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大业是我在很早之前就很想看的一部电影,刚好趁着这个机遇,把这部电影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影片讲述的是在国民党夺权叛变革命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叶挺等人挺身而出,指出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带领共产党发动起义,武装革命斗争,组建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军队,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
影片从狼烟四起,血流成河起笔,随着北伐军的节节胜利,蒋介石独霸的野心日益膨胀,当反动派举起屠刀时,手无寸铁的学生和工人只能像待宰的羔羊一般,任人宰割。影片里有几个情节让我颇为感触,一个是当正在开会中的各大领袖得知李大钊被杀,一个个愤慨地站出来指责右倾错误指导,毛泽东站出来指出,只有开枪才能拯救当时的水深火热。另一个场景就是秋收起义的时候,毛泽东问战士们苦不苦,结果大
家默不出声,第二次问的时候,大家一齐喊道:苦!其实在战争面前,谁都会害怕,谁都不是无所畏惧的
英雄,每一个有血有肉的战士都是伪装起那份恐惧和怯弱,在为
今天的我们拼一个
未来。当井冈山会师的欢呼声响彻云霄时,毛泽东朱德紧紧拥抱在一起,那份激动和喜悦,来自于对未来
中国革命的
希望。
对于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是叶挺。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对他的评价,那就是刚烈。在带领军队进入南昌时,面对城门的阻拦,他就自行写了一张命令的纸张,霸气直行:“这就是命令!”在面对兵痞挑衅自己士兵时,叶挺毅然站出来拿着鞭子抽打那些兵痞,真的让人萌生一种正义凛然的霸气和肃然起敬崇拜感。在南昌起义的时候,叶挺前去增援贺龙将军,在炮火烟弹中,他那声嘶力竭的吼叫声更是将他自己的血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后来看完电影,我在网上搜索了关于叶挺的资料,这个有血有肉的
人物,写了一首《囚歌》,反映了他对反动派的仇视和深恶痛疾。
1927年四月12日,北化大业还未竟全功,军阀,封建残余势力等影响中国前进的毒瘤势力还未肃清,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新右派势力却悍然撕毁国共合作协议,在上海掀起反革命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我明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20世纪饱受摧残的中国,区区一两个事变好像根本不值得一提,但是我要说,“四一二”他的影响,远远没有那么
简单。
1927年,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的于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
事件还没有发生,于1937年,标志着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的“卢沟桥事变”还有整整十年,我们不妨试想,如果蒋介石不为了窃取革命权力,不搞出什么“四一二”兵威正盛的北伐军继续扩大战果,一鼓作气,将盘踞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拿下,那么“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会不会无从谈起,中国不用
经历所谓抗日战争,未曾受创的革命势力,不搞内耗,发展民生,一个从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发展的中国,没有经历巨大本土战争带来破坏的中国,有没有可能与一个只有百年
历史的美国,一个也是不久前才革命
成功的俄国齐头并进,甚至超越他们?是有可能的啊!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四一二”发生了,中国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革
命运动受到无可挽回的摧残,中国的局势,又变得岌岌可危。当时,面对这样的重大问题面对如此凶残的反动势力,革命剩余势力内部却也产生的巨大分歧,以陈独秀为首的一派人认为,应当以屈从低头的方式换取生存的希望,换取苟延残喘的时机,而与此相反的,另一派的人认为,应当团结一切可团结的
力量,坚决与反动势力做斗争,其中最为坚定的,是当时仅任湖南代表的毛泽东。
这里面的分歧点在于,当时中国的国情是,工人阶级并不多,陈独秀认为,以这为数不多的工人阶级所构建的革命力量不足以反抗势力庞大的右倾主义者,所以干脆先完全
放弃反抗,但是毛泽东与之不同,他曾双脚走便中国农村,深入考察中国国情,他不是不明白以工人阶级为核心所构建的革命力量的薄弱,相反,他对此的认知更为深刻,但为什么他依旧觉得应该与反动势力进行坚定的斗争呢,因为,他发现了中国革命应该真正团结的革命力量,那就是正在接受残酷剥削的四万万中国农民,他认为,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是不同的,虽然俄国以工人阶级所进行的革命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这与中国的国情不符,他国的经验,不是自己照搬所走道路的理由,自己的道路应该由自己来走,但是,当时毛泽东的真知灼见并未被陈独秀等人采纳,甚至他们将毛泽东当众从会场赶了出去。
虽然当时位卑权轻的毛泽东的意见并未被采纳,但是,这种振聋发聩的
声音还是吸引到了当时同样对中国革命有同样
迷茫的,一些对中国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并有远见抱负的一些人。
“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这句
名言也许每个人都知道,说出这句话的这个人大家也很了解,少年便立下宏伟大志,以兀兀穷年的态度去践行,以国强民富为己任,以民族大业为终生目标的周恩来,就是这样
一个人。
当时听到毛泽东这种当头棒喝的言论,正在迷茫的周恩来摁奈不住激动的
心情立刻找到了毛泽东,对当时的中国革命现状大谈特谈,激起耀目的思想火花。周恩来是留学归来的坚定革命者,他对各国革命的经验了如指掌,如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都能有很独到的见解,目光长远,对国际局势也是有清晰全面的认知,毛泽东则是彻头彻尾的实践革命者,他对国情认知更为清晰,对政治斗争更是有独到见解,经历了革命的种种变化,他的头脑无比清晰,一刀见血的指出“枪杆子里出政权”这种真知灼见。两个人都是对中国革命命运有着切身己命的关怀,对革命现状有着相同清晰的认知,对革命前途及斗争方式又有着独立成熟的见解,两一拍即合,在互相砥砺后,迅速对革命斗争有了更坚定的信心,于是约定,周恩来去团结所有能团结到的军事力量,在军事上对反动势力致以打击,毛泽东则继续去农村,团结农民阶级,为革命种子增柴添火,扩大革命力量,增强革命底蕴。
周恩来与毛泽东分开后,就去团结了对革命现状同样质疑,而且对反动势力有斗争决心的将领,如贺龙,叶挺,刘伯承,朱德。之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爆发了。
很多人对南昌起义的这件事的影响力有所质疑,会觉得只是一个城市的起义经过,相对于那些斗争更为激烈的事变等事件略逊一筹。但其实不然,1926年,蒋介石夺取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之后,军事独裁的野心暴露,就是在南昌成立的总司令部,并且就是在这里确定的清党反共的目的,并开始准备,可以说,1927年之后在整个中国所弥漫的“白色恐怖”就是在这里酝酿的。
在整个中国笼罩在革命士气低迷,前途未卜的关键时刻,南昌起义,反抗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唤醒了广大中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要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给中国革命者重新
树立起了革命信心。
在那个斗争形势无比激烈,斗争力量无比悬殊的年代里,与乌云遮天蔽日的反动势力有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大地上,涌现出来了一大批真正的,崇高的爱国者们,这些让我们升起崇高敬意的革命先驱们,他们无比坚定的实行了彻彻底底的,枉顾身家性命的革命斗争,他们看淡生死,却对国家民族前途关怀备至,以为己任,虽九死其犹未悔,真真正正是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天气兴亡,匹夫有责”之大义的民族勇士。
如贺龙,在当时遮天蔽日“白色恐怖”的背景下,他却毫无畏惧,坚定的站在共产党和工农大众一边,面对蒋介石许下的高官厚禄,他丝毫不为所动,这位出身平常,却有惊人军事
天赋的湘西汉子,对革命的坚定态度让人觉得
可爱又可敬。
南昌起义后,面对日趋恶化的革命形势,周恩来等人
决定放弃南昌,转到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枕戈待旦,积蓄力量,建工农政权,进行二次北伐。但是,在前往广东的路途中,革命势力受到了如影随形的追击围剿,于是决定一分为二,由贺龙,叶挺等人带领主力部队去到广东,朱德将军则率领三千人在三河坝阻击国民党钱大钧部两万余人,掩护主力部队南下,战役经过无比惨烈,战至第四天,起义军决定全面撤退,保存有生力量二千人,营长蔡晴川主动请命断后,最后英勇牺牲。然而主力部队也未能遂愿,在潮汕遭到反动军伏击,起义军损伤无数,后分头突围。朱德将军则率领部队转战千里,后在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后发展成红军主力。
这些如火般激烈,如血般灼热的史实,正是我们如今
美好幸福生活的前身,黎明有多亮眼,之前的
时间就有多黑暗,我们理所应当铭记这些用血肉为我们换取来繁荣安定生活的人,我们理所应当的应该传承他们的意志,我们理所应当的应该为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尽出自己的一份力!
正如叶挺将军所说“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先辈们已经投身在烈火与鲜血中了,我们应当让他们在我们的
记忆中永生,缅怀其功绩,传扬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