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个对于我们而言就不能再熟悉的词汇,当我们是学生时,就跟阅读打交道,不仅是中文的阅读,还有英文的阅读,不过后面还跟着两个字:理解。没错,阅读理解,就是我们平时接触阅读最多的地方,无论是当学生的时候还是从事了教师行业,即使是数学学科,也需要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做应用题时,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他要能读懂题。”也就是需要学生能够理解题目当中文字所表达的含义,能够正确列出算式。
刚刚说的这些是从我们的行业出发,
简单的与“阅读”一词进行一个联系,我们
今天所说的“阅读”显然不局限于阅读理解这一题型,而是把阅读作为一种行为,一种
习惯来探讨。最近我就读了朱永新先生的《
梦想因阅读而生》这一本书,现在说一说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本人的感受。
拿到这本书,你就会有读下去的欲望,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是一本大部头的巨著,把你吓倒。它像是一本小册子,还未翻开它,简单估算一下,也就二百来页,打开检验一下,确是如此。相比一般的书籍,它要细长一些,就像我们旅游时在一些景点拿到的导游图。这就给人一种阅读起来并不费劲的感觉。打开检验一下,也确是如此。
根据序言我们可知,本书中的内容都是从朱永新先生近7年的微博中摘录而来。微博我们都知道,有140字的限制,所以这不到一百四十字的一篇微博,每句话都可以说是字斟句酌。本书二百三十多页,也就是意味着大概有二百三十篇微博。从七年的微博当中筛选出二百三十余篇,那么我想能留下来被出版的每一篇都是精华,是朱永新先生
希望我们看到的。
翻过序言,就是目录,从目录的设计上,我们可以明白朱先生的一个逻辑,全书共分七个部分,分别是: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美好的
童年一定有好书相伴、一个
温暖的
家庭处处溢满书香、一个没有阅读的
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
美丽的城市、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同一本书,同一个世界。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编排的一个逻辑顺序:第一章先是总述,从个人的精神发育与阅读的关系出发,剩下的几章则是由小到大的一个递进顺序,从一个人的童年,谈到
家庭、学校、城市、民族乃至世界。从章节安排上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就可见一斑,每个章节的第一篇都是“名人爱
读书”,如同正文一样,同样是寥寥数语,便使得高尔基、巴尔扎克、孔子、摩根等人爱好读书的形象跃然纸上。名人大家的养成是有着多种因素的,但是爱阅读,肯阅读,勤阅读必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习惯。前一段老版《
三国演义》的某个片段挺火,在桃园三结义之后,关羽向
刘备表忠心“关某虽一介武夫……但凭驱使,绝无二心。”时,张飞听后,只能在旁边附和一句“俺也一样!”,“某势与兄生死与共,患难相随。”“俺也一样!!”“有渝此言,天人共戮之。”“俺也一样!!!”看客笑什么,无非是笑关、张二人对比,关羽的语言在朴实的基础上兼顾了文学语言,张飞的语言已经算不上自己的语言,只能算是附和了。这里面固然有《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又被翻拍成电视剧,作者和编剧进行了艺术化的二次创作。但是真正的三国
历史中,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阅读对一个人的正面影响的
故事,我们应该也给学生讲过,就是以吕蒙为主人公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故事。
正如朱永新先生说的那样,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吕蒙在阅读了大量兵书之后,使得鲁肃在与他交谈兵法谋略时“大惊”。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是从孩童时过来的,如果在儿童时代能够养成一个多读书的好习惯,那么这个
孩子长大成人与同年龄段的不常读书的人相比,两个人在思维广度与深度上的差距该有多大?所以冰心先生在《忆读书》一文最后结尾时这样说“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儿童是我们国家的
未来,又如《少年
中国说》中所说一样“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就和《梦想由阅读而生》中目录的第二部分联系上了,我们的未来,国家、民族的未来寄托在孩子们的手中,那么家长和身为教师的我们能够给孩子营造个怎样的
成长环境,整个社会能够营造怎样的一个风气都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极重要的作用。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朱永新先生在后面几章分别强调家庭、学校和城市的作用。至于民族和世界,它的范围比之前提到的要广,意义也更深远,但它们理想的实现一定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的。
我们如果说一个人没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一般会用一个成语:胸无点墨。夸一个人有文化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阅读的好处之一就是会对个人素质有个提升。这样的提升并不是突变的,而是潜移默化的。杨绛先生曾说过“读书影响潜在,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思考、逻辑、谈吐与人共事等各个方面。”我们现在捧起来书还为时未晚,那么让我们的学生捧起书,多读书岂不是更好?不为了功利性的去获得阅读理解题型的分数,而就是扎扎实实地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那么当他们再去做题的时候,不敢妄言迎刃而解,手到擒来,我想最起码答案不会太离谱是应该能够保证的。
那么回过头来看,孩子们的梦想是由一些小小的激励不断取得而逐渐实现的,也许一次激励的原因就是他懂事了、他考的分数不错、他乐于助人……青少年的三观尚未发展完善,他的行为来源的外因是模仿成年人,至于内因,我认为是多阅读。他可以从书籍中明白对与错;他可以从书籍中知道善与恶;他可以在书籍中感受喜与乐。那这么追本溯源回来,梦想的实现不正是由阅读的种子被播撒才开始的么?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梦想由阅读而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