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我们曾学过《范进中举》一文。《范进中举》便是从《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范进中举》展示了八股文对
读书人的迫害。那么《儒林外史》又表达了什么?
《儒林外史》初读颇觉怪异,荒诞。以范进为例,未中举时不过是一落魄的读书人。他的丈人胡老爹从未看起过他。可当他中举后,一切就都变了,他成了文曲星下凡,胡老爹打之后手就莫名的痛,由此可见中举对一个读书人的重要性。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范进会疯了。
吴敬梓托明写清,以功名仕禄为中心,描摹形形色色儒林文士的性格与
命运,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在《儒林外史》第一回中作者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读书人王冕。并写了这样一首词: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
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
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儒林外史》虽然没有主线,但这词可作为它的主旨。
《儒林外史》在我看来是
清朝社会的缩影。它详细的描述了清朝人的社会礼仪和生活,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第三十七回众人祭祀泰伯祠。展示了清朝的祭祀之礼。
当然《儒林外史》之所以如此出名和经典,当然不仅仅只是它展现了清朝社会。从文学角度而言:鲁迅评价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认为艺术成就最高的是《
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矛盾甚至认为《儒林外史》是与现代小说观念最为接近的·
古代小说。
从其社会意义而言,《儒林外史》借明讽清。抒发了作者对科举制度和社会的思考。其在第一回中王冕曾说:“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表达其对科举制度的不满。而从
历史来看,明清时期进行的八股文科举确实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导致了社会进步缓慢。
在漫长的
时间跨度中《儒林外史》描写了众多的儒生文士,人生百态尽括其中。在这众多的人中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的特色。每个人的
故事都可以拿出来细细品味。作为一部讽刺小说,作者合理的运用了对比,夸张等手法。
在我看来作者讽刺的不是科举,而是那个社会的病态。科举制度本身是并没有太大的问题的,科举制度可以这样说他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是中华文华的精华之一。现代
考试制度便是脱胎于此。可正如那句话“武器本身是没有罪,有罪的是使用它的人”。再好的制度如果执行这个制度的人心术不正那也是没也任何意义的。唐朝依靠科举制度而强盛,中国依靠考试制度而强盛,这便是对科举制度最好的佐证。
在古代科举是直接与权力与金钱相挂钩,与其说吴敬梓在讽刺科举不如说他是在讽刺那些为了权力与金钱而丢掉了读书人的良心的人。范进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
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真不枉宋真宗做的那首《励学篇》:富
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范进是千万得中的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富贵来为读书人做榜样,加深对读书人的毒害。也就不难理解马二先生这一品行可以的先生对科举念念不忘。游
西湖时是那般摸样了。这与现在那些被金钱腐败了灵魂的官员有什么区别?
《儒林外史》不仅仅只是一个出名的讽刺小说,让我们去感叹古代读书人的悲惨,而是直到现在这本书所表达的思想依然有着重要意义!若说功名是卡在古代人脖子上的一道锁,那么金钱的
诱惑便是卡在我们脖子上的一道锁!唯有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