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碧华》是一部主旋律电影,英模传记片。主人公邹碧华,江西奉新人,原上海市高院副院长,2014年12月10日在司法改革调研途中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47岁。影片采用了倒叙和
回忆方式,以亲人和同事等多个角度辐射主人公生活和工作状态,塑造了一个立体式的邹碧华形象,让观众对邹碧华的学识、能力、为人、勤奋、执着和创新等优秀品质有个清晰的认识。他有坚定的执着信念,卓越的创新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是法治的“燃灯者”,人民的好法官。全片围绕一个“情”字始终贯穿,刻画出邹碧华对事业的
激情,对群众的热情,对同志的
友情,对
家庭的深情,以艺术的
力量再现时代英模事迹,诠释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动感人,影片多处令人潸然泪下。走出影院,由不住笔端,笔者记下心中一些感怀。
对待工作,他有高昂的激情。邹碧华,是一位学霸,
北京大学博士生,影片的场景不管是在长宁区法院担任院长,还是在高院担任副院长期间;无论在家还是
办公室,他都置身于书的海洋,时刻都保持学习状态,当电影镜头投射他家,可谓“汗牛充栋”,书柜从天花板一直到地上,都是书,就连桌子底下也放满了书,令人肃然起敬。他才能兼备,勤恳专注,不仅业务能力强,理论功底也深厚,他写的《要件审判九步法》,集法官的思维模式和办案思路一起,深切体现法官的智慧和法律的魅力,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还有那震惊法律圈的《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建立起的良性互动关系,和对法律制度的敬畏等。
在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司法制度改革新时代背景下,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飞速发展的
今天,他与时俱进,将司法改革与互联网结合,领导推进司法改革,影片中也将此作为重点,给观众一个个感人的镜头。他不畏阻隔,以“拱猪精神”鼎力司改,他说改革就是一点点拱出来的;他还说“(改革)不能只看眼前,不顾
未来,否则会成为
历史的罪人。”在司改的过程中,涉及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遇到瓶颈时,他领着法院的改革小组到共产党会议旧址改造而成的咖啡馆过了一个
难忘的周末,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回顾党在成立之初正因为那些有坚定信仰的人,才有了今天突破九千万人这样壮大的队伍。因为“小道理管不了大方向”,他的大道理字字铿锵,声声震耳。他率领同事夜以继日操劳着改革方案,心无时无刻不在工作着,加班时偶然看到大厦LED巨屏跳水
比赛现场直播,当听到运动员的动作难度系数解说时,灵感忽现,找到行之有效的“法官业绩数字化评价”。他信奉拿破仑的
名言: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多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一切的
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那就是《民法典》。《民法典》当初召开了102次讨论会,拿破仑亲任主席并参加公议97次。他参与主持起草了《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先后召开了15次座谈会,历经34稿。他风趣说相比较而言就轻松多了。影片看到此处,真是让人
感动又
敬佩,他凭借着对法律的忠诚、对法官职业的热爱、对改革的信仰,
鼓励、激励、影响着周围人,
改变了司法界。他是用生命在捍卫公平正义,他将个人的
情感和事业融入到了深化改革的大潮中,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对待群众,他有亲人般的热心。邹碧华新任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时,法院信访办的康达在法院门口被集中到法院来上访的群众泼了碳酸饮料,感到十分
无奈。面对情绪激动的上访群众,他没有回避,直面现场,让信访者排队进入法院,聆听他们的倾诉,公平客观地解决问题。对信访办同志提出要“把法条和面条搅拌在一起”,“让群众吃法条像吃面条一样顺畅”。“对于法官来说,一年可能要审上几百个案件,然而对于民众,一生可能只打一次官司。充分了解民众的想法,语重心长地释法,在不影响法院威严的前提下把大家心里的冰融化,让法院的工作变成有温度的工作。”80多岁的老太太在火灾中死亡,子女把物业告上法庭,不服一、二审判决,多次上访,他查卷宗,走现场了解实情,查出是电力公司电线老化和地铁施工造成的灾难,最终通过召集相关部门一道协调解决群众问题,予以人道赔偿,给老太太聋哑的儿子以人文关怀,给判决文字以温度,将
温暖的
春天种植到群众心里。他忠实履行党的宗旨,搭起心与心的桥梁,为社会传递温暖,展现了一个做实事、真正为民、爱民的法官形象。
对待同志,他有春天般的温暖。他平
等待人,重视细节,充分调动每一个职工的积极性。影片较多画面定格法院收发室的贺青山,在全体同事面前,邹碧华特别提到他,用数据说明他在平凡的岗位做出的不平凡业绩。一年发放报纸7万份,与法警交换文件3800份,收寄各类信件35600封……节约邮费760元。也由此总结出,把
简单的事情做到尽善尽美,那就是不简单。在会场,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给贺
老师,也是给予邹碧华的人格魅力。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秉承“工匠精神”,尽职尽责,发光发热,那这个世界该是多么和谐
美好。
剧中他还以兄长般的关心,引导
年轻女法官陈阳解除职业困惑,走出内心
迷茫,寻回初心,重回工作岗位。在一起借贷纠纷案,此案原告无理取闹,甚至还用到网络暴力,引起了媒体和网民普遍关注,使得陈阳压力很大。邹碧华点拨、指导,用专业才能正面迎接,在
阳光下公开化解,让记者们走进了法院的录像室,用一个法官专业的智慧让
事件大明真相,谣言不攻自破,同时也让社会了解到诉讼案件的众生相和一睹法官的专业水准。
剧中康达同志是个海归人才,是邹碧华志同道合的战友、最亲密的伙伴。在长宁区人民法院刚上任时,因为处理一群情绪激动的上访者,他们结缘。调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担任副院长之后,邹碧华把康达调任负责上海高院进行司改的领导小组。在司改的过程中,面对付出与所得不等时,涉及到自身前景时,连他也难以
坚持下去了,向邹碧华提出了辞职。他在康达过
生日的时候,为众人朗诵特蕾莎修女的名篇《无论如何》中的选段,“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遗忘,但无论如何,还是要做善事;人都会同情弱者,却只追随赢家,但无论如何,还是要为一些弱者奋斗。”当康达提出他辞职的个人理由时,他自责自己太“自私”了,只为了法治道路,而不顾
朋友的利益,最终在康达的辞职信上签字了。后来康达在黄浦江畔撕碎了已经获批的辞职申请,重新燃起信仰的火,让逝去的“燃灯者”精神继续迸发出光芒。影片看到这里,让人心潮澎湃,难以平静,这是一种人格的力量,这是一个正义的约定。正如邹碧华说过:“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来不完美、但正因为它的不完美才需要我们去
努力、去奋斗,我们的存在才有价值。”记得有句名言说到:强烈的信仰会赢得
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他那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的法治精神,勇于担当,忠诚敬业,已让他的生命灿烂永恒!
对待
家庭,他有海一般的深情。美好
人生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温暖的家庭、崇尚的事业。影片一开始就用邹碧华赖床细节来体现家庭的温馨,让影片更具有生活性,有别于观众以往对主旋律作品的印象。当他和
妻子踩着九步舞,阐述《要件审判九步法》时;在海边踏浪摄影畅想时,一家其乐融融,观众也为之
开心,他太辛苦了,在
紧张的工作之余该放松放松,此时观众也体会到他的生活情趣和对妻子和儿子深深的爱。在
父亲这个角色上,他因为工作,并没有太多的
时间陪伴,与儿子之间交流不多、了解也不是太够,当他给儿子找来很多与法律相关专业
学校的资料时,却不知道儿子
喜欢的是金融专业,也已填报好志愿。儿子过生日,也是只是匆匆一句“生日
快乐”。尽管与
孩子的交流仅限于家里,儿子对这个“庭前独角兽”充满敬佩。他也在努力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相信每个人看到他给儿子录视频的这一场景,都会情不自禁地落泪,感受到他内心海一般的深情。贤内助的妻子,快乐上进的孩子,正是因为这些细节,让观众深层次的体味,他为了事业倾注的精力和心血。
整个影片情感自然真挚,增进观众对该片的认同感,引起无限共鸣,完整生动的主人公形象跃然观众心上。电影已落下帷幕,深沉舒缓的主题曲《点灯的人》还在久久萦绕,“点心灯千百朵,百转千回走过,一点一点闪亮,
希望无穷。
幸福一辈子守,
岁月依然有梦,
梦想甘愿埋头,爱越明亮越恒久……点灯的人,怎能没有我。”不一样的旋律,不一样的歌词,姜育恒用心用情唱响一个“燃灯者”坚定的信仰,无悔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