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选
当前位置: > 散文精选 > > 正文

爱心与幸福

2019-04-28 12:08:14   作者:单体舜

  前段时间,我读了一篇感人的故事《买上帝的小男孩》,思绪万千,心潮起伏。爱心,施恩,感恩,回报,幸福……这一连串充满正能量的字眼,在我内心深处激荡翻腾着。
 
  故事大意是说,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手捏一枚一美元的硬币,急切地沿街询问过68店主:请问,你们这儿卖上帝吗?店主们都摇头逐客。小男孩在焦急无奈中,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着。直至询问到第69家店主时,慈祥的老板才笑问其故。他说自己父母早亡,由好心的叔叔收养。不料叔叔在干活时不慎从脚手架上跌落,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活他。这天真无邪的孩子信以为真,就到处为叔叔购买上帝。他又怎能理解医生的弦外之音呢?
 
  也正是孩子的天真误解,才体现了他小小年纪知恩图报的人性之美。老板感动之余,便顺水推舟,接过他手里的那枚硬币,塞给他一瓶“上帝之吻”牌饮料,说只要喝下就会好。幼稚的男孩深信不疑,欣喜而归。
 
  第二天,一支世界上医术最精湛的医疗队,神秘现身,并把叔叔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当叔叔看到那天价的医疗费时,几乎吓昏。后来医务人员才告诉他,是一个名叫邦迪的亿万富翁,也就是第69家店主暗中帮助了他们。原来这才是“上帝”!
 
  当叔侄二人怀揣感恩之心,前去谢恩时,老板早已出门远游,只留下一封赞扬小男孩的信。并告诉叔叔,正是侄子的感人爱心才感动了上帝,挽救了他垂危的生命。真正的上帝,其实就是人们“望人好”的那颗慈善爱心!
 
爱心与幸福
 
  试想,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之所以能够感恩回报扶养自己的叔叔,正是因为他拥有一颗善良的爱心。也正是这颗爱心,才深深打动了富翁邦迪!他当时一定是被小男孩强烈的爱心和感恩之情所折服。他一定觉得,如此善良的孩子不应遭到如此的厄运,应得到上帝的青睐才对。于是,在他眼中,小男孩手中所拿的,不再是一美元硬币,而是可以购买上帝的无价之宝。他决心不动声色,不惜一切代价,尽力帮扶!
 
  当然,只有当两颗慈爱之心产生共鸣时,悲天悯人的上帝才会出现。倘若都像先前的那68位店主一样,无视他人的冷暖死活,毫无爱心可言,又怎能出现上帝?小男孩虽空怀一颗慈爱之心,叔侄二人的命运还是难以预料。
 
  小男孩之所以能够连续遭到68次冷酷拒绝而不气馁,这种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正表现出他爱心之深沉,感恩之迫切!因为他要救的并非自己,而是对自己有收养之恩的叔叔。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必定拥有一个坚定信念:像叔叔这样救人水火的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绝对不能放弃
 
  至此,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并未结束。小男孩后来考取了医科大学。为了感恩他人,回报社会,让那些受到意外伤害的人,能够减轻痛苦,他潜心研究,发明了“创可贴”。为了勉励后人记住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懂得知恩图报,便把创可贴以富翁“邦迪”的名字命名之。
 
  故事虽然短小,却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小男孩回报叔叔的感恩之心,感动了富翁邦迪;邦迪施恩不图报的义举,又打动了叔侄二人;受叔叔和邦迪惠泽而长大成材的小男孩,无以为报,只好如法炮制,再次以一颗不求回报的济世爱心,感恩回报他人和社会。如此你敬我爱,你帮我助,爱心接力,无穷匮也!施恩者不图回报,受益者知恩必报。于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气,便自然形成了。
 
  不难想象,故事中小男孩是幸福的,正是他固有的慈善之心,才打动了非亲非故的邦迪,从而挽救了叔叔,也改变了自身的不幸命运。叔叔是幸福的,他不顾自己底层打工生活的异常艰难,义无反顾地收养了孤苦无依的小男孩,用真情赢得了小男孩的到处痴心求助,幸运地挽回了自己垂危的生命。富翁邦迪也是幸福的,他被小男孩的善良所感动,也以自己的菩萨心肠,不惜一切代价,默默地拯救和改变了素不相识的叔侄二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人们对“善有善报”这种美好结局的热切期盼。
 
  这种压根就不图回报的仗义之举,更充分彰显了施恩者的无欲无求之博大爱心。显然,利人利己的善举,是两颗爱心相互碰撞,发出火花,产生共鸣,而发生的“雷电”现象。也可以说,自身的幸福,往往源于拥有的爱人之心。虽非刻意追求,却是必然结果。
 
  正所谓“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只要一心“予人玫瑰”,则“手(上必)留余香”。我想,这“予人玫瑰”,便是对他人无私奉献的诚挚“爱心”;而这“余香”,便是由此收获的,令人身心愉悦,至高无上的“幸福”了。
上一篇:我的爷爷-关于爷爷的散文
下一篇:醉美槐花香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