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200字
2017-04-24 17:17:59 作者:星辰
《亲爱的安德烈》讲述了一位
母亲因为害怕自己渐渐
长大的儿子会慢慢疏离自己,而通过与儿子通信的方式增进交流,
希望有助于巩固感情和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龙应台先生与她儿子安德烈之间的通信对话,通过两代人之间的思想碰撞,让我们读者也产生了很多共鸣和给予了我们面对
未来的启发。
不同时代的人价值观可能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下
成长的人价值观也可能不同,所以五六十年代出生在台湾的龙应台与出生于八九十年代在德国长大的安德烈在通信中的对话撞击的很明显。例如谈到身份认同,安德烈总是以“德国”为荣,但由于纳粹
历史问题,总是不敢太流露出自己的爱国之情。而龙应台先生基于目前台湾的归属问题,她无法明确自己怎么定位自己,但其实她也不屑于这种“民族主义”,而“耻感”才让她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归属:很多台湾人仗着自己的政治地位或者有钱有势就欺压他人或者蔑视他人,这是让她感到作为“台湾人”而羞耻的地方。
让我印象更深刻的是他们对香港的文化进行了讨论,安德烈在香港大学
读书期间,发现了香港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所有人都行色匆匆,他们一直在上班,工作,开会,总是停不下来为自己做点什么,比如享受一个下午茶,比如走在路上欣赏一下路边的景色。可能欧洲文化认为舒适闲散的生活才能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但正如很多反对安德烈和龙应台这种
声音的读者说过,香港有文化,她的文化在于这是一个勤奋拼搏
努力向上的城市文化。生活在里面的每
一个人都追求自身的精神充足,而非shenti的闲适,如果真的有一天让他们停下来,享受一杯咖啡,在
阳光的沐浴下
阅读一本书,或许他们反倒不适应了,因为奋斗和工作才是他们的本质。
看完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应该和很多其他读者一样,面对母子之间的关系,甚至是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看待。在
中国,其实有很多人都是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下,什么都听从父母的,甚至有的人离开父母就什么都做不了了,也有的人内心里很渴望能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出去闯荡,但在父母的高压下,不能得偿所愿。中国人的观念里面,认为
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养的,那孩子就得听我的。与欧美国
家的观念不同,他们认为孩子长到了18岁,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了,他的思想是独立的,他的人格是独立的,他的生活也是独立的,父母不会对孩子做过多的干涉,而是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尝试去承担。归根结底,中国
人生孩子最重要的观念是“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孩子一出生,身上就背负着“不可推卸的”
责任。所以中国的孩子一旦成年一旦有能力工作了,工作
结婚生娃都会有长辈在后面“提建议”甚至操控,如果你不愿意听从,那就是不孝顺。
有着中国传统血液的龙应台先生与她的德国儿子之间的思想碰撞,除了是因为有孩子的叛逆心理存在,更多的是有不同文化的作用。而这种文化差异,其实对我以后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扬长避短,借鉴欧美人民的独立意识,结合中国的孝顺意识。但并不是全面放开才是独立,不是事事顺从才是孝顺。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轻松了,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