,有时候知道比不知道会更痛苦,他们只好也顺应天道而忘情。
 
情理欲
 
  在情、理、欲三者中,理,便是客观存在于世间的大道理、规则,可以说便是道。而欲则被赋予了每一个生命体,成为生命体的本能需求,也成为了他们生存的驱动力。而情,则是我们有了自主意识后,与我们的主观认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系列的情绪化反应,他不讲道理,打压yuwang,把人置于一种玄妙的境地,最美好幸福或者最深刻的不幸都会从这里诞生。会使人们深深的沦陷其中,难以自拔。我们惑于其中,便会身不由己。
 
  “无情不似多情苦”、“多情还似无情”、“人道情多情转薄”……更有甚者,直接跑到山上大呼“琅琊王伯兴,终当为情死”,古来有太多人被情之一字折磨的生不如死,他们饱受煎熬后都希望自己一开始就是个无情的人,然而虽然他们如此“叫嚣”,但事实上恐怕他们几次细思量后,还是心甘情愿接受的。从初生的无情到有情再到忘情,这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人生三大境界可以说是对应的。如果一直如低等生物般无情不过是看山是山的最低一重境界而已,只有经过有情的阶段(从最多情到最绝情),能够看山不是山,最终再忘情(圣人的忘情是无情也是至情吧),达到看山还是山的境界,才算是活的通透,超凡入圣了吧?
 
  不过我们都只是凡人呢!“下不及情,圣人忘情,情之所钟,正吾辈耳!”我们不是无情草木,也未达到圣人之境,所以为情所钟、钟之于情,正在我辈!(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
 
  对于亲近之人,自然是情之所至,一往而深。而对于半生不熟的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客套,再到一个“礼”字,会让人疲于应付,还是越少越好。对于人情社会,还是无情点的好。
上一篇:怀念那逝去的岁月
下一篇:我们的面子里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