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美文
当前位置: > 原创美文 > > 正文

家乡的花灯碗儿

2018-03-10 14:07:37   作者:春

  我的每年在元宵佳节时,有点花灯碗儿的习俗,数十年来它就像是不灭的圣火,一直在我心中点燃着,难以忘记。
  
  相传,家乡元宵节期间点花灯碗儿的习俗,是来源于宋太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传奇故事。青年时的赵匡胤是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爱管闲事的侠客。因为在京城闯下大祸,触犯王法,逃到山西太原他叔父赵景清的清幽观避难。
  
  一日,他偶见一紧闭的禅房里有一美貌少女,经过打听,原来这位少女名叫赵京娘,山西蒲州人,随父来晋阳烧香还愿,却被强人抢夺,锁在禅房里,终日以泪洗面,悲声不断。侠义心肠的赵匡胤听了京娘的遭遇后,恻隐之心油燃而生,毅然决定解救京娘回家。在路上几遭强人追杀,都被赵匡胤击退,终于将京娘安全送回家中。家人见京娘平安归来,个个喜出望外,置办酒席款待恩人赵匡胤,席间并表示要将京娘许配与他,但赵匡胤断然拒绝,当即离席而去。京娘的父母心愿未能实现,十心纳闷,一个少男一个少女同行千里,俩人的关系理应十分密切,可这个青年却抛下自己的女儿离去,这是一个多么无情无义的人啊。
  
  于是责问女儿,要她如实说出和赵匡胤的关系,女儿反复向父母解释说赵匡胤是个正真纯洁的青年人,父母却不肯相信,并用语言责备京娘不守婦道,京娘感到十分委屈和伤心,为了表达自己的清白,用一条白绫结束了年轻生命,化作一阵轻风追随赵匡胤而去。一路上,每当夜幕降临,京娘就化作一盏明灯,在前方为赵匡胤引路。赵匡胤日夜兼程,顺利返回太原,成就了大业。当得知京娘为他徇情后,即追封京娘为“贞义夫人”,并建祠纪念。因此,民间百姓就用元宵节点花灯碗儿的形式来纪念这位贞义女子,演绎出京娘化灯引路的凄美故事。
 
家乡的花灯碗儿
  
  长年以来,家乡点花灯碗儿都由村民自筹资金举办,一直沿袭至今,没有变更。每年的正月初五,村里人就开始张落了起来。打我记事起,本家四叔就是这个活动的主持人之一。四叔是个单身汉,身材瘦小,面相和善,虽然没有叱咜风云的帅气,但凭着一份热心和办事利落受到了村民的信任。每年都由四叔选几名愛红火,人缘好,又勤快,又靠谱的年轻人做他的帮手,办事的班子成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先把存放在寺庙大殿里一年的锣鼓请出来,铿锵铿锵的敲打起来,那欢快的锣鼓声,瞬间就传遍了整个村子,向村民宣告今年点花灯碗儿的办事班子成立了。喜欢热闹孩子们被锣鼓声吸引,迅速都湧向了寺庙,加入了筹钱的锣鼓队伍中。
  
  于是,他们就敲着锣鼓从寺庙出发,锣鼓在前,孩子队伍在后,嘻嘻哈哈的挨家挨户去筹集点花灯碗儿的款子。每到一户的街门前,就停了下来,把锣鼓敲的震天响,有的人家为了在自家的门前多敲一会锣鼓,热闹热闹,撑个面儿,图个吉利,就故意躲着不出来,一直等到锣鼓敲过三遍才姗姗出来,当着大伙的面,把捐款交给主事,并把过节招待客人的香烟拿出来,一边散给大伙,一边相互祝福,就连不会吸烟的孩子主家也会大方的给上一支,兴高采烈的孩子们有的学着大人的样子装模作样的吸起来,有的故意把烟夹在耳朵后面,神气十足的跟着筹钱的锣鼓队向着下一户走去……
  
  花灯碗儿这个好听又扑实的名字,因其大小和形状如同饭碗一样而得名。其制作工艺十分简约,不像传统花灯那样制作精巧,花样新颖,选型美观,栩栩如生。只是把五色纸裁剪成纸条,然后糊在一个直径约10公分左右的带有一个小孔的圆形木托上,内置一个盛油的小盏,点亮即可。虽说简单,但因其每年都要点上千个花灯碗儿,不仅规模大,且数量又多,所以制作时也很费时费工的,不过也不用担心,只要主事人一放话,说是一切都准备好了,可以糊花灯碗儿了。
  
  各家的女人们就会打发自家的男孩子把木托和彩纸条领回家,精心的糊起来。心灵手巧的女人们,都要拿出自已的真功夫,有的把边沿剪成好看的花边,贴上十二生肖剪纸,惟妙性肖,栩栩如生,那肥肥的“猪”,勤快的“牛”,跃然于花灯碗上,煞是好看。有的粘上胖胖的娃娃抱着一条活灵活现的鲤,象征着年年有余,和对今年丰收的祈盼。还有的写上几条继悟,吸引着孩儿们绞尽脑汁的去猜想。
  
  总之,在这小小花灯的方寸之间,各家各户尽显才华,各有创意。给这原本极平常、呆板的花灯碗儿,赋予了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使花灯碗儿有了灵气,变的生动起来。到了正月十二这天一大早,各家的姑娘和年轻的媳妇都换上新衣服,个个打扮的花枝招展,沐浴着温暖阳光,一路说笑着,高高兴兴的把自家糊的花灯碗儿送到寺庙里来。先来的人一边和送灯碗儿的人打招呼,一也戚戚喳喳的对各家送来的灯评论着,不住做发出啧啧称赞声。
  
  最早,村里的花灯碗儿是在寺庙前的一个占地十多亩的水塘四周点放,每逢元霄节期间,结了冰的水塘与花灯交相映衬,五颜六色的花灯碗儿,让水塘变成了一泓艳丽的湖,流光溢彩,美不胜收。人们扶老携幼,摩肩接踵,徜祥在冰面上观灯、赏月,仿佛置身在童话世界里一般,流连忘返。
  
  后来水溏干涸,就将花灯移到了寺庙前的一块空地上点放。每年在点花灯前,先由几个身体健壮的年轻人用锹和镐培起一条条长约百米的土塄子,每间隔一米多就竖立起一根高约一米的木棍儿,然而在木棍儿下浇上一瓢水固定住,花灯碗儿就架在木棍儿上。按照习俗,从正月十二日开始试灯,到正月十六结朿,为期五天。所谓试灯,就是不全部点亮,只是在正月十四和十五两日全部点亮,这叫正日子。在正日子里,十里八乡的亲友都会前来赏灯,一睹花灯碗儿的盛容。
  
  好客的家乡人,都要用油炸糕这一传统美食来招待看花灯碗儿的客人。临近中午,家里的主婦就忙了起来,先在灶上生上炭火,把蒸糕用的大铁锅和笼屜放在灶上,拉动风箱,红红的烈焰添着锅底,不一会儿蒸锅里的水就沸腾了,女人娴熟的把和好的糕粉一层层:撒人笼屉里,再往灶里添上一铲子碳,用猛火蒸上几分钟,糕就熟了。女人把糕揉好,就将早已精心准备下的豆沙馅、菜馅、水油馅包进糕里,捏成圆形的,三角形的,或饺子形的,放入油锅里炸制,不一会儿,一大盆黄灿灿,油汪汪,又香又脆的油炸糕就做好了。在家人热情的招呼下,客人举箸,一边吃着香喷喷的油炸糕,一边谈论着往年点花灯碗儿的轶闻趣事,主客欢乐友好的气氛伴随着油糕的香味儿,飘荡在村子的角角落落里。
  
  最高兴、最忙碌的是男孩子们,他们在外面疯耍了一天,回到家中,狼吞虎咽的吃过晚饭,早早就到了寺庙里,手里拿着浸了油的草香,欢喜雀跃,只等着主事下令,立马就去点亮花灯碗儿。此刻,又大又圆的月亮从东山顶上升了起来,清辉洒满人间,主事望着明月,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开始点灯,孩子们闻声而动,蜂涌而去,手持点燃的草香,灵敏的身影穿梭在花灯间。
  
  瞬间,在明亮的月光下,上千个花灯齐放,五彩缤纷,相互辉映,宛若颗颗彩星散落人间,编织成道道彩虹在朦胧的月色中大放异彩。此时天地合一,如潮的观灯人,如同置身于天街夜市一般。在欢快的鼓乐和惊天动地的爆竹声中,点花灯碗儿的大幕开启,用上千斤煤块垒起的像征着兴旺发达,日子红红火火的大旺火,烈焰熊熊,喷吐出红红的火苗,直冲夜空,映红了月亮,映红了木,映红了观灯人的张张笑脸,为节日更增像了喜庆的气氛。隨着高跷队、划旱船队、扭小车灯队、踢鼓秧歌队、舞龙灯队先后登场,使花灯会进入了高潮。在表演中,每一队都十分卖力,使出浑身技艺,来吸引人们的眼球。扭小车灯的文嫂动作夸张,滑稽幽默,在人们的喝彩声中,她表演的越加卖力。此时的故乡成了灯的世界,欢乐的海洋,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狂欢中。
  
  同时,在一年一度点花灯碗儿的习俗里,还蕴含着生育文化的内函,那就是美好的祈嗣愿望。谁家里娶了新媳妇,想在当年生个男丁,在元宵节的晚上,公婆避开人们的耳目,悄悄的去端一个红灯碗儿供在自家的烟囱上,寓意后继有人,香火不断。若要顺利生下男孩,在来年的元霄节时,那个新媳妇就会提上几斤上好的麻油来还愿。
  
  故乡在元霄节期间点花灯碗儿的这一古老习俗,虽然满足了家乡人们的精神需求,传承了历史的积淀,实现了平安祈福的愿望,但仍然还被湮没在传统的习俗中,如能进一步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引入现代文化元素,家乡花灯碗儿这颗积满了历史尘埃的明珠,一定会大放异彩,家乡繁荣发展的梦想也一定能早日实现。
上一篇:老宅往事
下一篇:小草的快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