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当前位置:主页 > 读后感 > > 正文

《文化苦旅》读后感

2017-09-29 16:10:13   作者:高建斌

  在这篇散文集中,余秋先生与其说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倒不如说是通过自己的内省,在完成这次文化之旅。他行走在古迹中,也穿行在历史里。
 
  他在和自己对话,也是在和历史文化长廊里的某个影像对话,或者,他只是在诉说。
 
  诉说着什么?诉说着他的思索,是作为一个中国文人,在特定的时点,面对中国先贤,诉说着中国文化的遭际;面对中国的未来,留下着这一代文人的思索;也是面对着这个时代,探讨着某种可能。
 
《文化苦旅》读后感
 
  烟波浩渺的古卷,璨如星海之文化,需要的正是这种文化自觉与内省。
 
  也因此,读来甚是感触。
 
  一、让历史照进现实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让历史照进现实。
 
  想起某一年在河南,一路上经过伏羲台、虎牢关、杜甫故居,倘若没有一定的历史积累,这无非就是几个地名,但当你了解了那些历史后,你会不自觉地想到上古传说,想到千年前人喊马嘶的古战场、想到杜甫笔下的大唐劫难,你所经的无非几个地方,而你的灵魂早已穿越千年。
 
  这也是《文化苦旅》格外动人的地方,看上去是作者在空间上,在古迹之间的穿行,而其实,他所谓之旅,却更是时间概念上的,在文化历史中的思索。
 
  你的人生路程没有变化,但你的人生厚度却是 叠加的。
 
  显然,对于历史,对于文化,仅仅是了解,是不够的,还需要反思,反思我们了解的历史的真实xing,反思我们如何摆脱魔咒似的朝代更替,反思我们文化的局限xing,以及文化如何优雅而独立地穿行于世俗间,其一“苦”字何其传神。
 
  二、从现实折射未来
 
  这也是《文化苦旅》给我的思考,余秋雨先生没有躲在象牙塔,而是行走在路上,生活在人间烟火中。同样,这也是路遥等人给我的思考,路遥对于现实生活的苦难,甚至有时候有一种迷恋,正是这种扎根于生活的态度,又能抽离出生活的能力,才能见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
 
  对于中国的未来,文化人的思考不可或缺,而文化人的思考,必须立足于现实,从现实中凝结思想,从思想中折射未来。
 
  三、再看人生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这都是苏轼,而心境却有云泥之别。
 
  不滞于物,不殆于心。
 
  而这,也只能是不断修行了。
上一篇:《民国银行练习生记事》读后感
下一篇:《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