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
一个人住在乡下。她养育了四男二女。四个儿子都考上了大学,进城安了
家。两个女儿嫁在离家不远的邻村。婆婆晕车非常厉害,七十六岁以前,老大和老二轮换着接她到城里过冬过年,每次出来,因晕车,婆婆吐得连胆水都吐出来了,浑身抽筋,不亚于大病一场,得一个星期之后,才恢复过来。回到乡下时,又
经历一次这样的折腾。所以,
孩子们商量,多回家看望,让她在家里好好平静地生活。
婆婆很爱干净,只要天晴,她都要洗晒毛巾;碗筷锅都洗得很干净;地上、桌面都擦得一尘不染;床上用具带着芳香,松软舒服。
婆婆很爱我们。每次回家,她总是有一些干菜、豆子带给我们。
不过,婆婆也爱抱怨。
前些年,她说,她娘家的侄儿们好多年不来看她了,她很生气。老二说:“你这几年都去城里过年,也没有跟他们联络,他们也不知道你今年在家里啊。再说我们兄弟也没有去看望舅舅们,所以,表哥们也不来了。”按照
乡村的习俗,年初一,老二带着
礼物逐个地看望了舅舅们,初三就回城了。婆婆打来电话很
高兴地说:“大舅家的老二来看我了,二舅家的老三来看我了。”第二年,老二继续先去看望舅舅们,果然,表兄们后来也来看望了婆婆。去年,老三代表这一家人再去走动。今年,婆婆再没有诉说侄儿们不懂礼了。
婆婆家在村中央。周围的邻居们纷纷盖起了大楼房,并抬高了地基。这样,一到
雨季,雨水就集中在低洼处的婆婆家了。婆婆不知怎么办?只是不停地抱怨:“一到下雨时,我家就淹了,要是哪天屋垮了,一下子把我砸着了,怎么办呢?”
兄弟们总也到不了一起来商议这件事。婆婆79岁那年,老二下定决心要重建婆婆的房屋。在老二的带动下,兄弟姐妹出钱出力,帮婆婆盖起了两层的楼房。婆婆也投入了辛苦的
劳动。村子里,尽管儿子们都另择地基盖了大楼房,但老人大都住在先前的平房里。老人纷纷来祝贺婆婆。住在宽敞明亮的房子里,再也不怕淹了,还受到其他老人的祝贺,婆婆笑得脸上开了花。
我们每次回家,都要请上住在附近的
姐姐妹妹两家人一起吃饭,聊天。姐姐妹妹每次来都没有空手,总要带些地里产的、店里卖的小食品来。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我们都很
开心。可是,当她们回家以后,婆婆就开始
唠叨她们的不是了:“见你们回来了,她们才来。从过年到现在,她们也没有回来看过我。邻居家的女儿隔段
时间就来看望她们的娘,还帮助娘家做事情,帮
妈妈洗被子……”这样的话,说了好多年了。先生听她这样似乎说得有理,曾经对姐姐妹妹说,“你们两人每隔半个月来看一次妈妈,既不耽误你们很多时间,也让妈妈心里得安慰。”可是,她们还是没有来。今年八月份,妈妈头晕,觉得天旋地转,自己走到村卫生所。医生说,妈年龄大了,不敢给她打针。后来找到妹妹来了,医生才给妈妈治疗。妈妈说:“我在那里等了两个多小时,你妹妹才来。要是我就那样死了,你们心里好受吗?”这话说得先生心里很难受,也觉得这母女间关系有问题了。先生专程找妹妹沟通:是不是妹妹心里有对妈妈的不满,才对妈妈比较冷淡?妹妹说:“没有对妈妈的不满。当初家里送我
读书了,是我自己没有考取,我没有怪妈妈的意思。上次妈妈生病,我接到电话时,正在地里做事。我马上就去了,立即催促医生给妈妈打针。总共不超过一小时。我和大姐每次回家,她总是数落我们,不停地骂我们,有一次还把大姐骂哭了。所以,她没有事情时,我们尽量不去讨骂。有事情时,我们就立即去了。妈骂我们,是该她骂的。我有时也骂我的儿女们。我们没有记恨她。”一番话,消除了先生的顾虑,回头跟妈妈说,“姐姐妹妹都在农村,各自养两个孩子,还有自家的老人,也没有人帮助他们,也挺辛苦的。”妈妈说:“有什么辛苦的,邻家的姑娘养四个呢,别人比他们更辛苦。”妈妈气愤地说。先生试图让妈妈体谅一下女儿们的辛苦,少骂她们,沟通不
成功。
国庆节回家,婆婆知道,过去农村超计划生育生的孩子都上了户口了,她心里再度不平衡,对先生说:“你们读大学的,还不如人家打工的。你们弟兄四个一人只生了一个孩子,别人家一个儿子就生了四个孩子。同样是六个兄弟姊妹,人家的下一代有一、二十个,你们只有8个。在外面打工的,在家里做了一大栋楼房,在城里也买了房,你们在城里只有一套房。人家开回来的车也比你的车大,阔气。”先生无语。婆婆说的是事实。
“妈妈,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们比所有人都强啊。当年,他们上大学,为你争得了荣耀。可是,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限制了我们的生育,不能怪我们生少了啊!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好,使农村青年也进城务工,他们当中有些人找到了用武之地,赚钱比我们多,也
改变了农村面貌,这本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啊,你的孩子们现在没有人想要在
老家养老,下一代也都在城市里学习工作,没有人需要在老家盖楼房。孩子们都过得
幸福就够了,为什么一定要比别人强呢?”临离开时,我说:“妈妈,我送你四个字:知足常乐!”婆婆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