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鸿章传》 有感
2017-05-02 01:49:00 作者:星辰
李鸿章此人,在
历史上是有争议的。有的人说他卖国,原因是他在战争期间与侵略者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他认为,
中国要强大,必须
坚持“外须和、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尽最大可能“以夷制夷”,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求和”派。但也有人对他持肯定的态度,认为是作为人臣,身不由己,清政府甚至列强要求他去签订条约,他只是尽了作为世世臣子的一个角色,而在谈判中,他还是尽可能为中国谋求主权,比如在八国联军攻占
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以不割地而平息
事件,在甲午战争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他与曾国渊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来
改变中国。
慈禧称称赞他为“再造玄黄之人”,曾国藩也对他持有肯定态度,连外国人都赞他是一个名列前茅的外交
家。
世界上任何
一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任何一个伟大
人物都有自己的功与过,李鸿章也如此。
梁启超与李鸿章“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泛泛不深”,是这么一种态度,他在李鸿章死后一个多月完成的这部《李鸿章传》,成为研究李鸿章最早的传记著作。这部著作,梁启超是公平公正的对李鸿章进行客观评价,与十五位古今中外的政治人物作对比。他给予李鸿章的评价是“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xing之人也”。他认为,中国之败,与李无关。首先,他所处的地方,是数千年来君权专制之国,封建迷信shenru人心;其二,清为满人之统,汉人权利才刚刚恢复之期。这两个原因使李心有余而力不足。李为权臣,清权臣多满而少汉,越近代,君权愈大,则权臣愈少,由此可见,李作为权臣,必有其独到之处。
李鸿章建立了一支军队,称为淮军,是
清朝的主要国防
力量,曾与英国人一起打击太平天国,但在苏州城里太平军都投降的情况下,他的部将,太平天国降将程学启在那里大开杀戒。这对李鸿章是一个负面影响。对此,梁启超所给予的评价是“盖若有奔授焉,其待属将也,皆以道义相交,亲爱如骨肉,故咸乐为用命,真将将之才”。言外之意,是对李鸿章屠城的不满,认为他应该收降他们,并以道义相待,收之为将才,为己所用,岂不美哉。(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吾同梁,化干戈为玉帛,又何必伤那些无辜
生命。
李鸿章一生保皇,所做的事多为清政府着想,梁亦保皇,区别在于梁认为中国要富,要从自身找,而李则认为要从夷来学先进技术改变中国。所以,梁对李的洋务运动所持反对意见,叹息李的见识短浅,“所谓无颜效西子之颦,邯郸学武陵之步,其适形其丑,终无所得也,固宜”。
甲午海战,由于李鸿章的错误指挥,导致北洋军失败,他在之前甚至为了海防,避免战争,要
放弃新疆。他错就错在用人太过限制,只用德国留学生和原淮军部属,任命无能官员贻误大局。在甲午海战死守威海卫,导致全军覆没。此李之过也,公认之过。而梁却认为非李之过。然则徒罪李鸿章一人,呜呼可哉?况且慈禧宁用错修圆明园,也不愿为北洋海军买武器,此另一缘也。
李有功与过,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众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与理解,不能说哪一种就是对的,梁启超的也只是一己之见。所以,对于李,我们要
选择批判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