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读后感
2017-07-02 10:43:39 作者:姚怡
《小屋》它在我的书桌上静静地躺了一个多月,直到“刺猬”问我
读书心得时,我才想起了它……刚好端午节回
老家陪伴妈妈,我带上了《小屋》陪伴我踏上了
旅途。
刚开始翻看这本书并没有很吸引我,因为关于基督、宗教的书我看的很少,也因为麦肯的
经历太过
痛苦,引起了我的类似经历感受而有些抗拒。甚至也跟麦肯一样犹豫着是否要接受“老爹”的邀请,纠结矛盾地徘徊在“小屋”的门口。是否要继续看下去,是否要进入“小屋”,于我也是一个考验。
我跟随着麦肯的失望、悲伤、痛苦、困惑、恐惧、怀疑、愤怒、无力……背着“巨恸”这件铅制的浴袍,一步一步地走进“小屋”,那间密思遇害的“小屋”,那座麦肯内心的“小屋”,那座我内在的“小屋”。
当我在“小屋”里
遇见了化身为“老爹”的上帝,耶稣和沙瑞玉时,他们三位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始终“合一”的状态,令我从全新的观念去理解真正的关系。我们是在关系的圈子里的,没有谁指挥谁,也没有任何权力的施压,关系绝对无关乎权柄,有的只是爱。
而阻碍我感受到爱的往往是自己的评判。这种基于过往负面的经验,从
选择xing立场出发的评判,以及把自己理想化的标准投射给自己设定的权威人士,或
父母,或师长,或领导,或
夫妻对方,从自己的立场、心态或偏见来判断事物对于我们的好坏、对错、善恶,而这些评判让我产生了失望、恐惧、愤怒以及不信任。我一直在用过去不好的经验影响现在……是啊!我一直抓住过去不放!总是让过去影响当下我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我对妈妈难道只有怨恨没有爱吗?这些觉察令我反思……
这个端午节是这十几年来陪伴妈妈
时间最久的一次,虽然时而还是会有争执,但想到妈妈和我是两代人,经历了不同时代,不同的
成长背景,不同的文化熏陶。
外婆生了9个
孩子,应该没有太多精力给到身为长女的我妈妈足够的关注和疼爱。而在她那个年代又经历了解放前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非常时期,妈妈的身上也会带着她成长的伤痛。而做我这个如此叛逆女儿的妈妈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我没办法完全接纳妈妈的有些想法和行为,但至少我尝试着从她的立场去理解她;虽然我还是会有抱怨,但抱怨完了就算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生气很久很久。或许,在妈妈身边我还是会有女儿的任xing和撒娇,或许,在女儿身边妈妈也还是会有“控制”和依赖。但这也许就是我们母女俩互动的模式,当我看清了这种模式,不再抗拒并接纳了这种模式时,我已在内心开始体谅妈妈的艰辛和不易了。我已从抗拒和妈妈拥抱变为愿意主动拥抱妈妈了。(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我在悄然地
改变,妈妈也在改变。我们母女之间的关系开始慢慢地融洽起来了。这让我看到了关系的循环互补带来的转变。真诚的
情感在我和妈妈之间开始流动了。即使妈妈无法顺从我的意愿而做出改变,但我愿意理解并接纳妈妈的行为。这无关乎好坏对错,无关乎道德孝顺,只是在于爱和尊重,在于
生命的链接。这又让我想起了我的
父亲,他虽然离开了我,但他却永远存在于我的心中……
籍由《小屋》这本书,我走进了自己内心,回到那曾经虐我千遍的“小屋”,看到自己曾经害怕面对的伤痛,曾经拒绝成长的自己,跟随着麦肯开启了一次深度的疗愈
心灵之旅,在这里撼动了我的灵魂,修复了我的伤痛,使我的内心获得宁静。非常
感谢“刺猬”赠与我这么宝贵的书籍,这是可以作为我
人生指南针的书籍。我也会推荐给其他有需要的
朋友,让我们把爱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