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200字
2019-08-14 20:25:31 作者:刘喜玲
作为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
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聚焦周恩来总理在1973年6月回到延安的历史
事件,生动展现了老一辈革命
家与人民群众至诚至真的深厚
情感。
伴随着电影院聚光灯的骤然开启,我的脑海心头仍然萦绕着“周恩来总理20多年后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
朋友的名字,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
故事”种种片段。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带病陪同外宾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临行前,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纷纷请周恩来总理转达对延安人民的问候。
飞机穿越云层,周恩来总理透过舷窗望着陕北大地,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等画面浮现在眼前。这是新
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第一次回延安。走下飞机,时隔二十六年之后重回这片热土,周恩来总理受到了延安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只为当车队驶过时能够看见周恩来总理。这个细节生动体现出延安老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
思念和爱戴,也是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坚定跟党走的缩影。在回到延安的22小时里,周恩来总理的足迹遍及南关招待所、中共七大会址、枣园革命旧址、宝塔寺等处,延安十三年的点滴往事在周恩来总理的追忆中变得愈发清晰。在南山招待所送别奔赴前线的战友,在枣园参加纺线
比赛,在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
回忆中共七大开会的场景……延安时期的峥嵘
岁月一幕幕串联起来,让影片的历史感愈发厚重。
《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而对这些细节的真实还原,也让周恩来总理的形象更加伟大。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那场戏,让人哭惨了。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已久,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还很少很少能吃得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花。刘劲
老师的
眼泪也是说来就来,丝毫不用酝酿,将那时那刻周恩来总理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心绪,拿捏的非常精准。几位饰演百姓的老演员,细腻而扎实的表演,也值得鼓掌叫好。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
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有一个细节就是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的小米又放回去了,这个细节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得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
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
感动连连,泣不成声。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真的是心连心。看到这,我心里再次泛起了阵阵感动的涟漪。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当下,我们更应该
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
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
努力坚持,执着前行。
再次,我热切呼吁:广大青年朋友们更应该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了解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
励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