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公出生于民国时期,从我记事起外公就已经70多岁了。对我来讲,外公是属于离我很遥远的那个年代的人,我从来就没见他穿过我们现代的衣服,一直都是长衫大裤,白底黑布鞋,头上用黑色的布包裹着,衣服裤子的颜色非黑即蓝。
记忆中,外公个子很高,有一米八左右,据
母亲讲,那时候外公
家在街上开了茶馆,吃穿不愁。
外公略通文墨,还写得好一手毛笔字。每逢赶集天,外公就在茶馆门前摆一小方桌,笔墨纸砚放于桌上,为乡下人代写家书。来找外公代笔的人很多,但外公是不收费的。外公说,自己会写字,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是在做善事、行善事。外公也经常教育我们,
一个人一定要多做善事,多积德,好人就一定会有好报的。外公的这种做善事行善事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直到现在我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热心人。在我看来,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外公七十多岁的时候,在一次意外中,不慎摔到在地,从此外公就成了残疾人,行走不便,吃饭需要家人送。外公的居住条件很简朴,家里最多的就是书籍,屋子里到处都堆着书,桌上、地上、窗子上……杂乱无章的堆着。外公的书都是民国时期的书,书的纸张是黄色的,纸很薄,但书却很厚,外公说这种书叫老章书,上面的字都是繁体字,
阅读的时候要从上到下从右到左读。每次我给外公送饭去,外公都在看他的书,时儿念、时儿唱。外公自己一个人沉浸在他的书海里,我还真听不懂他在念些什么,唱些什么。我们家在永善县佛滩乡的小街上,离县城只有17公里,外公经常会到县城我姨娘家耍一阵子,因为县城有他的一大群粉丝,外公唱书唱得好,他唱的书就是我之前去他屋里看到的那些老章书,他唱的方式很独特,很多城里的老头、老太都
喜欢请他到他们家唱,一般都在门口,家里容纳不下这么多人,听的人围坐在他四周,认真而专注,时而附合着。因好奇,我也去听过几次,听出他诵读的都是教育子女要孝敬
父母,为人要讲信用、要
善良、多做善事方面的诗文。在家中,外公也不时给我讲一些书上的
故事给我听,大都是孝敬老人的故事。耳濡目染,外公的这些
家风家教就一直教育着我们要孝敬父母,做人要善良等等。
外公除了识文断字、唱得好一口老章书、写得好一手毛笔字外。最值得敬重的是他非常的爱惜字纸,字纸,顾名思义就是上面有字的纸。外公惜字纸,在我们街上是出了名的。但凡有字的纸,我外公都格外的
珍惜,他从来不会玷污有字的纸。平时,不唱书的时候,外公就挎着篾箩,手提一把火钳满街拣拾废弃的字纸,那些字纸大到一张报纸,小到一个纸烟壳。遇到有很硬的壳纸箱,因为上面有字,他是不会轻易
放弃的,拿回家放在水里浸泡,待纸壳软化后,再轻轻的将面上有字的纸揭层、晾干,集中在一处,最后将所有的字纸一并背到江边,选一红石板,打扫干净,然后焚烧……字纸灰要么撒入江中,要么深埋沙里。我家几姐妹都背过字纸,或是帮助焚烧。那时,尽管我们私下里都不是很情愿,但迫于外公的威严,不敢说个“不”字。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日,外公拣废字纸到了我们的
学校,那时候没有垃圾桶,学生随处丢纸已成
习惯。外公便自己掏钱在街上买了很多的蔑篓挂在我们小学每间教室门口,并叮嘱校长要教育学生把有字的纸入篓。那时候我真的不明白外公捡字纸是为了什么?当时我还认为外公只是为了
校园的干净整洁,待我知道惜字纸也是中华民族的又一美德时,我才懂得了外公的心。
不知是因为外公惜字原因或是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外公在七十多岁的时候,都没有戴过老花镜,视力竟然出奇的好,耳聪明目的。外公惜字的这种行为一直影响着我,从那时起我就非常尊重知识,尊重文化,更尊重
老师。我也非常珍惜有字的纸,在教室里每每看到地上有字的纸,我都会捡拾放在垃圾箩,更不会乱踩乱践踏。
外公的这些家风美德,一直在我家根深蒂固,除教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外,还要我们懂很多规矩。比如吃饭时如果用筷子指人、剩饭、掉饭在桌上、端碗的姿势、添饭的方向不对等都要挨训的,如果骂脏话那更是万万不可。
时间已悄然离去,一晃外公已走了十多年,但在我的
情感世界里外公还没完全离开,他的音容笑貌会时刻浮现在我眼前。他“敬惜字纸”的美德,启发了我,教育了我,他的家规家教,也让我受益于生活之中。虽然外公未给我们留下万倾家产,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命脉,我认为,这样的家风才是真正的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