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大全
当前位置: > 作文大全 > > 正文

什么让我心生敬意半命题作文24篇

2020-10-11 20:36:10   作者:佚名

什么让我心生敬意半命题作文

  篇一:枫林亭,让我心生敬意
 
  作者:莫依凝
 
  秋日,枫叶转红,云雾渐散,夕阳当空,映照着穹顶泛红。群山环抱着的枫林亭,在秋日肃穆庄严的景象中,看似渺小娇嫩,却让人心生敬意。
 
  我静静地伫立在枫林亭前,眼前的枫林亭,不算浩大,不算雄伟。群山环抱,略显凄清,正是细滋润之时,薄雾环绕,仿佛有种仙境之意。陡峭的石壁,火红的枫叶,恰似一幅秋日水墨图。
 
  我痴痴地望着枫林亭,红色的石柱粗壮健硕。亭角微微挑起,宛若张开双翼的鸟儿。亭牌高高挂起,“枫林亭”三字的浮雕被秋日映红,深深地被枫林之景而吸引,远处一片红枫乘着秋风摇摇而落。
 
  夕阳西下,孤雁飞起,我的思绪也随着雁鸣之声愈飞愈远。我默默地思索着,心底一股对美的敬意油然而生。它虽不及万里长城般雄伟壮丽,虽不及岳楼般高耸,虽不及故宫般肃穆庄严,但它蕴含着属于它的独特——美与文化的驻留地。
 
  正如欧阳修在《醉翁亭》中所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悠哉!情生于景,何不用笔墨挥发,情寓于酒,亦寓于亭上之景也。
 
  一瞬间,多少文人骚客的背景浮现,遥想当年,诗人李白途径于此,面对群山环抱,凄清寂寥,发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的寻觅之感慨。枫叶欲加泛红,难怪白居易会留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回味呢。
 
  我伸出手,抚摸着镌刻着诗句的朱红石壁,雨水的冲刷,风的侵袭,抹不走它蕴含的秋日情。古代诗客用心灵去体会宁静,从而挥墨创作,我想,这里的宁静与深情令我心明,我不再觉得孤独,我想有着文化的伴随,仿佛可看见千里之外的星云。它静静的伫立,在宁静中用文化沉淀,洗涤着一代代人们的心灵。
 
  我始终坚信,美与情是并存的,正如枫叶飘飘的样子很美,同时它也象征着生命的轮回,时代的运转,还有那沉入心底的文化之蕴。
 
  枫林亭,它只是静静伫立,看着枫叶渐绿变红,二月花开,远不及红枫耀眼。美是什么?是蕴含在红枫叶的灵动,是历经多少次轮回运转,依旧深藏于石柱中的文墨。
 
  我又抬头看了看枫林亭,不觉心生敬意。
 
  篇二:醉翁亭让我心生敬意
 
  作者:廖敏因
 
  在那遥远的滁州城的琅琊山里,是否还屹立着穿越了千年的醉翁亭。是否还存在着欧阳修旷达的胸怀?
 
  初识醉翁亭,我被它的地理位置所震撼,由远及近的深遂,孕育了一个优若仙界的隔世。它不像桃花源那样地似真似幻,民风淳朴。也没有小石谭那样地凄凉幽深。日复一日的朝暮变化之景,不仅抚慰了欧阳修那颗不为人知的伤心,更吸引了我去寻幽探秘。
 
  四时之景,气象万千,乐亦无穷。你宽容地赋予了欧阳修一个宽广的平台去释放忧伤。你让每一株散发着悠长的香的野花来安抚他。让每一句昆虫的呢喃和淙淙的水声来告诉他,忘掉过去吧,你看这山水多美。你看这世间多么值得热爱。官场没有花香,也没有安宁。醉翁亭,你用你博大的胸襟,教会欧阳修学会忘记,学会寄情于山水、把所有的不愉快通通丢到酿泉里,随着时间慢慢流逝渐。
 
  忘记了过去,也要学会迎接未来。琅琊山里也有人。有那最淳朴的民俗风情。你古老斑驳的地上,是否还有千年前把酒言欢时的酒迹?觥筹交错,起坐喧哗。你给予了你的主人一个独得天厚的机会,让你那因众民安逸而快乐的主人一起与百姓下下象棋,打打靶子。不知你会在哪一方赢了棋局时高兴呢?估计你的主人,比什么时候都快乐。先前的伤春悲秋早已逝去,喜悦只会在一日又一日不断叠加。这种与民同乐的伟大情怀,是谁赋予的呢?是流逝在你脚边的酿泉吗?是在你身后高大的山吗?都不是,是你啊!醉翁亭!你是欧阳修情怀的化身,一切源于你,都源于你。
 
  纵使千年过去,你仍葆当年的胸怀不减。你这个屹立在泉上的亭上,无时无刻表达着你对山水的热爱、民众的幸福的记挂、人生的释怀。
 
  醉翁亭,我对你的敬意可能也早已流淌在溪水之间,回荡在琅琊山里。
 
  篇三:紫禁城,你让我心生敬意
 
  作者:文潇
 
  时间的长河一浪扑盖一浪,它冲走了多少伤痛,遮盖了多少辉煌,却无法撼动屹立的她,紫禁城。
 
  仲夏六月,踏上紫禁城门的前一刻还心绪万千,后一刻,心中只剩震撼、震撼和震撼。苔痕一道一道地划在宫墙上,脚下的石瓦有年岁的悠久,她的苍老,她的古朴,但却无法抹去她的美丽
 
  一轴分东西,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南北取直,左右对称,每一处秀丽,每一处精微都从中轴线上向两旁铺开。它穿过了永定门,划过了鼓楼,钟楼,这条中轴线贯穿了整个北京城!我惊叹,怕是如今地精准地测量工具与庞大地机器也无法做到如此地对称,整个紫禁城就像一幅画,不可思议的画。
 
  走进紫禁城,庭院明朗开阔,内廷深邃紧凑,宫门城墙,相对排列,井然有序,一派“中正平和”之气。正是如此,紫禁城坚守了六个世纪,她好像一位仁慈的母亲,包涵着人们犯下的一件又一件错事,她苦口婆心,以身作则,教导她的子民和谐仁爱,教导她的子民宽容善良。我感慨,正是紫禁城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仁”,什么是“意”,她和谐的布局,对称的结构,引领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人民。整个紫禁城,就像一首诗,一首歌咏和谐的诗!
 
  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可紫禁城却依旧灯火通明,来往不绝的游客都一一伫立于在她的面前,满怀敬意地看着她,看她宏伟的容颜,看她歌诵的品质,看她世事变迁的痕迹。太阳殿,这座原本只为皇族开放的门,如今涌这层层人海。不论是当年的专制到今世的民主,不论是昔时的闭关锁国,还是现今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跨过一道又一道坎。却从未停止脚步,而紫禁城也永远陪伴着我们。
 
  我敬慕,紫禁城啊,你的美,你的仁,你的开放,永远交织于我们心中!你,让我心生敬意!
 
  篇四:书法,让我心生敬意
 
  作者:钟相纬
 
  眼前是那副不大的微黄挂卷,心底却泛起阵阵敬意。
 
  粗糙的宣纸,飘逸的字迹,和那些代表着各个朝代各大收藏家的朱红藏印,显示着它的历史痕迹。看着它,我仿佛看到了颜真卿挥毫时苍劲的手,又好似听见了他祭侄时悲痛的哭,正静静躺在我面前的手卷,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多么绚丽的光芒。
 
  我静静伫立在那手卷面前,醉心于手卷上那一个个变幻莫测的汉字,恍然想起,自己曾多此驻足观赏其他作品,曾觉得他们同样灵动的美丽,但从未有过如许敬意,普通的书法作品,到底少了些什么?
 
  突然,我忆起了那手卷背后的故事
 
  《祭侄之稿》,天下第二行书,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公元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虽说是作品,但其实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行行俯仰,字字磅礴,所记常山太守颜杲卿誓死不降的悲壮内容更是为作品平添豪气。也因此,此稿不顾笔墨之工拙,字随人意起伏,更是精神世界的自然流露。
 
  但那份敬意,绝不仅仅于此,稿中颜季明坚贞不屈,竭诚尽力,宁死不降的气节也终成为了颜真卿最后的写照。
 
  顿时,我明白了,书法作品能流芳百世的原因。不仅仅是技艺高超和赏心悦目,更有书法家们的热爱祖国,忠心耿耿,坚贞不屈的伟大气节,是构成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气节。
 
  思绪飘回了眼前,眼神又汇聚到眼前的手卷上,心底已是波涛汹涌,激荡难平。
 
  书法,蕴含着民族精神的独特艺术,你让我心生敬意。
 
  篇五:人民英雄纪念碑,令我心生敬意
 
  作者:马凯翔
 
  清晨,北京天安门广场。
 
  人民英雄纪卡碑,本坐落于天安门广场的宏大的建筑,正在凝视着新一天的朝阳。
 
  我走到它跟前,眯着眼打量起这个传说中的“国家重点文化物”。近38米的花冈岩巨石上刻着八幅汉白玉浮雕,数十吨的重量石材上还点缀着花草与红星。
 
  “不过如此嘛。”高耸却不如全字塔雄下伟,浮雕虽生动却不如女武神活灵活现。我开始叹息绕着这个大柱子摇头,心里又有些不甘——人民英雄纪念碑,难道真就仅此而已?
 
  我抬头阳光不知何时跃过天安门城楼,酒在这座四方柱上,八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我知道,这是1955年毛主席题写的字,代表全中国向100多年来的爱国的斗士们致以敬意。我又仔细端详起来。
 
  这一百多年是从那个第一幅浮雕上壮举开始的,那时毒品鸦片从西方引入中国,大清的人民被当这美丽的恶魔所吸引。而林则徐看到这一现象,痛心不已,下令硝销毁鸦片。那一日,虎门的海被染成了黑色,宣告着中国人民抵抗开始。
 
  但大清早已风雨飘摇,无法抵御帝国主义入侵。诺大的中国,危在旦夕。然后中华民国推翻了清。但好景不长,民国的统治并不如人意。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又一次激起了国人的爱国之情,只不过这一次,是大学生们站了出来,他们上街游行,罢课明志。无数学生被捕,但外交官终是未签下字。
 
  我看着碑,心中突然有些明白它为何会诞生了。我接着看下去,中共成立了“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原来这座碑,在纪念着100多年来的先烈。或许它并无其他艺术品的美丽,但它承载着志士们拳拳报国之心。
 
  我充满敬意地看着纪念碑,碑上的人似乎鲜活起来,他们发起了冲锋。
 
  他们向敌人旧制与敌人冲锋。
 
  他们抱着爱国之心冲锋。
 
  篇六:纵横象棋,让我心生敬意
 
  作者:胡靖涵
 
  六七步百万雄兵,方寸间千里山河。
 
  莫说小小棋盘一副,贴近端详:那红与黑相隔楚河汉界,纵横间弥漫起狼烟。战角打破深秋的死寂,将帅独居轴心,羽扇纶巾;八方的车马滚滚向前,长嘶疾蹄;前阵的士兵披盔戴甲,一往无前;远方那如墨的山河闪烁着如星的烽台,深陷的城关,还有黎民百姓颠沛的生命,流淌的鲜血与泪水。
 
  士卒奋勇向前的样子何不让人心生敬意?那是赴汤蹈火的医疗工作者,起早贪黑守在病患身旁,却依然坚毅永恒的眼神;那是在无人的清晨奔流的民工,用一砖一瓦搭建起国家的事业,平凡而明亮的眼神。那是轻捧的一手沙,一不小心便散落天涯,渺小却总是坚守在最前端的人。
 
  车直捣黄龙自信潇洒的样子何不让入心生敬意?那是科研工作者潜心研究十载,在国际舞台响亮喊出自己国家名字的微笑,那是木兰替父从军,周旋死敌后得胜的讽爽。那是自信迈出的一段直线,也是果敢的少年气在方寸的棋盘里的一步登天,曲惊四座的霸气。
 
  那远筹帷幄的将领高踞战台,冷静缜密的样子何不令人心生敬意?那是在风云涌动的国际大局中临危不乱的外交官,决策着接下来的每一步;那是钟南山院士施号发令,步步为营细致的指挥,才迎来久违的春天,决胜征场的凌厉。
 
  凝望木棋一副,棋局的风雨总是不休。人生如棋,你亦是永不退却的无名小卒,亦是豪迈飞弛的长车,亦是久经沙场的稳健老马,亦是羽扇纶中的将军元帅。
 
  又回到与朋友的棋局,触摸棋子沉香的表面,我感受到一股温度,向心底传来——那便是生而为人的温度。
 
  篇七:古鼎,让我心生敬意
 
  作者:胡凯闻
 
  三足两耳,你鼎力了千秋万代。
 
  你自遥远的部落中走来,自繁华的长安城走来,走向苏醒的中国,走向璀璨的世界。
 
  古有大鼎者,多以铜、铁制,刻以花纹,三足两耳,是为国鼎。听着导游的介绍,我把目光投向了鼎立于大厅中央的鼎。
 
  这就是鼎?
 
  或龙或凤,是雕刻的图案,三足两耳,是其独特的外形,略显古朴的颜,是其厚重的外表。仅仅是因为三足稳定的结构而被尊重?我不禁有些失望。
 
  声钟如洪,余音在惊慌失措的我耳中回响,仓促间回眸,发现鼎,在导游手中木锤的敲击下。
 
  响了,响彻大地,响彻亘古。
 
  眼中仿佛出现了那个混沌初开的世界,人类背上被杀戮的野兽,在庄严中,迈着混乱的步伐,投入鼎中,人们开始起舞,开始粗哑声调欢歌,开始祈祷神明。
 
  这就是鼎。
 
  我深吸上一口气,又一次看向了鼎,不为什么,因为心中突然明白了什么。
 
  上千年的风雨没能让鼎倒下,就耍脾气似的一刀刀割在它的身上,花纹被它模糊,鼎口被它镂化,但不变的,是它的气势。
 
  军队已列阵,脚下的战马急促踏向地面,大唐,一个鼎盛的国家,正坚强地防守着,不让身后的国都倒下,即便对面是成千上万,是披甲带械,是野蛮的胡人。因为他们的背后,有一张鼎,天子的鼎,大唐宁折不弯的鼎。
 
  不知何时,脸上有热泪滚过,我凝望着,感受着。
 
  这就是鼎!
 
  不灭,永恒的鼎。我,敬你三分。
 
  篇八:兵马俑,让我心生敬意
 
  作者:甘雨
 
  我踏入展馆大门,心中带着作为现代人的傲慢,仿佛对周围的一切都无动于衷。一排排人像肃立在坑中,早已失去鲜明的色彩,但正是这黯淡人像,让我心生敬意。
 
  人像有的单膝跪地,有的笔直挺立。我先是对他们嗤之以鼻:不就是陶土做的人像嘛,我都会做。可是细细观察,虽然他们的衣着千篇一律,也都有各自的神情。有的神情严峻,紧紧盯着前方;有的微微撒嘴,严肃中夹杂着一丝无奈,似乎厌倦了频繁的战争。自秦朝以来,它就被深埋的地下,静静地陪着那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直到现在,我们看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我的心有些颤动,开始仔细打量周围的环境
 
  在兵马俑坑附近,陈列着许多出土的文物,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把剑和铜车马。这把剑在出土时压弯了,但在出土后自己重新复原;剑上有特殊的防腐剂,过了千年,它依然透出金属的寒光,让我感受到秦始皇统天下的威严,车马是用一种金和银混合在一起的合金制成,但是就连现代技术也无法做到这样。
 
  我为这些古迹所震撼,并为之致以由衷的敬意。打动我的是什么?论美,唐三彩与陶塑比它精致、细腻得多,论宏大,故宫比它更加雄伟、灿烂。
 
  我为之赞叹的是它若有若无的神秘与现代无法企及的智慧。
 
  我们过去都可能错误地认为,自己比封建的祖先高人一等,带着现代人拥有的优越感。我们的制度确实更先进,我们确实更为自由,但我们依然要回过头去看看祖先留下的宝物。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川顺其自然“、”兼爱非攻“之类的经典思想,直到现在都产生着深远影响;唐朝的诗,宋朝的词,明清的小说,直到现在都为世人津津乐道。现在许多欧美国家,靠着强大的国力,在国际上耀武扬威,狂妄自大,但很明显得可以看出,他们走在下坡路上。近代时,西欧的文艺复兴,通过重温古希腊,罗马文化,欧洲的艺术、文化极度繁荣。我们真该放下身为现代人的傲气,细细地审视古人的遗物,去真正了解历史。
 
  我跨出展馆大门,心怀对古人的敬意,并坚信古人的智慧能在岁月传承下去,继续无言地向世人诉说过去的辉煌。
 
  篇九:虎门炮台,让我心生敬意
 
  作者:吴禾烨
 
  眼前是珠江的入海口,站在这个饱经沧桑的古建筑里,看看来来往往的轮船,心中的敬意油然而起……
 
  用石头砌起未的防守台,坚实而坚硬,立在每个窗口的大炮,用手轻轻抚摸,粗糙又冰冷,心一抖,看着它就这样把口对向海的中央,微微倾斜,昂首伫立,眺望着海的波涛汹涌,也眺望着海的风平浪静……
 
  海风一次次拂过它的表面,它被一个个不同的年代洗礼。
 
  一百多年前,中国人民就是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护国战争,进行了一场世界瞩目的货物销毁——虎门销烟!我站在防守台里面,看向远处的海,想象起了英国战舰进攻炮台。清军装大炮准备发射的画面。看着身后那一座座被炸毁的房屋,我仿佛看到了民族英雄关天培血战杀场的景象……那天的关天培,身先士卒,多次击退有18艘军舰的英军,但一直等不到救兵。终于,坚持到晚上时,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我注视着那满是灰尘的房屋石块,心中的一股热血涌上心头:中国人,好样的!
 
  一百多年后的现在,世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虎门炮台依旧威产他面朝大海,风骨未变,可是,他却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变化——一个开放包容的民族!
 
  从前,这里是抵抗外族侵略,保卫祖国的地方,而现在,来来往往的货物轮船在这里停靠。它从一个繁忙的战略根据地变成了一个货物流通的仓库,从原本的封闭,到现在的开放!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让我心生敬意!
 
  听着海水拍打着礁石的声音,我再次触摸着虎门炮台厚重的石壁,它,让我心生敬意……
 
  篇十:黄鹤楼让我心生敬意
 
  作者:冯冠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我来到黄鹤楼下,听着滔滔长江水声,仰望着这宏伟的古楼,不由心生敬意。
 
  千万年来,滚滚长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华夏文明,而黄鹤楼正是诞生于这个的伟大文明中,寄托着她的文化,见证着她的变迁。
 
  我登楼远眺,只见对岸”晴川历历汉阳,芳草萋萋鹦鹉洲。“俯瞰脚下那东流的滔滔江水,我似乎看见一只帆船向着天边渐行渐远。”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千百年来,她是多少文人骚客的倾听者,承载着多少诗词歌赋,她是满满载文明的巨轮,行驶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之中。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早已一去不返,今时的长江也不是往日的长江,唯有黄鹤楼,她依然静静屹立着,历经无数沧桑,见证无数历史。
 
  一声炮响,武昌起义爆发,惊醒君主专制的迷梦。武昌,这座英雄的城市,黄鹤楼,这座英雄的人民的楼,在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创造出不可遗忘的功绩。
 
  历史的齿轮不断旋转着,时代的目光再次聚焦的黄鹤上。”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连接起中华大地的南北,更把人民的心连系得更加紧密,黄鹤楼笑看着这历史时刻。
 
  2020年疫情的阴霾笼罩在黄鹤楼之一,全国人民用关注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黄鹤楼,这英雄的人民的古楼上。一声令下,武汉封城,一声令下,各地医疗医院拔地而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岂日无夜,与子同袍。哪怕江上烟波浩渺,日暮即将来临,汇集了爱的那里,就是故乡
 
  黄鹤楼啊!你寄托着我们的文明,你见证着我们的历史,你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我站在黄鹤楼,抚摸着经受百年而不倒的栏杆,胸中不由得涌起深深敬意。
 
  篇十一:长安让我心生敬意
 
  作者:林伟鸿
 
  在我眼前的这座城,高楼林立,在这一栋栋摩天大楼中,夹杂着零星的古楼。
 
  这里是长安。
 
  ”长安“顾名思义即”长治久安“,但在这繁华与安宁背后,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盛唐。作为唐朝的都城,长安随着唐朝之名远扬,成为西方人眼中的”理想之都“。这便是所谓的大国”自信“,不禁令我心生敬意。
 
  漫步在街头,两旁是数不胜数的商铺,不禁想起,几千年前,这里也是如此。
 
  ”九天阖闾开宫殿,万国衣冠带冕旒。“长安是座兼容并包的城,无论你是黄种人,白种人还是黑种人,长安的大门始终向你敞开。因此,各国使者,游人纷纷慕名而来,在这一条条繁华的街上,流连忘返,驻足欣赏琳琅满目的商品。
 
  东西方的文化在此处,碰撞,汇率,交融,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奇的文化。
 
  这正是一个大国昌盛的体现,敬意从心底油然而生。
 
  时光流逝,江山易主,随着唐朝的覆灭,长安也由繁华走向落幕,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如今,这座城洗尽了铅华,更改了名字,叫长安。华灯初上,街上灯火通明,我仿佛看见了千年前的长安,万家灯火,祥和美满。
 
  这座城早已不复以前,无数的游客来到这里,便是为了一睹千年前长安所遗留下来的辉煌,逐渐地,这里成了”旅游胜地“,这座城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去重现昔日的辉煌。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啊!这座逝去与新生交织的城,令我心生敬意。
 
  篇十二:人民英雄纪念碑,我对你心生敬意
 
  作者:赖伟灏
 
  它坐落在天安门广场,形加一把剑,深深地扎进土地,仿佛在向国旗宣誓:”我是中国军人,时刻保护祖国土地不受侵热犯。“它,象征着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记载着100多年的峥嵘岁月。
 
  ”哪有什么岁日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正是因为有无数中国军人的英勇抗战,才换来了今天的中国——一个人民幸福,社会安良,经济繁荣,富强民主的国家。他们的名字我们始终铭记,他们,是人民英雄;而它正是人民英雄织念碑。
 
  升旗仪式结束后,我行走在天安门广场上,朝南面往望去,一座巨大的石碑正矗于户场中央,萧穆,庄严,今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敬畏。逐渐靠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赫然出现在眼前,每个字仿佛各有一番含义,越读越激昂,越读越敬畏。
 
  越走越近,直到站在它面前。一座座生动形象的浮雕仿佛将我拉到当时的局势中。
 
  1839年,虎门硝烟正式开始,一名名劳动人民提着一箱箱鸦片将它们扔进事先挖好的坑中。他们的脸上充满着喜说或愤满,一种对麻醉自我的毒品的愤怒。随着目光的转移,时间定格在1919年。那年5月4号,一群青年任齐聚天安门,他们高举标语,倾述着他们的不满。绷紧的脸庞,睁的眼睛和张开的嘴唇,仿佛在说:”我们不愿做亡国奴。“
 
  岁月的流逝,可以磨平很多的悲痛,但无法磨灭中国人民誓死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令人心生敬意,并将永垂不朽。
 
  敬畏,是对它的敬畏;是对人民英雄的敬畏;是对精忠报国的敬畏;更是对祖国崛起的敬畏。
 
  篇十三:威远炮台,让我心生敬意
 
  作者:魏语轩
 
  时间腐蚀了他的身子,斑驳的锈迹留在他的表面。已经老化的基台支撑着他屹立在海边。他的方向始终如一,坚定地对准海外。岁月的沧桑侵蚀了他的外表,却无法磨灭他的的灵魂。
 
  我用手托摸着他那驳杂的身体,掌心相对的地方要略凹,仿佛当年关天培战斗时也对着的。跨越时空的对视,我看见了当年发生的事。
 
  那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天,炮声笼罩了虎门。硝烟四起,火光四射,尸横遍野。关天培看着发生在眼前的一切,心里悲痛万分,我也仿佛在旁观一般,心中说不出的沉重。眼看马上就要弹尽粮绝,苍凉爬上关天培的心头。他知道,这次是凶多吉少了。关天培情不自禁地抚摸着炮台,和我一样,把手放在了他的脑袋上。关天培明脑海中浮现出自己倾注心血,把炮台修建出来的场景。
 
  ”吧嗒“一滴滴泪落在炮台身上,我的心也跟着揪了一下。红丝布满关天培的眼球,他紧咬着牙,下令冲锋,身先士卒地上前搏斗。最后,眼前一黑,画面就此停止,思绪也飘回。
 
  我征住了。看着他出神,我的心也十分沉重。在惨烈的战争中,关天培用生命谱写下一种精神,留在烟台中,是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宁愿死也不委曲求全。关天培和他的部下,正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带着这种精神与敌人决一死战。
 
  我也学着关天培把手放在他的脑袋上,冰冷的表面却使我热血沸腾。我感受到了,关天培注中他体内的一股磅礴的力量,令我心生敬意的伟大精神,我怀着肃穆的心情,对他弯下了腰。
 
  阳光下,威远炮台依旧屹立在海岸,隔海遥遥望着,他挺直了腰,斑驳的缺迹在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篇十四:香格里拉,让我心生敬意
 
  作者:胡靖漪
 
  某年夏天在这座城市度过了,这里的景与广东的不一样,像是南方地区一块秘境土地。
 
  这里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寒。她在云南最北部,北接西藏境域,却又带些南方的柔。风是寒冷却又花香的,天是洁白却又不单调的。我在出行时总披一条毯子,恐怕这儿的干冷的风把皮都吹裂了。
 
  要住民宿,这儿大多是木屋,窗低而窄,像一对连起的门一般吗。这间民宿叫”香格里拉的夜“,我笑着这名儿,一脚跨进”门“,”小妹,那不是门呀!“一声略带风情的乡音传入耳畔,”门门儿在这边。“原来是一位白族姑娘,她穿着民族服饰,一顶花边黑帽大而厚,暖乎乎的,罩在她冻红的耳下。
 
  她从远处跑上来,经过牌匾,穿过一丛鲜花,才发现她原来是位而立之年的母亲,背上有熟睡的儿子,拉起我的手:”在我们这儿,从窗里进的人是要被抓出去打屁股的喔!“我便在那温暖的手心与轻声地解释下,真正走进”香格里拉的夜“。
 
  于是,我觉得这儿是温热较多,里面有暖气。作为半个南方人我才真正的领会那种幸福。
 
  房间也全然是木制家具,设施到位,贴心到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那位母亲依旧牵拉着我的手,我看见悬在墙上的一幅壁画,是香格里拉的一处水景,母亲水边洗衣,孩子在一边嬉戏,和谐美好。我才发现那个背上的孩子醒了,睁圆了眼睛盯我,我笑出了声。
 
  她马上也笑了:”这孩子也苦命呀,只能让我背着啦。我又忙,就这香格里拉才让我有种家里的感觉,所以希望你们都爱上这儿,像家一样……“
 
  一位母亲带病累的儿子,坚守自己的家,怀着不难不易的梦想,就是家乡吧。
 
  香格里拉,寒冷,风吹动,家飘碎。一母一子,从此只好相依。香格里拉,温暖,花复开,爱犹在。同一天地,大家都爱这里,怡然自得。
 
  故乡,也是大家的故乡;母亲,是天下游子的依靠。这是让我心生敬意的地方。
 
  篇十五:唐三彩,让我心生敬意
 
  作者:王冠杰
 
  这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唐代陶瓷艺术品,从它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岁月的流逝,人民的智慧以及那个时代的辉煌。
 
  经历了百年的岁月,它身上的釉色早已变得斑斓,它的工艺水平在今天看来也已十分落后,而那唯一不变的,是那富有民族情感,反映着唐朝盛世的古老气息,看着它,我仿佛看到了宴会时乐队在演奏歌曲,旅人在那吟诗作乐。它静静地躺在展柜里,散发着它亘古以来的迷人气息。
 
  我站在它面前,那一刻,我感到在我凝视着它时,它竟也在凝视着我;它没有商朝时铜鼎的坚韧,但是在它被炼制时,却承受着不亚于铜被炼制时所承受的高温;它没有现代陶器的精美花哨,但它却有着亘古的历史,它饱经风霜,却又依然长存于今,它虽脆弱,但它依然能够告诉我们,它来自一个伟大的朝代。
 
  自打我看到这一类瓷器时,我便被深深的打动了,一时间,我甚至不知为什么而震撼,那瓷器制的鼓锤重如千斤,一锤锤敲在了我心头;那泥塑的笑仿佛在向我宣告:我们来自唐朝!
 
  思考良久,我终于明白了,打动我的,是那瓷器背后一个顶盛的王朝,一个强大的王朝,以及一个个手艺人的呕心沥血,那令我痴迷的唐朝,那是一个让自己后人为自己祖国历史感到骄傲的年代,那是一个美丽的文化时代,如果说:李白杜甫撑起了诗坛的一片天,那么唐三彩便是工艺界的另一个顶峰!
 
  不知百年后,后人看到了我们的发明,是否也会有今天如我一样的感慨呢?
 
  篇十六:岳阳楼让我心生敬意
 
  作者:何科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伴随着这千古名句,我来了岳阳楼下,被一种古典文化和气息所吸引。
 
  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我仰望着他,在里面,仿佛看到了无数的迁客骚人举着酒杯,迎风而生,欣赏着这般美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连范仲淹也为他所折服。每当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之时,这里所呈现出来的,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象,我仿佛身临其境,为他所倾倒。
 
  远离家乡的人乘着船,回头看向他时,不禁泪如雨下,船渐行渐远,渐渐地,岳阳楼消失在远方。如今,在外留学的华人,是多么想念故土,怀念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象。岳阳楼,也寄托着现代华人的思想之情,每每看到他,就仿佛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
 
  夕阳落山之时,我远看岳阳楼,在一片红晕中尤其突显,引我明日再去看,它文雅而又壮阔,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我明日再去看之时,看到了古仁人的伟大情怀,范仲淹,一生几乎都在贬官,却因为有更好的人代替自己而欣慰,常人无法做到,像我,仅仅因为成绩的涨落而变化,这不仅让我敬佩岳阳楼,也让我更敬佩范仲淹和古仁人。
 
  那一刻,我明白了古人所追求的是比物质更深远的东西,是”仁“,岳阳楼的修建,也是”仁“,他不是为了好看而建,他是一个文明,一个”仁“的象征,从古至今,正是”仁“,才让一个文明走向和谐稳定。
 
  正是岳阳楼的人文事迹,让我探求到了”仁“的内涵,正是他以古仁人的身份,让我心生敬意。
 
  篇十七:岳阳楼让我心生敬意
 
  作者:张志涛
 
  洞庭湖旁,有一座高大的楼,承载着多少人在这里的览物之情,它就是岳阳楼。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水势浩大,宽阔无边,在上面仿佛还能看见几叶扁舟在江上飘着,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从这座楼旁经过,恐怕如天上的星辰一般吧。
 
  我站在上面,俯看着下面的山水,那远处的山峰与那浩大的江水,在这座楼里,也微不足道。
 
  回来看看,我可以看到这楼宽阔的空间中,那句”唐贤今人诗赋“,记录着多少迁客骚人来到这里的感慨,感慨自己的命运无常。但是,有那么一个人不一样,他同这些迁客骚人遭遇一样,却仍然不抱怨,依旧心怀天下,他就是范仲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他探求古仁人之心的结论。他懂了,他也做到了,不因为外部的困扰和自身的处境的改变而喜悲,保持自己的本心,试问现在还有谁能做到?我不禁愈来愈尊敬了。
 
  那么范仲淹坚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答案就在木板上的那十四个字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情不自禁地边抚摸着边读了出来。这就是他的追求,他不仅希望自己能这样,他也希望别人、后世的人都能像这样有心系天下的伟大情怀。我觉得刚才的行为似乎是一种亵渎了。
 
  用自己的忧来换天下人的乐,在现在不就有吗?疫情期间的抗议工作者们的精神,不就是范仲淹梦寐以求的吗?而现在,新时代的我们也得像他一样,像这座岳阳楼一样。
 
  这样的岳阳楼怎能不让我心生敬意呢?我望着那十四个字,敬意油然而生。
 
  篇十八:莲鹤方壶让我心生敬意
 
  作者:孙朱墨
 
  一朵莲,一只鹤,我的眼神痴了。
 
  仙鹤展翅,溅起的水波,惊动了莲花绽放的花瓣,也惊动了千年时光的碧波,这是”青铜时代的绝唱“。
 
  我凑近玻璃,不觉惊讶,时间已过千年,是的,她老了,她的身躯上不免的有了些锈迹。但她依旧美好,依旧栩栩如生,我的心中充满了震撼,不觉对她心生敬意。
 
  狰狞的兽面纹,侧首吐舌的怪兽,我已陷入幻想,把手轻轻的覆在上面,略感粗糙,指尖传来的是时间的磨砺,是祖先们的智慧与艺术。感受着上面的一条条纹路,我的内心油然而生的是民族的自豪与敬佩。
 
  我突然想到,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吗?这绽开的莲花,衬出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我们中华民族,没有被西方的侵略与残酷影响,没有被世界的资本主义玷污,我们坚定而又稳重地走着自己的路。
 
  这展翅欲飞的鹤,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虽然一度不振,但是我们不会放弃,我们向往的,是那云上面的世界。现在,中华人民站起来了,他们想去的,是那辽阔的宇宙。
 
  思绪回到眼前优美的青铜器,她是多么的让我心生敬意呀!
 
  树上,一只小鸟,它振翅欲飞,抬头仰望两千年后中国的天空。
 
  篇十九:珠峰攀登者让我心生敬意
 
  作者:谭翎
 
  8843米的惊人高度,终年被积覆盖,雄伟的珠峰屹立于东方,隔绝了两方的人们,”这样的珠峰会被多少个攀登者所征服呢?“我不禁好奇。
 
  电视上放着攀登者记录下的珠峰照片,”不愧是第一峰啊。“心里传出这声音。双眼注视着走上台的男子,他装有假肢,主持人介绍着他勇登珠峰的伟大,我惊圆了眼睛,”真的吗?如此庞大的高峰打败了多少登山爱好者,而他不过是其一员,更别提还有假肢。“否定的声音脱口而出。
 
  聚光灯照在他身上,影子被拉的很长,他娓娓道来讲着心路历程。第一次,珠峰的严寒与险峻在快登顶时击败了他,”我就说不可能成功。“殊不知他时隔3年又再战珠峰。第二次,他与同伴搭起通往顶峰的梯子,却因一位同件缺氧,再加他双腿感到麻木,不得不返回。”还有一点点啊,也太可惜了吧,珠峰真是不可逾越的。惋惜的同时,也感到了登峰者在珠峰前的渺小。
 
  也正是这一次,他去医院检查双腿被告知需要截肢,这对登山者无疑是沉重的打击,登山没有了腿,犹如天使折断了翅膀,是那么的无助弱小。万万没想到,他没呆几年,又上珠峰。直到这时,心里的敬意油然而升,他把对于登山者要裁肢这事如此平淡地说出来,甚至用假肢再登珠峰,前两次的失败激发他勇登珠峰的无畏精神,又怎能不叫人敬佩?
 
  那是我听过的第一个登珠峰的故事,一定还有许多故事我不曾听闻。可那登山者的勇往直前一直震撼着我。
 
  正是这种登山精神,让中国创下无限奇迹,它们一直震撼着世界。
 
  再看珠峰,雄伟依旧,但心里却不再畏惧,只剩敬意,因为登山精神存在于心里。
 
  篇二十:大雁塔,让我心生敬意
 
  作者:王子凡
 
  靠近大雁塔,看见了它高高的塔尖,以及厚厚的塔门,便被那种气势震撼到了。
 
  但震撼到我的,并不是塔高大的外表,岳阳楼,故宫,哪个不比它高大得多,然而也不是它悠久的历史,它只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无数瑰宝的一员。真正震撼到我的,是大雁塔上散发出的阵阵“金光”。
 
  站在塔前,我似乎可以看见玄奘背着竹篮,独自一人,带着早已空空如也的水袋,尽管如此,他的目标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前进。就这样,他跨过茫茫的沙漠,到达了天竺,在那儿,他努力学习梵文,学成之后,在寺中求得佛经,并再次翻越戈壁,当到达思念已久的故乡——长安时,他并没有如释重负,而是带着佛经,进入大雁塔,又在塔中闭关数月,在这期间他始终坚守,不畏艰辛,只为着和当初一样的信仰。
 
  直到现在,当我走进塔门,似乎还能见到,玄奘手持金经手不释卷地看着,看了一遍又一遍,心中似乎被激起了层层浪花,然后胸有成竹地拿起竹笔,在纸上一撇捺,一笔画,似乎正书写着民间的疾苦得以放,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
 
  我不禁对这大雁塔肃然起敬,仿佛在我眼前的不是一座塔,而是一个人为着自己的信仰的追求,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化身,在太阳的照辉下泛出阵阵金光。
 
  不知过了多久,这塔仍在我心中发出金光,这个塔中的人仍然在我的心中,持着笔,书写着……
 
  篇二十一:灰塑、让我心生敬意
 
  作者:陈琪
 
  呈现在我眼前的虽只是一种很朴素的建筑装饰、心中却不禁生出敬意。
 
  祠堂的顶上、墙上、落水管上那一个个各式各样的装饰、那便是灰塑。
 
  我跳进祠堂、心中却挂念着桐堂顶部那一个个张牙舞爪的灰塑。
 
  据文物记载,始建了南末庆无三年的增城正果寺早已便用灰塑成船背,可考证的最早的灰塑是佛山祖庙中明代正德大年的“郡马梁祠”牌访、足以看出他的历史悠久。
 
  灰塑不仅历史悠久,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成蕴。
 
  灰塑的取材范围有故事传说,花果木、博古杂宝等、体现了祖先们民俗趋吉避凶的心理习惯
 
  祭拜完祖先、走出祠堂、我的目光又重新回到了堂顶的灰塑上,上面刻上了不同花案,这个花案是“刘关张三人在桃园结义的场景,把他们三人刻画的帷妙惟俏,不由得让我心中对灰塑的敬意又多了几分。
 
  在悠久的中国文化中,我们的祖先凭借着智慧,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历史悠久美观、蕴含文化底蕴的灰塑。
 
  这小小的灰塑中包合了祖先们的勤劳与智慧,所以灰塑,让我心生敬意。
 
  篇二十二:唐诗,让我心生敬意
 
  作者:唐范英杰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诞生了许多瑰宝,其中就有唐诗的一席之地。
 
  当我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了唐诗,《鹅》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朗朗上口的小诗就是我们的大状士骆宾王写出来的,并且是他七岁时写出来的。这直到我上小学才知道,不禁感慨万分,古代的小孩七岁就走上诗人的道路,非人哉!
 
  后来稍微大了一些,就开始吟诵李白的诗了。《静夜思》是第一首,这首诗与《鹅》不同,不再单单写物或写景了,开始有一丝情掺和在一起,后方知,这是一种情,名为思乡。
 
  人越来越大,能跨上的台阶越来越多,涉及的诗也丰富起来,并且随着大脑的发育,能开始理解诗中情,语中意了。
 
  譬如,《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友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别伤感,亦或是”白日放歌须纵酒,清风作伴好还乡“的喜悦,都表达了诗人千千万万种情,不想失去,于是饱沾浓墨,提笔书写这种情景,为我国文化谱写了壮丽的赞歌,而这每一首歌,犹如音符一般,叮叮咚咚流淌在心中。
 
  敬意油然而生,不是那么壮烈,但就是那么细致。
 
  篇二十三:故宫让我心生敬意
 
  作者:杨博惠
 
  眼前的这座宫殿,不得不让人心生敬意。
 
  进来的那一刻,内心不由得惊叹,”皇帝的宫殿?我居然进来了!“内心的一丝激动催促着我浏览。
 
  参观的人们摩肩接踵,只见两旁”威严“的石柱矗立着,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容不得喧哗。
 
  漫步在故宫中,无意间来到了当年上朝的地方。中间摆着的,就是皇帝坐的椅子。周围摆放着青铜等物品。存放在这里的,不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东西吗?
 
  指尖触到那面墙壁,抬手细看,已经沾满了灰尘。风雨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使他表面粗糙不平;时间也磨平了他的棱角,使他历经沧桑。可是,这些都没有磨灭他的风骨,他依旧是那样雄伟,静静地矗立在这,成为中华历史的象征。
 
  看着它,我仿佛看到了皇帝上朝时,官员们站立在那的场景,又仿佛看到官人来来往往的场景。有一丝震撼,但更多的是敬佩。
 
  将思绪从千里之外拉回来,日光又停在眼前的宫殿上,心底已激起千层浪花。
 
  你说这样的故宫怎能不令我心生敬意呢?阳光洒在脸颊上,心灵也得到了足够的震撼。
 
  篇二十四:醉翁亭让我心生敬意
 
  作者:张浩淼
 
  醉翁亭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亭,或许有许多人到此游玩,可最开始是一首美妙绝伦的诗歌而闻名中国。
 
  欧阳修曾经为这座亭写了一首诗歌《醉翁亭记》,我到了这个亭后,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它那翘起的四个角仿佛是一只鸟在飞翔,在醉翁亭内,我甚至有感受到以前欧阳修在此处饮酒欢乐。
 
  而正是因为这次欧阳修在此饮酒,这座亭才被取名为醉翁亭。
 
  当我在醉翁亭回忆《醉翁亭记》这篇诗歌之时,我突然想到,欧阳修的外号就是”醉翁“,起因便是,欧阳修那时年纪大,而又是喝了一点点酒便醉倒,于是就有了他的别名醉翁。
 
  欧阳修所写的《醉翁亭记》中,能明显感到他被贬官后的惆怅。但就算如此,他也是把滁州治理的非常好。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景象非常的温馨,也由此看出他的品质。
 
  醉翁亭的地点选的甚妙,有山有水有河流,而河流中的也是相当的肥美,从文中的”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可以看出,欧阳修选择的食材都是比较简单的,这也看出他的朴素。
 
  这里的风景让人感到放松,甚至想一直坐在这里,难怪欧阳修会在这里写出这样一篇诗歌,欧阳修能从这里写出《醉翁亭记》也是因为他多心胸宽阔和他的精神。
 
  醉翁亭让我心生敬意。
上一篇:猜猜他是谁三年级作文7篇
下一篇:猜猜他是谁作文6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