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选
当前位置: > 散文精选 > > 正文

寂寞的诗圣

2019-04-12 19:30:58   作者:张华平

  天气阴沉,瑟瑟秋风裹挟着秋,不停地敲打着车窗。车子随着导航仪的提示,穿行在泥泞的小路上。经雨水冲刷,路两边的土丘上流下一股股泥浆,像是挂在脸上的泪水。不时有一口口废弃的窑洞,在路两边闪过。我们一行在参观完位于邙山脚下、曾执豫商牛耳400多年的河洛康的“康百万庄园”后,专程前往同在邙岭的诗圣杜甫陵园拜谒。
 
  杜甫陵园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西北约五公里的康店镇康店村西部的邙岭上。我们来到杜甫陵园时,陵园大门紧闭。在泥泞的门前停下了车,我们小心翼翼地踮起脚尖,绕过水洼,来到售票窗前。看到有人来,售票室里的人打开窗口,我们购票进入了陵园。迎接我们的是千百年来世人敬仰的诗圣杜甫的花岗岩雕像。雕像上的杜甫峨冠博带,身体微微前倾,握着诗书的双手背在身后,表情凝重忧郁,似在为赋新诗捻断须,又似在为故国家园山河破碎而忧心忡忡。雕塑基座成方形,由黑色的大理石砌成,基座正面“诗圣杜甫”是著名艺术大师刘开渠先生题写。底座四周,是圆形的花坛环绕,谐我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也寓意着诗圣永远站在祖国的大地上,他的英名将与天地共存。
 
  雕像后的纪念祠,因修缮而没有开放。纪念祠后是一座高约十米的坟茔。坟包前的墓碑上刻着“唐杜少陵先生之墓”。墓冢上,栽植着青松翠柏,其子宗文、宗武陪葬在两侧,世人称为“圣人三冢”。
 
寂寞的诗圣
 
  陵园内有一座百米诗廊,诗廊上“诗圣碑林”匾额由启功先生题写。碑林内陈列着碑刻百余块,均为历代书法名家题写的杜诗墨宝。真、草、隶、篆各具特色。其书法技艺精湛,雄浑苍劲、潇洒飘逸,矫若惊龙、飘若浮云,“纤纤乎似新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篇篇皆书法经典。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凭吊诗圣,一声声杜诗吟诵,一阵阵秋风长啸都是对地下英灵的告慰。
 
  杜甫,字子美,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出生于唐朝一个士大夫之家,其曾祖父曾任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是唐朝近体诗的奠基人。他天资聪颖,少年时的诗作就已很出名。但他平生不得志,两次科举考试均未考取功名,后靠向皇帝及达官贵人献赋,谋了个一个小职位。短暂的致仕后,遇上安史之乱,大半生颠沛流离。在他48岁时,为避战乱由陇入川,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安顿下来,并建一茅屋,即现在著名的“杜甫草堂”,在此度过了几年安定的生活。后严武病逝,失去了资助的杜甫再次开始在荊楚一带漂泊。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居无定所。公元770年,迁徙在湘江上的杜甫一家。因遇水灾连续五天断炊,后得到当地县官的赠与才渡过难关。是年冬天,一代诗圣贫病交加,病逝在洞庭湖附近的湘江的舟中。去世后,因家贫无力归葬,就暂葬在湖南平江。“露自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杜甫身处何处,始终遥望着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在他辞世43年后,其孙杜嗣业按照他的遗愿将其灵柩迁回故乡邙山安葬。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从盛到衰的过程。他的诗歌也从少年时代的“七龄思即壮,开口吟凤凰”充满朝气;青年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宏大抱负;后亲历了“安史之乱”,亲眼目睹了劳苦大众受战火涂炭,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境况,自身也经历了被叛军俘虏、囚禁、逃脱的惊险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煎熬,遂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写下了《三吏》《三别》。到晚年更是发出了“亲朋无一字,老病又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哀叹。纵观杜甫一生,虽然自身穷困潦倒。但仍一直忧国忧民,他的诗中饱含着情系天下,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情怀,至今仍令人称道。
 
  杜甫才华横溢,诗作颇丰,现留存的诗词就有1500多首。他的诗韵律和美,对仗工整,而又不受声律束缚,语言朴实自然,妇孺皆可吟唱,其中许多都是古典诗词的经典之作,成为千古名句,至今仍脍炙人口,被世代传唱。同时,杜甫也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以写实的手法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暴吏的凶残,徭役、税赋、战乱给黎民苍生带来的苦难。因此,他的诗又称“诗史”。杜甫不愧是中华民族的千古“诗圣”。
 
  偌大的陵园里,只有我们一行四人在萧瑟的秋风中参观,与相去不远的繁华之地——“康百万庄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不禁让人心生悲哀。也许自古圣人多寂寞吧!虽然杜甫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但他用生命谱写出来的诗篇字字玑珠,是留给后人巨大的精神财富,一直在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杜甫永远是我们文化圣坛上的圣人!
上一篇:小姨
下一篇:那个放风筝的小男孩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