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荣幸在贺西煤矿工会宣传部领取了一本书,书名叫《我们仨》,作者杨绛。一个百岁老人,仅用一支笔,只娓娓道来——过去的
岁月,过去的
时光,和岁月时光里的人情世故。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
家庭生活
回忆录。在这些回忆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
亲情气息。作者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
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
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
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书的第一章是“我们俩老了”。只有短短几百字,主要是讲晚年的老先生们经常多愁善感,
夜晚总是会做梦,梦见相弃而去,醒来之后,又相拥而眠,太
害怕失去才会做这些梦吧,可想而知,他们俩爱之深沉。
书的第二章是“我们仨失散了”。开头便是父女两人在打闹,
调皮的不是钱媛,而是已逾古稀的钱钟书,他们仨人打着闹着,好像已经不知外面是何春秋。
后来,组织上通知钱钟书去开会,一辆来路不明的汽车,开往不知道哪里去,这是杨先生的担心,来自
妻子的关心,钱媛是个大学教授,刚一下班回到家便忙着和
母亲一起去找
父亲,她们一起到了客栈,一起到了古驿道,在船上相聚,虽只分别几日,却还是
思念地紧,杨绛说如果没有钱媛,她
一个人绝对不可能找到这里。后来,钱媛走了,杨绛还是会做梦,梦见圆圆生病住院,十分严重,我不知道这是梦还是真实发生的事,只是觉得这还像并不虚假,阿圆病了,即使病了还时刻思念着
父母。章节的最后,杨绛说,家已经不在是家,而是她的客栈了。
第三章讲的是钱杨二位先生相识到
结婚到牛津求学的
故事,出国在外,二人不免战战兢兢,但有两人做伴,也可相依为命。一九三六年,二人随着共产党参加行动,后来又到巴黎求学,这一年,他们有了
孩子。女儿出生之后,他们便不再是两个人,而是“我们仨”了,杨绛说,圆圆特别像
爸爸,听话懂事,钱钟书也说此生有此女足矣,若是再生一个孩子,就会把对圆圆的爱分给另一个孩子,那样对圆圆不公平。后来,钱钟书到上海,三人第一次分离,钱钟书一路上对女儿思念不已,而那是的钱媛似乎还不知道思念为何物。圆圆自小聪明伶俐,八岁就过目不忘,识得到子让大人们惊讶,后来回国,分别已久的父女俩相见,也是
乐趣连连,就连自家
爷爷都说圆圆是家里唯一点
读书种子。
时间渐渐流逝,三人渐渐老去,最先走的是钱媛,其次是钱钟书,就像杨绛说的那样“自此,三人没有生离,唯有死别”。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和平常的
家庭一样,一同承担困难,一同享受快乐,平平淡淡的过着日子。
我们经常讨论到底什么是
幸福?幸福,是让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渴望并追求的东西,从我们一来到这个世间,亲情的幸福感与生俱来,无论发生什么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更无需去辩解证实自身的清白,父母会无条件的信任自己的孩子,哪怕只是一个眼神,都能更深刻的表达彼此间的爱意和
温暖,这种爱,是世间最无私的存在。只因你是他们的子女,信任别无他想。而这份信任来得过于
简单与自然,或者已经让你忽视了它的存在是多么的幸福与可贵。
夫妻之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就像杨绛和钱钟书相爱的人能够相扶到老,才是最幸福的存在。
中国爱情故事很多,但却都充满着悲情色彩,无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是贾宝玉与林黛玉,又或者是牛郎与织女,都是
唯美动人的爱情代名词,但却唯独缺少了感受人间烟火的平凡夫妻幸福感,或者是他们的遗憾,也或者是如果真的
经历后也未必圆满。而我们有这个水到渠成与生俱来的
机会,或者就是该值得庆幸的幸福和美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是我更愿意相信没有分别哪来重聚的定义。即便此生最爱,约定一生相随,到最后的最后,还是难逃先后离开人世的结局。我们要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臣服在客观事实面前,你要明白,你再多的情绪都无法
改变分离的现实,一直困在反复、纠结、
痛苦的情绪中难以自拔,最后影响的是你自己的
身体健康,何必呢?
记住,这辈子生而为人本就是一场不完美的修行,我,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