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当前位置: > 读后感 > > 正文

国富论读后感【12篇】

2019-04-06 22:33:50   作者:网络

国富论读后感

  篇一:国富论读后感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zhan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国富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亚当﹒斯密把人的自利心与公利心做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知道了自利与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自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着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最佳选择,没有任何政府与个人会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必会带来混乱。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呢?斯密虽然没有直接表达,但是全书已经告诉我们,那之“看不见的手”正是人类的利己之心。
 
  篇二: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顾名si义就是写怎样的经济体制能够使国富强。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个学者对世界的超强洞察力,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强大,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全书共五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五篇的内容分别是: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论资财的发行及其蓄积和用途;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论政治经济体系;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在这看似烦闷的标题下的内容却生趣动人。而全文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亚当斯密在开篇就举的那个“制针”的例子。
 
  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不仅如此,分工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能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最初的蒸汽机比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个儿童来开启和关闭汽锅。有一次,有一个按活塞的小孩,因为干得久了,就“懒”中生智,把开闭汽锅的舌门把手,用一条绳索系在机器的另一端,让舌门随机器的运动而自动开闭。
 
  这是亚当斯密在《论分工》里面的例子。就是这些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比喻,他就像一个经验炉火纯青的舞者轻盈而优雅地带领我们这些门外汉直观而立体地感受到舞蹈的美丽。只是在这里,变成了经济学中的奥妙。
 
  篇三: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虽说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一无二,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和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经济学迈进现代科学的路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也可以说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全书一共分为五卷,第1卷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劳动力和生产方式与生产能力这些是经济学的一些基础定理的应用基础和概念基础,相当于数学中的基本定理和公式符号。前三章讨论分工和分工的起因以及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阐述了合作分工的优点和局限性。分工使相同人数下的劳动者得以完成多于没有分工时的工作量,其原因如下:第一,第一个特定环节的工人既能得到提升;第二,免除了在不同类型工作之间来回转换耗损的时间;第三,大量精简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胜任多个人的工作。第四到第七章,讲了货币的起源、发展,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先后有各式各样的物品被人们用来当做交换媒介,印度某些沿海地区把贝壳当媒介,至今苏格兰的某个乡村还保留着以铁定为媒介来换购麦酒和面包的习惯,这个被称作一般等价物,但是随着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一般等价物逐步向贵重金属演变。至今,其已经经历了到纸币和电子货币的演化过程。之后,亚当和我们讨论了工资、利润和地租。劳动工资必须随国家整体财富的增加而增长,劳动者收入的增长也是国家财富的增加,社会财富的增减影响劳动者的工资和资本利润。某一行业内,增加投资,劳动工资则相对提高,但资本利润降低;反之,劳动工资降低,而资本利润却相对上涨。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与间或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二者价值比例之变动。
 
  第2卷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亚当说了其中有两种资本使用方法能够使投资者取得收入或利润,第一种,使用资本进行生产、制造或购买产品,之后将产品售出,从而获得利润,即为最简单的价值增值;第二种,使用资本对土地进行改良,购买生产者所需要的机械或工具,或用于购买不用更换主人或不必再次流通就能产生利润的东西。
 
  第3卷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虽说作者的观点受到当前时代的一些局限性,分析的内容也基于过去的背景,但是他分析的逻辑和思路都值得我们如今学习借鉴。
 
  第4卷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是关于政治经济学体系的讨论与阐述。作为政治家或立法者的科学之一部分的政治经济学,提出了两个不同的目标:一、为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活资料,或者说让人民自己能够获取这样的收入或生活资料;二是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充足的收入资金,从而保障社会公共服务的正常运行。
 
  第5卷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等。作者说明了国家支出在国防等方面支出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国富论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十足的借鉴意义,但是西方经济学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发展背景都和我国不尽相同,不可生搬硬套也不可盲目推崇。中国的“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增长模式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奇葩。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是与货币通胀(商品流通市场价格)呈对应关系的。也就是说高速的经济增长必然会使货币发生通胀。然而,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缺与之不经相同。亚当所谓的看不见的手“市场”也会存在着各种市场失灵的情况。所以说经济学是一门探索真理而并非是真理的学科。其中的推论能解释经济现象却不能预测所有的经济事情。故此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发扬我们不懈奋斗、探索真理的精神,才能帮助国家和学科能更好的发展。
 
  篇四: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全称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76年。亚当斯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和伦理学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人,被后人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他总结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发展经验,构建了近代最主要的经济学体系,并就经济与伦理关系提出了见解。斯密终身未娶,以教学为生,最终创作了堪称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国富论》。
 
  《国富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民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同时人又是理性的,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人们能在个人的经济活动中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如果这种经济活动不会受到干预,那么,经由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不仅会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还会推进公共利益。《国富论》这部著作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堪称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明确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标,即政治经济学到底是干什么的。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目标是“富国”和“裕民”。其中,“裕民”是第一位的,没有民众的富裕,“国富”就成了无源之水。而无论是富国还是裕民,皆有赖于国民财富的增加,即首先是把蛋糕做大。要想实现国民财富的增加,就必须解决如下互有联系的两个问题,即什么是国民财富以及如何才能增加国民财富。前者涉及的是国民财富的性质问题,后者涉及的是国民财富增进的原因。
 
  什么是国民财富?笼统来说,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所拥有的全部物质资料,包括国民财产和自然资源两部分。国民财产是历年劳动产品的积累,其在存在形态上又可分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金融资产三部分。自然资源是自然界的产物,如土地、森林、矿产、水等资源,它们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国民财富,其实就是财产的一个累积过程。很多人可能就会把国民财富和GDP拿来做比较,然而与GDP不同的是财富是存量,GDP是流量。也就是说,GDP增长了,国民财富不一定会同步增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标是富国裕民,那么如何才能增进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加主要有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途径之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它主要依赖于分工的深化和市场交换过程的顺畅;二是增加劳动者人数,而这又依赖于资本积累和适当的资本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坚持经济自由、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取消政府的不适当干预、让经济活动依其天然秩序运行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斯密认为,分工通过提高劳动者技能、促进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民众的普遍富裕,这是市场经济不同于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的重要特征。有了分工,就会涉及交换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通过平等自愿互惠的市场交易,才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在斯密看来,只有以利己心为基础、以平等的交换行为为基础的表现形式的市场交换,才是能够保持持久的常态。
 
  作为以自动化为专业的大学生,将来很大可能将会接触科技领域的前沿知识并尝试为突破科学研究的瓶颈作出努力。经济看似与工科八竿子打不着,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需要的不光是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更需要强大的科技实力做支撑。唯有坚守在科研第一战线,创造和利用新技术完善分工体制,才有可能孕育更优的社会制度。进步不是幻觉,只是相当缓慢。正如《国富论》所认为的,人性的根本是利己。往往,制度的改变才能推动人性的改变,而在逐渐完善社会制度的同时我们又不禁担忧,人性未变,制度的改变又有何意义?
 
  篇五:国富论读后感
 
  第一次听说《国富论》,是在初中历史课上。我从课本上了解到,《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当时的英国正处于思想启蒙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发生,使用蒸汽动力机械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工厂正在逐步替代手工工厂,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残余的封建制度和流行一时的商业体系限制政策还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处于幼年状态的资本主义迫切需要从经济哲学、市场机制理论、自由贸易理论、国家职能理论等根基着手,为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构建一个全新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国富论》便诞生于这一重要时期。它被认为是一部奠定了现代经济研究基础的伟大著作,备受不同流派学者的推崇,当时的英国政府官员甚至以自称“斯密的弟子”为荣。看到这本书获得如此之高的评价,我不禁萌生出了想要亲自拜读一遍的想法,可是当我在图书馆找到它时,我却打了退堂鼓,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厚了。我国目前的初高中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并不允许我拿出大量时间来读与考试无关的书籍,我只好先将这个想法搁置一旁。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经是一名积极向党支部靠拢的大三学生了。恰逢学校推行“读一百本经典”活动,加之寒假也没什么事,我抓住这次机会将《国富论》细细读了一遍。《国富论》这本书系统阐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书中总结了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经验,批判地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进行了系统描述。其经济思想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利己行为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完善了整个社会的福利;二是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它对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作了分析、比较和批判。考察了不正确的政策主张和学说怎样妨碍国民财富的增长,实际上进一步论证了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的必要性。亚当·斯密发现的经济规律如同牛顿的经典力学定律,其“看不见的手”的经济原理就是经济学领域的“牛顿定律”,可以说,它是支撑西方经济学的基石。
 
  《国富论》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一个人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却须仰给于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说来,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为我们增加国民收入水平指出了一条明路。一部苹果手机卖几百美元,中国装配工人只能拿其中的几美元,零件制造商只能拿几十美元,而苹果公司即没有提供原料也没有组织生产却能够拿走绝大部分利润。看待这个事实,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归结为帝国主义对我们的剥削压榨。我们应该认识到,收入分配取决于劳动创造的价值。中国一条流水线上的装配工人们工作了一天,装配了一千部手机,他们能获得的报酬绝不会高于他们装配这一千部手机的劳动的价值;而一个苹果公司的员工工作了一天,写了一个补丁,修补了系统的一处漏洞,应用于全球千万部苹果手机,他的劳动为用户预防了难以估量的损失,难道他不理应获得比装配工人高得多的报酬吗。所以,我们要潜心科研,占据行业中高端位置,从低端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让自己的劳动价值得到提升,这才是提升国民收入水平,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国富论》虽然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不能否认,它毕竟是一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的著作,其中的一些理念我们不能照单全收。《国富论》中提倡分工、重视教育,这都是我国所认可并大力推行的,但它所描述的政府职责、提倡的自由放任政策却有待商榷。《国富论》认为,政府主要的任务在于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并 “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这些的确是政府的职责,但却远远不是政府的全部职责。《国富论》主张将生产调节交给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但它没有看到市场的盲目性。比如说,今年的蒜卖的价钱很好,大家一看,第二年都去种蒜,这势必会导致第二年市场中蒜的数量饱和,只会导致蒜价狠跌,所有人都亏的血本无归。这主要是由于市场信息没能及时传递导致的。政府作为管理者,其较市场中的参与者而言具有获取信息的天然优势,若政府出手及时在宏观层面上对生产进行调控,定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悲剧。
 
  篇六:国富论读后感
 
  每当人们提起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时,都会不由得联想到胡佛总统的演讲和一本经济学名著。这本让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过度乐观甚至忽略了潜在的巨大隐患的巨著便是至今仍颇受瞩目的《国富论》。
 
  在校党委和党总支的推荐下,我于今年寒假阅读了这一被誉为“经济学《圣经》”的名著。在此之前我很难想象,近代在西方世界还能出现一部被人们推崇到如此地步的著作,也很难想象其作者能被冠以“西方经济学之父”的领域最高头衔。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观点并减少当代经济思想对个人理解的影响,我查阅了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背景。
 
  《国富论》发表于1776年,也正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正值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转折时期,人们对资本,经济,市场等概念的认知仍相对匮乏。在那个时代,传统的学说普遍坚持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而这些学说抑制了资产阶级的发展与壮大。作为新生力量的资产阶级急切地需要一套具有说服力同时又能代表自己阶级利益的理论体系。在此背景下,《国富论》应运而生。书中首次提出自由贸易、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分工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的观点,既在理论上为西方现代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也为世界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是名著铸造了时代,不如讲时代召唤了名著。书中不仅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还具备语言通俗易懂,选用事例恰当等优势。这便造就了该书阐述道理深刻而又易于理解的特点。也正因此,《国富论》也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该书作者亚当·斯密也因此获得了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创立者”的称号。
 
  就这本书本身而言,这本书从小处入手,从那个时代的工厂及生产入手,详细地解释了自由贸易,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的体系的可行性,并呼吁借助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来推动经济发展与产业协调;同时将人的利己动机作为人一切经济行为的动机,以此为基准制定市场经济规则;通过分工来提高效率,进而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就像书中以生活中稀松平常的别针的制作为例,介绍了小工厂轻工业分工的重要性,进而推广至大厂的生产,并用直观可感的数字对其进行描述,让人一眼就能看见生产力及生产关系改善后的效果之显著。
 
  这本书解释了很多生产中的现象,并就此构建理论体系,进而推广演绎,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由于书中观点多由生产实践得出,其中的基本原理在21世纪的今天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但这本书也存在其不足的地方。由于作者对市场的调节能力过度自信,完全拒绝了政府干预,也就使得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之前几乎完全迷信于市场经济体系,将计划经济几乎彻底抛弃。在人们都去追寻同一商品——如股票,粮食,煤矿时,市场的天平便开始倾斜,当其超过可调节范围时,纯粹的市场经济体系便会崩溃。这也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的原因之一。此外,亚当·斯密对人性的认知也是持保守态度的。他过度强调了在经济体系中约束利己主义的法度,而忽视了集体主义在促进生产方面的作用。几乎在整本书中,亚当·斯密都将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无论是生产分工,还是自由竞争,亦或是利己心理,他忽略了集体与组织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这也就导致了理论中计划经济体系匮乏的结果。
 
  回过头来,无论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还是罗斯福新政,或者是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进行结合,共同发挥效用的。单纯的计划经济缺乏活力,固定的市场经济难免失衡。所以站在现代的角度,审视数个世纪以前的名著,不难发现,该书在成书的那个时代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如今仍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但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书中理论对集体和计划的忽视也不可避免地使得其中的理论在如今不能生搬硬套。当代中国数十年的发展不能被书上理论完全解释,其他国家的很多经济政策也不能在这本书中寻得出处。既然如此,我们就更不能照本宣科,墨守成规,而是应该以其为参照,融入计划经济的理念,完善并升华先贤的思想,让书中的理念为当下所用,为时代服务,契合现阶段基本国情,并在现在的时代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篇七:国富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国富论》,被称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全书共分为五卷。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zhan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在斯密看来,劳动分工是国民经济增加的重要因素。看过卓别林大师《摩登时代》的同学都会发现,在机器大生产的年代,实行规范的劳动分工和生产流水操作,给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的极大提高,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对现在的经济来说,劳动分工更是显而易见。亚当斯密能够在当时那个特殊年代发现这一秘密,可见他超强的洞察力!
 
  亚当斯密着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严谨而详实的论证了国家财富。在这里,他强调的是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是一国财富的重中之重。而结合我们国家而言,更能充分证明这一观点。2010年我国的净出口贸易近3万亿,占全球的10%。外汇储备更是达到了28473。38亿美元,如今,我国外汇储备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强大的进出口贸易,不仅增加了国家财富,更使得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得到增加。 斯密的国富论不仅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全球的经济的影响更是巨大。
 
  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诞生,可以说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前进的障碍!也许,一个国家正处于转型时,他需要一种强有力的支撑,而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体系,正是这种强有力的力量,他得到了资产阶级的认同。英国走在了世界大变革的前列,自由经济体系不仅使英国发生了巨变,而且也推动了一个时代经济的大繁荣!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系由此形成。 亚当斯密《国富论》,让我们看到作者对世界经济的深入思考,对世界经济的巨大贡献。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不读《资本论》,就不会知道社会主义,那么同样,我们不读《国富论》,就不知道什么是市场经济。
 
  《国富论》,一本经济类的书,其作者为亚当·斯密。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之一,所以我希望通过读他的著作,对经济学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因此在看他的《国富论》时当然要从他的时代出发。在我看来,首先了解当时的很多经济因素和状况,会使我看待今天的经济时联想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历史。应当说亚当斯密是伟大的,他提出的社会分工和劳动创造价值理论,使我们更直观的理解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史。
 
  记得在高中学政治课上老师提到过社会三次大分工。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类社会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中期的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发生在奴隶社会中期的农业和手工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当时的英国所处的时代,商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促进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这些思想虽然都是马克思具体提出的,但其雏形却是亚当。斯密由提出。一个是资本主义思想的开山鼻祖,一个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导师,似乎是两个势不两立门派的绝顶高手,却在社会发展与历史研究这门武学中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与感悟。三次社会分工是生产力的三次飞跃使亚当。斯密充分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劳工分工可以充分提高劳动效率。例如平时资本家们生产产品,都是让工人一人对一台机器的生产,而到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时候,汽车的生产首次利用上了流水线作业的方法,每个工人都有属于自己零件的任务分工,他们不用在一个人或几个人对着一辆车子工作,每个的工作似乎都是一拧螺丝那么简单,可是分工后出来的效果却是企业效益的高度暴涨,这就是劳动分工思想的魔力。
 
  除了劳动分工思想,亚当斯密还谈到了是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这似乎又是马克思提出的,但这也是由亚当。斯密最先提出。只不过他们所处的角度不同,亚当。斯密站在资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润从何而来,就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资本家们就会越来越富有,而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因此而积累大量的财富而称霸世界。马克思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资本家取得利润的实质就是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工人们站起来,用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
 
  《国富论》篇章众多,除了上面浓墨重彩的分工理论,价值理论外,亚当斯密还谈到了阶级论、货币、分配、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社会再生产以及自由贸易等学说。这些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其中对世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义,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受“利己心”支配,社会利益往往被抛在脑后。这从一开始的他对分工的讨论中就有此思想。这种行为的结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个人殚精竭虑、刻意追求公众利益时,更有利于社会。亚当斯密把这种机制,称作“看不见的手”。因此,斯密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认为与其让政府干预经济,还不如听任市场调节来得有效。政府的职能,只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建立严明的司法机构;适当兴办公共工程和公众事业,其他,则尽可无为而治之。亚当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对任何来自制度上的垄断,都深恶痛绝。他极力主张清除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撤消行会制度和专卖公司。
 
  但是我们知道,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但另一方面却会是资本家过于盲目地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出现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示威,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这并不是设想,在世界经济史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实例。其中最著名最典型的莫过于胡佛时期的美国了。也正因为那次的经济危机,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宏观调控。但是我们也不能只靠看得见的手。二战时期苏联的下场,就是因为单单依靠宏观调控导致的下场。所以说,不管是看得见的手,还是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
 
  亚当·斯密被称为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上的巨人,不是没有道理。他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和社会分工,使我们直观的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史。应当说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知识之上,亚当·斯密的观点也不例外。但现在的一些学者,不是为了提出观点而是为了整理观点而努力,一点点成果还未经过考证便自认为水平高就急不可待的发表。而亚当·斯密一生中为什么只有这一个成果,并不是他写完这本书之后就没有精力了,而是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肃。他处于弥留之际时让别人将除《国富伦》其外的其他手稿一概毁掉,是为了不让半生不熟的观点公布于世。这样的经济学家更让人肃然起敬! 而《国富论》,也不愧是经济学著作中一部不朽的丰碑!
 
  篇八:国富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国富论》,被称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全书共分为五卷。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zhan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本书共分为五篇,在读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以及劳动生产物自然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时,总能看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影子。价格的生成、度量,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是每一种经济学说的核心理论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尺度,但他并没有将这种关系定量。在《国富论》中,价格就像一个风筝,通过纤细的线牵在“劳动”手上。亚当·斯密还给价格提供了一个参照物——谷物价格。与此相比,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为价格“松绑”shi风筝变成一只鸟。
 
  本书有关金属货币价值变动和纸币的部分是我最混乱的部分。我对金银矿藏的开发导致货币大量涌入市场、金银兑换比例与实际价值的矛盾、纸币的发行等等的影响与后果并没有理清头绪。只是隐约觉得货币的发展演变是一种价格与价值的“离心运动”并愈行愈远。方便、快捷的代价是波动和变数。将商品与货币,价值与价格连接在一起的越来越是一种“信任”、“共识”,对国家权威,对长久以来形成的游戏规则。这种“信任”、“共识”带有一种全民博弈的色彩,不知是实是虚,像一个只知开始和结局,过程藏在黑箱里的游戏,不知道“可控”与“失控”的界限在哪里。
 
  在亚当·斯密看来,劳动分工是国民经济增加的重要因素。在机器大生产的年代,实行规范的劳动分工和生产流水操作,给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的极大提高,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对现在的经济来说,劳动分工更是显而易见。亚当·斯密能够在当时那个特殊年代发现这一秘密,可见他超强的洞察力!
 
  亚当斯密着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严谨而详实的论证了国家财富。在这里,他强调的是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是一国财富的重中之重。而结合我们国家而言,更能充分证明这一观点。2010年我国的净出口贸易近3万亿,占全球的10%。外汇储备更是达到了28473。38亿美元,如今,我国外汇储备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强大的进出口贸易,不仅增加了国家财富,更使得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得到增加。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对全球的经济的影响更是巨大。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诞生,可以说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前进的障碍!也许,一个国家正处于转型时,他需要一种强有力的支撑,而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体系,正是这种强有力的力量,他得到了资产阶级的认同。英国走在了世界大变革的前列,自由经济体系不仅使英国发生了巨变,而且也推动了一个时代经济的大繁荣!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系由此形成。亚当·斯密《国富论》,让我们看到作者对世界经济的深入思考,对世界经济的巨大贡献。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不读《资本论》,就不会知道社会主义,那么同样,我们不读《国富论》,就不知道什么是市场经济。
 
  篇九:国富论读后感
 
  寒假期间,拜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作为18世纪的经济学家,他的《国富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无论他说的是从谁的角度出发,对于现在的我看来,了解到了当时的很多经济因素和状况,使我也可以从历史背景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天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矛盾。
 
  只看了第一章的论分工,深受震撼!200多年前就对社会协作的规律及其意义有着深刻的洞悉,使我对西方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其原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17世纪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了人类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社会,步入了现代社会。其之前普遍是靠人的双手及简单的工具劳作,生产力非常极其低下,整个社会发展及生活节奏非常缓慢,而人的思想相对也是呆滞不前。第一次工业革命典型的代表就是蒸汽机,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不少先进工具。如火车,轮船,蒸汽抽水机等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大批的工厂开始出现。至此世界的发展节奏明显加快,而人的思想也大踏步的进步,那个年代也出现了诸如牛顿这样的很多伟大人物。亚当-斯密提出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就在这大背景下产生了,他的观点深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可谓生逢其时。
 
  首先讲到的是分工,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可能不擅长某一方面,但我们可以用我们擅长的某一方面来换取别人擅长的那一方面的服务。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以极大地增进劳动生产力,正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擅长,而又有错综复杂的各样需求,所以就有了交换。交换提高了社会有效需求和社会福利,它就需要流通中更多的产品,而分工的原因,不用说,最有力的解释就是“制作扣针”的例子: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打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安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人员在操作。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做出来的数量远远高于每个人单独做完全部工序的数量。最后的精炼总结:分工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但是在现代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浪潮下,这种思想是否还能适应如今的个性化需求尚待观察。
 
  再接下来就是对货币和商品价格的探讨。经济学研究最多的是物品的边际效用,因为正是这个边际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不少有关经济的著作都会提到“馒头是最后一个才吃饱的”,在馒头并不缺乏的情况下,就是这最后一个馒头的价值决定了它的价格。价值中包含的是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它体现的就是商品的真实价格,产品一经生产,其真实价格就会一定,变化的只是我们现在的货币衡量。
 
  《国富论》探讨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国家财富和社会福利。增加国家财富就必须要走一条路,那就是增加实际的就业量和生产用机器设备,就是增加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这就需要资产投入,资产的投入和运营就是资产的积累和使用的过程。这对指导现在的国民经济任然有效。
 
  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出: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思想也可以提高生产力。很有可能其影响力远远胜过技术,思想和技术应该是相互的,思想的进步都可以推动技术,反过来技术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思想的进步。整篇文章通读下来,使我不由得对作者独特的见解和高深的学问敬佩不已,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亚当斯密这样的伟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篇十:国富论读后感
 
  这个暑假,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切实提高理论高度与深度,为人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党支部给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推荐了几本经典书籍,我们大三学生的是由英国作家亚当·斯密著就的《国富论》。
 
  刚从图书馆借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顺手翻了几页,发现其内容与结构脉络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清晰易懂,极为深刻的议论分析随处可见,而且经济学的专业知识有很多,虽然我的辅修是金融,但除了第一章的内容比较容易理解之外,其余部分的还是比较晦涩难懂。对我来说,要想在短时间内读懂它决计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决定先去探究一下作者著书的背景以及书出版的意义与影响,这对我接下来的阅读和理解肯定会有极大的帮助。那么,我先就我探究的成果来说一说。
 
  作者亚当·斯密生活在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鼎盛时期,那个时候,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和自由贸易已成为新兴产业资本发展的迫切要求。然而,历经两百多年的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重商主义依旧根深蒂固,产业资本发展深受其害。而《国富论》的主题,即“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并不像我刚开始以为的那样,此书仅是简单提出让国家富强起来的意义与方法。此书的主题同亚当·斯密对政治经济学的目标和任务的看法相关,他认为:“作为政治家或立法家的一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他有两个不同的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种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足以施行公务的收入。其宗旨在于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起来。”他的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民富国富皆重要,或者更大胆地说,民富重于国富。君主一般都更加重视自己的权利和财富,甚者敛民财而饱其库,损民利而扩其势,然而亚当·斯密将人民和君主一并纳入致富的范围,将实现国民富强定义为政治经济学的目标,在那个年代可谓是极其难得了。他所指的人民,应该主要是当时那些随着工场手工业发展而兴起的企业家,也就是早期的资产阶级。
 
  亚当·斯密花了相当大的精力与极长的时间撰写《国富论》,原稿出来后他又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和增补,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国富论》的理论和内容。直到1776年,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国富论》才惊艳登场,此时离他当初在法国“为了消磨时光”着手撰写已经过去了整整12年。亚当·斯密那追求完美和卓越的风格以及严谨求实的精神真真让人惊叹,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学习。
 
  《国富论》问世之时,正值中国清乾隆年间,“康乾盛世”之际,而亚当·斯密在书中亦多次提及中国,他对这个遥远的东方封建王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富裕而停滞的国度,以农业立国,对外贸易从不发达,但是很富裕。在《国富论》中是这样说的:“……按照事物的自然进程,每一个成长中的社会的大部分资本,首先应该投入农业,其次是制造业,最后才是对外贸易。这种顺序是很自然的,我相信,在每个拥有一定领土的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总是这样的……” 古时的中国推行“重农抑商”,商鞅变法、北魏的均田令,宋朝抑制土地兼并,明朝租佃等等无一不是重农的表现。粮食充足,百姓不用为了填饱肚子而担惊受怕,才有更多时间精力发展其他事业,也只有这样,领导集团才能稳民情,得民心,才能兴教育,发展军事国防等等其他事务。中国做了,所以它比较富裕。欧洲一些国家颠倒了这种自然顺序,将对外贸易置于首位,所以他们没有中国富裕。今天的中国更应该重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现在越来越多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拼,使得农村素质高的劳动力大量减少,废弃的田地也越来越多。只有重视农村的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把力用到实处,这种情况才能得以好转,农业才会越来越发达,国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才能变得更加富裕。
 
  除此之外,我认为《国富论》在中国的命运也值得了解。《国富论》是在18世纪70年代问世的,随后便传遍了全世界,影响深远,然而,直至20世纪初,《国富论》和中国的无缘状态终于结束。此时的中国正值封建制度濒临瓦解、资本主义尚在襁褓、国家饱受列强欺凌之际,有志有识之士为启迪民智、救国救民,开始把目光转向西方。就经济学说而言,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902年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译《国富论》并更名为《原富》。然而当时的中国社会对该书的回应和反响非常微弱,一方面是因为文言文对一般读者来说艰涩难懂,且多有删节,另一方面更是由于《国富论》的内容与当时中国的国情相差太远,因此其不可能像在欧美那样引起轰动,更不用说在这个时候的中国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了。
 
  这本堪称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划时代巨著之一,穿过历史长河来到了今天的世界,其重要性及价值无疑是巨大的。这样的一本书放在我们青年大学生的面前,就像一望无际的大海一样看不到边。其书中蕴含的学说理解起来十分艰难,但是如果耐着性子一遍一遍读下去,就会慢慢看到斯密的丰富的学识与智慧,也会萌生自己特有的理解,而且我认为阅读后能有自己的感受及观点才是真正的收获。由于全书内容之广、内涵之深,再加上个人水平有限,短时间无法全部读通读懂,接下来我仅就一小点谈谈我的理解和看法。
 
  第一篇为“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斯密认为增加财富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加强劳动分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资本积累,从而增加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人数。全篇主要论述了三部分的问题:一是分工、交换与货币;二是价值、价格与市场机制;三是三种收入分配。像资本积累、货币、衡量价值的尺度和价格等概念我在辅修课中都有接触,这对我的阅读理解很有帮助。
 
  一开始,亚当·斯密便从劳动生产力入手探究,说明他把研究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置于首位,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种创新。当时的重商主义追求积累金银货币财富并将对外贸易看作是致富源泉,只有亚当·斯密想到从这样的高度提出问题,从这样的角度切入分析。他还说:“劳动生产力的最大的增进,以及劳动生产力在任何方向和任何应用中所体现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大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这样类似的论断在今天看来不过是常识,在当时却是认识上的一个重大成果。他能突破常规,看到经济发展的内在,深入分析并严谨细致地论述,实在是非常不易的。不说著作内容,单单亚当·斯密这个人的智慧、丰厚的学识,还有他深入钻研、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便令我们敬佩不已了,这也是我在阅读之后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亚当·斯密用充满感情的语言,热情歌颂了劳动分工会给个人和整个社会带来普遍的富裕和繁荣。对于这一点,我深表赞同。各项全能的人固然受人欢迎,但是从长远来看,优势虽然很明显,但是现实问题也很骨感。第一,擅长多项工作的人毕竟是少数,一个企业或者工厂更不用把所有生产任务压在一个人身上。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与其分散精力和时间以致效率低下,不如每个人都各司其职,这样不但可以熟能生巧,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及工作效率,更能把事情做得更加完美。比如三权分立,通过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利分别交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从而达到平衡制约的目的……在生产中也是如此,一个人包揽便很容易出差错,一旦出现问题,很有可能殃及全部。为了减少这种偶然因素,分工是最佳选择,成员间可以相互监督提醒,一切活动井然有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其实,这种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班级上有团支书、组织委员、生活委员、纪律委员等,学生会有宣传部、文化部、组织部、外联部等,教师团队中有教语文的、教数学的、教物理的……分工的好处显而易见。
 
  在阅读《国富论》的过程中,我真真感触良多。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今天的生活中,我能看到许多作者讲述的各种例证的影子。也许,它对现在的我来说,意义并不仅仅是其中的政治经济学知识,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思考。是它教会我要重视事物的内在,不要水波逐流,而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和理性的思考;是它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能站在那样的高度看到平时看不到的景色。富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对此我们能做的也许微乎其微,但是我们作为新一代的知识青年,至少应该掌握基本的经济、政治的通识常理,明辨好坏对错,遇事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而不是盲目随大流 。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国富论》于我而言就是一位神秘莫测的前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不会因为前路艰难而中途放弃,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得到我想知道的所有答案!
 
  篇十一:国富论读后感
 
  为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切实提高理论高度与深度,为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利用寒假时间阅读了《国富论》,产生了一些思想感悟。
 
  《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要研究什么是财富和如何增加财富的,即如何富国裕民的。它从国富论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以后的经济学家把斯密的思想简单地概括为三点:第一,追求财富增加是每个人和社会的目标;第二,利己是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即人是经济人;第三,市场上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把个人利己的行为引导向有利于整个社会,即经济中的自由放任。这是现代人对斯密的理解,也是由古典经济学发展而来的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原则。
 
  价值论的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给我一些感触,这个理论曾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也出现过,可见他们两个人的远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仍具有时代先进性,也是一般人所不能意识到的,其实,这个理论,最早的提出者还是亚当-斯密,他是站在资本主义的角度,提出了利润是从何而来,就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说简单了就是剥削劳动力,只有这样,资本家才能不断的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循环往复,使得那些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同样,一个国家富有的资本家多了,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开始飞速发展,提高国民收入,整个国家就会积累大量财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资本多了,也就可以称霸世界了。
 
  而马克思的价值论,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的,提出资本家取得利润的实质上就是剥削劳动力,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使工人们的剩余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加班加点,使得资本家的腰包鼓了起来,而使工人们的利益越来越少,权利越来越小,马克思价值论的提出,主要就是为了让所有那些被资本家们压榨剥削的工人们,一致起来罢工反抗,改善这种不平等待遇,用无产阶级政权推翻这种资产阶级的恶习,让那些遭遇不平等待遇的工人们,重新获得应有的自由、权利和利益。
 
  对于资本家过分剥削工人的无耻行为,历年来,都有人曾披露过,有记者采访过,有领导考察过,也有作家描述过。一方面,我很憎恨那些资本家,为了让自己积累更多的资本,就想方设法压榨工人,本来每个工人每天工作八个小时,结果资本家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让工人们工作十八个小时,工作时间延长了,但是工资依旧不变,这种超负荷劳动,换了谁都受不了,但是,工人们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累死累活的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感谢资本家,开办工厂,给许多无业游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不至于流落街头,饿死在荒山遍野。总的来说,资本家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既有利又有弊,我们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考虑负面因素。我个人认为,资本家在追求自己利润的同时,也要考虑工人的感受,总不能压榨压榨,再压榨。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从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看,经济自由主义的含义和实质总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我们从斯密的生存时代背景可见一斑。斯密于1740年以优异成绩获得斯内尔奖学金,转赴牛津大学学习,据他后来回忆,他一跨入英格兰边界时就被富饶肥沃的土地和发达的农业所惊呆。同时,他甚至对食堂饭桌上摆着的大块牛肉出神,此时让经济自由进步和发展的想法就在他的心里萌芽了。可以说,斯密提出经济自由主义的原因离不开当时那个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代。他身处的年代恰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更替期,斯密自由开放的个性促使他有了支持经济自由开放的主张。他见证了时代的巨大变革,这使他坚信经济自由主义才能更好地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达到“富国裕民”的目标。在他于格拉斯哥大学任教时主张自由放任政策,同时对于瓦特制造蒸汽机大力支持等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自由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但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绝对的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而是二者之间的一个中间点。而且这一点也绝非固定的一个最优点,二是随时代和具体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向不同的方向偏移。当现实经济生活偏向一端时,时代总是在呼唤一个伟大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家站在稍靠近另一端的方向予以牵引。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斯密就是那位伟大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家,提出了对经济发展自由放任的主张,事实证明在之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巨大的作用。
 
  斯密对经济自由主义的坚持,并不是无条件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在不同情况下存在各种不同的限定条件。例如,当涉及国家安全以及某些产业是个人无力或不愿经营时,政府干预就有其必要性。此外,保证社会正义、维持市场秩序的法律制度,是经济自由的基本前提。其二,斯密认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而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在《国富论》中, 他指定了政府的三种职能, 即保护国家、维护公正与秩序、提供公共工程。可见, 斯密在极力宣扬其经济自由思想的同时, 并没有一概地否定在特定领域里政府所具有特殊作用。作为经济学大师, 他肯定意识到了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经济运行时是有一定盲目性的, 市场绝不是万能的。尤其是他认为在出现有损于自然经济秩序时, 应由政府出面干涉或经营。虽然这侵犯了人民天然的自由和权利, 但如果少数人的自由危害了社会安全, 就要受而且应受一切政府法律的制裁, 无论政府是最民主的政府或是最专制的政府, 都应该设立防火墙来抵御这种损害。在他看来, 政府职能在于确保整个经济的自由发展而不必拘泥, 这样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就避免了流入极端。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适应时代要求, 为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更为重要是,斯密在个人私欲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了一个极其重要而又有吸引力的粘合点, 为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使他的理论不仅被当时的新兴资产阶级所热烈欢迎, 还为后世开创了一个经济自由主义的传统, 影响不止一两代人。
 
  整篇文章通读下来,使我不由得对作者独特的见解和高深的学问敬佩不已,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斯密这样的伟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作为大学生党员,我们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断发扬创新经济思想,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十二: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经典代表作。这本书的初版为1776年版本,它能够和当时美国的《独立宣言》被后人视为1776年发表的两个最重要的文本,可见其历史价值之高。
 
  《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是市场经济的圣经。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不断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也在更新。很多经济学著作或者说经济学原理不能接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检验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与其历史局限性,即它只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经济状况。而《国富论》不同,《国富论》分析揭示的是经济学的本质,是从事经济的社会中的人的本质,而人的活动的本质、心理是不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或是说,没有重大改变的,即都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亚当·斯密的观点无论是对于早期还是现期的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与借鉴意义。
 
  《国富论》中最具精华的理论,我认为是“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斯密从人的利己的本性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他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效益最大化,整个社会就在不同的个人实现自己的效益最大化过程中实现社会的效益最大化,即社会福利。因此,他认为,利己心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自私有利于社会福利。人们一方面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又逃脱不了自身的伦理观、社会观。经济实际上是利己性与利他性结合起来完整的人的活动,是人们追求自身来自物质与精神整体的效益的最大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市场实现每个人的最大效益,并实现共同福利。
 
  其次,斯密在书中提到了分工。他认为分工可以带来很多好处,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每个人必然有不是自己专长的方面,如果每个人都自给自足,那么带来的将是低效率的生产。分工使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一方面,分工促进生产的专业化。通过分工,社会资源能够被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所利用;通过分工,每个人的生活状况都将变得更好。
 
  同时斯密在书中对政府存在的意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确切地说,他对政府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社会之暴力入侵;尽可能地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的压迫;建立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公共工程和公共制度。总结起来,即: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特别地,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张“自由放任”。
 
  从《国富论》初版出版到今天已经两百多年了,然而,《国富论》中许多观点对于今天的社会经济活动都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承认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利己性是搞市场经济的前提。“人是利己的”这一人性假设被认定为是研究、从事经济学的第一块基石。书中指出,计划经济对人性的假设不符合真实的人性,而在这个错误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是错误的。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利己性本来就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买东西的人都希望买尽量便宜和好的东西,而卖东西的人都希望东西卖得价钱高一些一样自然。只有承认这个不变的定律,才能站在正确的角度上研究经济学。
 
  其次,亚当·斯密主张分工,提倡分工的好处。这在当今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分工促使专业化,分工让每个人更有效率的生产,然而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资源不会像书中前提假设的那样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即使可以,自由流动达到的社会生产状态也未必是人们最期望的,因为人们存在自身的偏好。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或是一国之内地区与地区之间,或是一个地区内企业与企业之间,政府或生产商出于某种长远的考虑或额外的目的会暂时采取一些违反经济基本原理的措施,例如贸易保护以扶植特殊产业等。分工对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来说或许是合意的,但如果人为的将利益区域化,分工、自由贸易就不一定是最可取得了。
 
  最后,亚当·斯密对于政府所论述的其作用今天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但今天,更多的人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适时监管。市场的作用是有限的,同时,斯密在书中将经济活动的前提过于理想化与简单化,而这些假设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或者说很难存在。因此基于其上的政府理论也有待完善与修改。
 
  总之,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即使在今天,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对我们从事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如今,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中国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在不断完善社会分工的基础下不断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良性发展,打好未来发展的基础。同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这句话适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只有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才能不断为经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其次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福利制度,让参与经济建设的人能够更多的获得感和安全感,免除后顾之忧,这样才能让建设者们倾尽全力,勇往直前。最后政府既要尊重“看不见的手”,也要发挥好自身对市场的调控作用,在房地产等行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我们在获取前人智慧的同时,一定要学会因地制宜,只有合适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在深化体制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上一篇:国富论读后感
下一篇:斑羚飞渡读后感【8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