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之上,村中小径,高原的光充足而又炽烈,点亮冬的寂静。即使在最萧条的冬走到可邑,看到的听到的呼吸的都是暖的,一切都晕染在暖色调中,
时光凝固成了一个浆果,软软的、稠稠的。站着、坐着、躺着,静静地发发呆、梳理下生活中凌乱的羽毛。
柿子抢了村中最耀眼的镜头,
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被柿子
树簇拥着,掉光了叶子的枝丫上,无数个小灯笼高高矮矮、错落有致地挂满枝头。这一树的火红在高原蓝的底幕下,闪着透亮的光,仿佛如同16岁
少女娇嫩的肌肤在
阳光照射下,看得到细微的毫毛,质感的胶原蛋白。鸟们早已吃饱,偶尔飞来几只,不过是歇歇脚,欣赏欣赏。包谷、南瓜,这些丰收之物,更是画出了农家的冬日美景图。村民们把包谷棒子大串大串编结在一起,随意悬挂在柱子上、梁条上、树干上,整个农家就被金灿灿的喜悦感弥漫着,
简单富足。等日后晒干,磨细,做成包谷饭,成为城里人最爱的
美食。而老南瓜则随意地睡在厦子上、场院中,沉甸甸一大堆,憨厚而敦实。火红的辣椒最喜气,大串小串的茆着劲,展示着火辣辣的
激情,红火火的
日子。
顺着村中的小路,慢慢踱步、独自徘徊。黄墙黛瓦的民居在四周苍翠的青山怀中,古朴而
美丽,明亮而
温暖。房屋的每一面外墙上都画上了墙体画。阿细的劳作、阿细的生活、阿细的歌舞、阿细的婚俗,透出的是阿细人的
历史和文化。“背柴认公婆、挑水定终身”,阿细人自古就信奉
爱情自由、
婚姻自由,简单而真挚的婚俗文化让人很是称赞。这些墙体画都是本地的画家绘制,色彩浓烈、构图直观,颇有农民画的
味道。阳光照在巷子里,投影成明暗的两面,被光照的一面,黄色的墙体画越发浓烈得化不开,另一面透射出房子的影子,一明一暗,一暖一冷,颇有油画的对比感。
花草树木郁郁葱葱、芬芳艳丽,把村子装扮得格外美丽。彝族人信奉万物有灵,对于树木更是格外爱惜,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不轻易砍伐林木,于是村中上百年的古树随处可见。特别是充满浓浓彝族情的核桃树,每年核桃成熟时,他们都要采收好,分到家族的每家每户,共同分享上天的恩赐。高大的树木与新植的园林苗木相得益彰、各美其美。清香树、黄连木、香樟树,古木沧桑厚重,写满了村庄一路走来的历史,每一个年轮都记述着一个
故事,新植的苗木花卉新鲜亮丽、姹紫嫣红,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村子北边,一池碧波、一个凉亭、几条长廊。池畔柳叶飘飞、婀娜起舞,池中水草轻柔荡过,游动的
鱼儿不时在水面晃动几圈波纹。凉亭和长廊古朴典雅,木结构的美透着浓浓
中国味,仿佛一幅清新雅致的中国山水画铺展在眼前,让人一
时间觉得身在江南。这怎么是彝村呢?是啊!你很难想象,可邑村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因为喀斯特地貌,村民连生活用水都困难,只能用小水窖蓄积
雨水使用或到山凹水源点挑水吃,而今开门就是清波荡漾、花团簇锦,家住
公园里。而入村口的密枝林,随着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已经修建了一条木质栈道,可以一览阿细人心中的“神山”。由于阿细人代代相传对树木的爱护,林木在石头缝里见缝插针,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在奇形怪异的石头间生长,自成一个天然大盆景。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怪石嶙峋,突然间一座小山高耸入云,又峰回路转夷为平地。行走在高高低低的台阶上,赏奇峰异石、看野花竟艳,听导游讲着美丽的传说,人就像一棵行走的树,呼吸着润湿的空气中散发的暖。可邑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成为红河州乃至云南省新农村建设、美丽家园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的样本。可邑人由原来的羞涩、腼腆到现在热情大方、聪明朴实做旅游,什么样的场面他们没见过。从县长到州长到国家领导人,从州级省级的活动到世界级的活动他们都
经历过。早在2009年就
成功参与举办过“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
我贪婪地享受着这宁静的时光,细细品味凝固在午后的冬日美景。多彩的调色板上,火红的柿子和辣椒、金黄的包谷和南瓜、泥土黄色的民居、绿色流淌的树木,一切都打印在深蓝色的天幕下,明亮、浓烈。我被这浓浓的暖色调包围着、欢喜着。不觉深深地呼吸几口,想要把这暖带进
身体、留在心头。
每天下午一场的表演就要开始了,我们匆匆赶往民族文化广场。演出我已经看过很多次了,可每一次去可邑我还是不会错过看表演,因为它总会让我欢乐起来。乐器已经响起,几个年长者是歌舞演出的伴奏者,一个阿细老
奶奶吹树叶,几个阿细
爷爷吹笛子、弹三弦、击鼓、打钹,十分和谐,绝对的灵魂乐队。开场的是阿细刀叉舞,粗狂原始的动作表演,表现了阿细人从远古走来的历史;阿细大鼓舞以欢快激情的舞蹈,表达了阿细人丰收后的喜悦
心情;阿细霸王鞭舞则舞姿轻盈柔美,节奏明快;最高潮的还是阿细跳月这个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目,绝不是浪得虚名。阿细跳月交响曲曾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演奏,由阿细跳月改编的小提琴曲入选中央
音乐学院小提琴教程,还有诸多荣誉,这里不一一表述。
有专家说,阿细人开创了全国独一无二的音乐舞蹈形式,这种音乐,在节奏上是罕见的四分之五拍,而且最后还有两个休zhi符。
男人们胸前挎着大三弦,边弹边跳,女人们则踩着节奏欢快起舞,并击掌附和。跳到高潮处,还一起吼到“欧欧欧欧、吙吙吙吙……”,刹那间,整个场景云气冲天、豪迈奋进、忘我狂欢,仿佛大江大河滚滚流淌之势。演出结束了,观看的人还意犹未尽,似乎激情已经被点燃,还没燃烧就要熄灭。于是总会有游客自发加入到跳月队伍中,
希望能忘我狂欢一把。特别是晚上的篝火晚会,跳了一曲又一曲,客人们还依依不舍不想走,拉着阿细姑娘、阿细小伙的手,沉醉在月色火光中。
逗游村中时,偶遇一位卖柿子的阿细
妈妈,我们临时
决定到她家开的农家乐吃晚餐。顺着新村的小路一直上到坡顶就是阿细妈妈的家。
太阳落山时分,彝家八大碗依次上齐,凉拌树花、炒土
鸡蛋、老腊肉熬红豆米、黄焖土鸡、炒洋芋……菜品简单但用料质地好、生态环保,烹饪工序不复杂但
美味可口。倒出本地自酿的包谷酒、葡萄酒,我们开怀畅饮。这时阿细妈妈来敬酒了,她抬着小碗,说完欢迎的话就开始唱歌了。唱歌时,两只
眼睛仿佛会说话,腰肢和头随着音乐节奏自然摆动,她一开口,我们都被她的歌声征服了。那歌声仿佛是山林中汩汩流淌的清泉,又仿佛是
森林中鸟儿的清唱,仿佛是轻轻洒下的
月光,又仿佛是暖暖照来的阳光,一首接着一首,她一连就唱了三首。我们都按捺不住了,都争相要当她的歌迷,争着跟阿细妈妈
表白自己的崇敬之情,争着要单独回敬她酒。一个路边卖柿子的农民,既然有这么高的艺术天分,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
这时阿细妈妈才自豪地告诉我们,她自己带领的“阿娥阿者”组合,刚刚去曲靖参加全省的歌曲大赛,捧回了全省的金奖。而且参赛的歌曲都是自己编创的,演唱时边弹边唱。不久还要准备到湖南卫视去参加全国的
比赛,希望我们能支持她去打擂。又一次让我们瞠目结舌,“高手在民间,佩服、佩服,阿细人真正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后来我才知道,这个阿细妈妈叫何秀琼,土生土长的可邑人,从小家里穷,上山放羊放牛,没上过一天学,不但歌唱得非同凡响还有一手刺绣绝技,早在90年代就到石林
风景区指导当地妇女刺绣,很多刺绣工艺品都被外国游客购买收藏。她是何等的
心灵手巧啊,走的时候我拉着她的手,激动地说到“大姐,要是你再读过几年书,那要有多了不得都不知道”。“
妹子,你宽我的心了”。她一直把我们送到村口,上了车才与我们依依告别,仿佛是认识多年的一个亲戚。
色彩的可邑,生态的可邑,节奏的可邑,歌唱的可邑。在可邑,我看到的是生活中五彩缤纷的暖色,听到的是点燃
生命激情的暖音,呼吸的是对
美好未来充满憧憬的暖流。再回首,可邑,我挥手与你道别,每一次都是依依不舍,每一次都是顶着阳光而来踏着星辉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