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当前位置: > 常识大全 > > 正文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2023-09-03 00:18:38   作者:星辰美文网

导语:在我国,端午节是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起源到现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所以一直流传着很丰富的风俗习惯。那么,大知道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是什么?端午节的习俗活动有哪些?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一、赛龙舟

端午节的来历,有好几种说法,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就是纪念屈原。传说五月初五这天,屈原跳进汨罗江后,当地的老百姓闻讯后,大家就马上划船过来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也没发现屈原的尸体。那天恰逢下,湖上的小船就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边。当其他人知道这件事情后,也都冒雨前来,争相划船到洞庭湖上来。为了寄托大家对屈原的哀思,此后就逐渐发展为龙舟竞赛。

二、吃粽子

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就是粽子。吃粽子的传说,和赛龙舟一样,都是为了纪念屈原。传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后,被水中蛟龙所困,人们哀悯同情屈原,每到这一天的时候,就将五色丝的粽子投入江中,以驱赶蛟龙。后来,粽子便成了最受人们欢迎的端午节食品。

三、悬挂钟馗像

在江淮地区,每到端午节,都有家家悬挂钟馗像的习俗,用以镇宅驱邪。

四、挂艾草、菖蒲、榕枝,祈求平安

在端午节期间,民间还有在门口挂艾草、菖蒲、榕枝的习俗。艾草大家都很熟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草药,针灸里的灸法,就是以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位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把它插在门口,也可以使身体健康;菖蒲,被老百姓视为百阳之气,插在门口上,可以避邪;门口挂榕枝的寓意是使身体矫健,百病不生。还有的地方是挂石榴、胡蒜、山丹,都是寄托人们对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望。

五、戴长命缕,保佑安康

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戴长命缕,也称续命缕、续命丝、长寿线、延年缕等。长命缕一般用五种颜色的线搓成彩色线绳,或者做出各种形状的小饰品,在端午节的那一天,挂在小孩子的手腕、脚腕,或者脖子上,据说可以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六、戴香包,防病健身

香包,又称香囊、香袋、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碎布做成的,里面可以装上各种香料,比如一些中草药,还有茶叶、荷花等等,然后佩戴于胸前,香味扑鼻,还可以防病健身。因为戴香包老少皆宜,深受人们喜爱,现在的香包做得越来越精致,已经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七、饮雄黄酒,杀毒避邪

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也与屈原有关。传说屈原投江以后,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就纷纷往江里抛入粽子。有一位老医生,将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过了不久,水面上果然浮起一条蛟龙。人们于是就把蛟龙拖到岸边,抽筋剥皮,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脖子和手腕上,然后用雄黄酒涂抹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孩子们能够免受虫、蛇的伤害。

八、采百药,防御疾病

采百药,也叫“采百草”。农历五月,正是天气炎热,疾病多发的季节,很多毒蛇害虫都开始繁殖活跃起来,很容易给人带来伤害。于是,为了抵御疾病,康健身体,人们在端午到来之时,就开始遍寻百草,采集药材,然后将这些药材用于饮食、沐浴、熏烟,或者当作门饰,以防御各种疾病。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延伸阅读

惊蛰节气民间风俗

1、祭白虎是惊蛰的特色活动,白虎在民间传说里除了是守护一方的神兽,也掌管着中国的民间的口舌、是非。

2、惊蛰吃梨是民间流行的习俗,因为“梨”与“离”谐音,有远离的意思。惊蛰又是昆虫苏醒的时候,农民在这天吃梨据说可以让虫害远离庄稼。

3、打小人也是惊蛰的习俗,以前大家相信一些不干净的东西都是和昆虫一样生活在阴暗的角落里,一开始大家是拿着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驱赶这些不干净的东西。后来就发展成木拖鞋拍打纸公仔,称为“打小人”。

4、吃烙饼是山东的习俗,在惊蛰的时候人们用粮食烙饼,祈祷今年的粮食可以丰收。

5、祭雷神 蒙鼓皮: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小暑这个时节,除了我们感受到的炎热以外,还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漂亮的花朵在夏天也是繁花盛开的时候,尤其是荷花,不仅可以有荷叶莲子来帮助我们调养身体,消除暑热,同时也带来夏天的清雅,我们可以更加仔细的观察到夏天小暑的特点。

小暑节气的特点

小暑这个时间段,我们可以感受到炎热的天气,气温和空气中的热度,湿度都有一定的变化,但这只是炎炎夏日的一个开始,虽然我没有感觉到夏天的到来,但还没有到达闷热潮湿的阶段,在这个时候我们甚至可以观察到,雷雨的频繁出现,温热的气候,潮湿的空气可以帮助万物生长。

小暑节气风俗

小暑这个时间段的风俗习惯比较独特,除了一些节日上的和饮食上的影响以外,斗蟋蟀成为了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活动。斗蟋蟀之乐是小暑的习俗之一《周书》上说:“小暑之日温风至,后五日蟋蟀居壁,后五日鹰乃学习。”温风其实是蒸腾的暑气,它丝毫吹不动上的枝叶。“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蟋蟀古称“促织”,晒书画衣物是小暑的习俗之一小暑适逢六月初六日“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吃炒面”与“进汤饼”是小暑的习俗之一旧时有“六月六,吃炒面”的习俗。

小暑节气的七绝诗

七绝《庚子小暑节气寄怀》十二首文/辉叔(许日辉)。骄阳小暑染天苍,聒噪蝉鸣夏日长。泽地荷池蛙鼓起,温风拂绿引新凉。小暑神清盛夏天,池塘碧透柳荷田。画桥流水蛙声伴,鸟语无声月下眠。一塘蛙语晚蝉歌,步履堤边柳影娑。不怕温风吹日落,方逢小暑绿新荷。一窗烟柳有清风,伴有荷塘色味同。小暑来临天地热,苍鹰展翅碧空中。呢喃燕语画雕梁,寨畔荷花一路香。断续蝉声传远树,今来小暑泡池塘。云收暮色野蛙鸣,小暑方来雨渐晴。柳绿湖边凉夏日,庭前更有蟋吟声。温风已至竹花开,节序循规小暑来。早稻农家收割晒,阶庭促织莫相催。小暑温风自作情,夕阳西下月初生。蝉吟高柳阴凉处,夜热难眠到五更。小暑初逢酷气成,灯花篱落小虫鸣。微风偶入初凉夜,远道闻来蟋蟀声。

厦门中秋节的风俗都有哪些

中秋节是中国一个很温暖的节日,说起中秋总是会想要要和家人团聚赏月,这一个节日表现了中国人对家庭的概念,而且因为中秋节是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有相似的习俗,也会有自己独有的特色。那么厦门中秋节的风俗有哪些?厦门中秋的传统美食

厦门中秋节的风俗有哪些

博饼

在中秋佳节,厦门人除了吃月饼、赏明月之外,最受欢迎的当然是中秋博饼文化。中秋博饼还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中秋博饼起源于厦门,在明末清初厦门岛已有中秋博月饼的习俗,后流传于漳州的龙海、泉州的安海等地。

它把中秋月饼改良成为按科举级别制成的一整套会饼,同时结合古代博弈游戏的《骰子选格》和明代中期江南流行的状元筹游戏法则;

通过掷六个骰子的方式,博得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共六个等次,获取大小不等的月饼,是一项游戏法则公平、简单有趣,带有竞技游戏性质的民俗娱乐活动。

拜月听香

厦门人历来十分重视中秋节,而且习俗颇有地方特色,其中就有拜月听香。在老厦门人的印象中,农历八月十五是太阴星君的圣诞,他们延续古人对天象的崇拜,这一天要设祭拜月。而有心事者,便借着月亮当空高挂之际,向其求得方向--这一举,即为听香。

听香,可于家中拜月后进行,也可找供奉阳神的公庙问卜。焚香祷告,然后掷信杯,得到应允,就可以听香了。

厦门中秋的传统美食

蒸番薯芋

老厦门的俗语里,也有八月十五,番薯芋一说,其含义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时,人们要用刚收获的番薯、芋头等祭祀神灵。

番薯和芋头,在中秋前后成熟,是当季食材。金黄色的番薯、白色的芋头,被闽南人寓为包金包银,吃它们有护子护孙之效。

在闽南语里,芋头与护谐音,芋头往往是一颗能种出一窝的芋子,人常言芋子芋孙,谐音护子护孙的说法。而这些正是托土地公所庇佑,因此八月十五祭拜土地公。

吃月饼

提到过中秋,不得不说的,就是吃月饼了。在厦门,早年市面上供应的中秋糕饼种类就十分丰富,有中饼、广东饼、水晶饼、饼干会饼,以及白蛋糕、煎蛋糕等。

上世纪30年代初,厦门专营糕饼业的商号(有自制能力)有七十余家,其中分为西饼、糕饼、饼干、糕品、糕粉、糖饼、北饼等分类,社交茶叙常用西饼,礼饼喜糖则为婚事所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本地的鼓浪屿华联侨利黄则和优思麦以及鹭江东海厦门宾馆福联悦华等老牌饼家和星级酒店都会适时推出丰富多彩的月饼,广式、潮式、苏式等各种流派异彩纷呈。

顾大小姐
上一篇:美瞳护理液开封三个月必须换吗
下一篇:美瞳护理液过了六个月还能用吗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