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口
中国,一瓦顶成
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说到“国与家”,我就想到家国情怀,想到我的
父亲,想到他留给我们的家训。我的父亲一生辛勤忙碌,他用行动诠释了家训:自力更生志气长,艰苦奋斗
幸福来。汗水浇灌贫瘠地,奋斗富裕贫寒家。
父亲是个遗腹子,出生前六个月,
爷爷就因为饥饿离开了人世。七岁时,
奶奶为了生活,被迫改嫁他乡。八十多岁的曾祖母怜爱父亲,把他带到膝下抚养。可是好景不长,过了三四年,曾祖母撒手人寰,真是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父亲再次陷入孤苦伶仃,在缺吃少穿中熬过苦涩、
寂寞的
童年,在这段艰难的
岁月中,练就了他的
坚强、仁爱与自立。他一辈子从没有向困难低过头,认过输。
父亲勤劳手巧,
善良厚道,是乡邻眼里的实诚人。他会编制柳条家具,会做木质小板凳之类的小木工,还会修补
做饭的铁锅。在那七八十年代依靠草锅做饭的岁月里,全村父老乡亲的锅都是他给修补的,铁锅补了无数口,钱却从未收一分。更难得的是,他还会用茅草、黏土建茅屋。那时候,无论哪家需要建茅屋,或者茅屋漏雨,需要修缮,自然少不了我的父亲。为什么邻里乡亲
喜欢父亲去修葺房屋呢,不光因为父亲修补的技术好,还因为他从来不收人家一分钱。父亲常说,都是乡里乡亲的,大家生活都不容易,我能给人家修bu房屋,都是举手之劳,干嘛还要人家报酬呢?
后来,父亲终于有了自己的小
家庭。七十年代,生产力落后,生产队里分到我家的粮食,小麦不到一口袋,玉米不到一小斗,山芋也仅是两口袋,大米一粒没有——当时咱们村全是旱地。粮食不够吃,他带着全家拾荒。大麦收了,拾大麦;小麦收了,拾小麦;山芋收了,刨山芋……那时候,千家万户都贫穷,都来拾荒,捡到的粮食,依然是杯水车薪,
日子依然很拮据。
记得我小时候,最盼望天天来亲戚,这样就可以吃到
美味的韭菜炒粉丝和香喷喷的锅贴了。这是我们家对客人的最好招待,平时是绝对吃不到的。平时吃的都是稀饭,那稀饭,都可以当镜子照。我就亲眼看到
姐姐常常端起稀饭,看得出神。有一回,我走过去,看她碗里到底有什么?姐姐
微笑着问我,你看碗里的姐姐美不美?我抬头看看姐姐的脸,又低头看看碗里的姐姐,然后说,碗里的姐姐和碗外的姐姐一样的美。姐姐伸出食指,在我的额头上轻点了一下说,就你嘴甜。姐弟俩顿时“咯咯咯”地笑了。那时,我仿佛看到父亲眼里泪光闪烁,但是没有掉下来。他喝干碗里的稀饭,默默地出去
劳动去了。那时候,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地熬着。
今天想来,父亲当时听我们姐弟的话,内心是多么的心疼和
无奈啊!但是,他依然是一位坚毅的父亲,没有被生活的艰难所压倒。
父亲一生只上了20天的学堂,饱受“睁眼瞎”的
痛苦,为了我们姐弟四人能安心
读书,他和
母亲省吃俭用,经常不得不变卖本身就不够吃的粮食给我们凑学费。那时候,我们看到别人家的
孩子,因为欠费退学了,而我们能够天天上学,虽然食不果腹,内心却十分感激。如果没有
父母亲当年的砸锅卖铁,勒紧裤带,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啊!
至今,我仍忘不了父亲常挂嘴边的口头禅:事情不会找人做,只有人找事情做。事情不会说话,你不抓紧,它不着急。父亲难得与人谈笑,总是嘴闲手不闲。一年
四季,东方微白,烈日当头,寒风凛冽,除草施肥,耕割收种,披星戴月,从不间断。夜幕降临,挑灯夜战,遇到好
月亮很
开心,借着
月光忙活儿还省了煤油,父亲就是一部永远旋转的机器,不懂得劳累。
可是,岁月总是不饶人的,上了年岁的父亲,常常因劳累晕倒。可他从没对家人说过一句苦,道过一声累。特别是母亲为我读书送粮时,骑车跌断了锁骨后,父亲一人把所有的农活都包揽下来了。推粪收粮,挖地播种,除草施肥,收割打扬,拣棉花打猪草……为了这个家,经常是将累弯的身躯缓缓地直了直,就又继续奋斗了。每每遇到此情此景,我都是含着
眼泪,大声地读着古文,背诵单词,
深夜里,与难题周旋到底,在我看来,我的学习困难相比父亲的辛苦,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哪怕只是为了报答我的父亲,我也必须奋斗,奋勇前行。后来,我成了一名人民教师,我像父亲一样勤奋工作,有时候为了上好一节课,常常多次修改教案,精益求精,冥思苦想到深夜。2008年我参加县市优质课教研片竞赛,我更是数日研究教学,探索尝试,终于接连夺魁,捧回了盐城市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的殊荣,为响水教育争得了荣誉。消息传来,母亲捧着父亲的遗像,笑出了眼泪。母亲说,要是你爷(爸)还在,看到你这么用功,该多
高兴啊!
有几年
春节,家里断炊了,父亲不得不背起工具箱,步行数百里,白天补锅,换来白米和馒头,晚上留宿人家草垛下,一去就是一两个月。他把换来的馒头晒成干粮。把白米送给读书的姐姐蒸饭吃,我们吃干馒头。那时候,我们称萝卜馒头、马齿苋馒头、白菜馒头、藕馒头、豆沙馒头等为“百家馒头”,我们很感激“百家馒”,因为它让饥饿的我们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看着我们啃馒头时的
快乐样子,父亲脸上洋溢着
春天般的微笑,那饱经风霜的皱纹就像湖面上荡漾的碧波。
为了孩子有文化,有出息,父亲真是煞费苦心。记得
哥哥读初中时,每天步行七八里,磨破了几双布底鞋子。父亲心里着急,变卖粮食,去捡废旧衣物、废铜烂铁、芦苇柴火,向亲戚借钱,好容易凑足了钱给哥哥买了一辆
自行车。看着哥哥骑着新车上
学校,他的脸上开满了花。母亲常对我们说:“你爷把一分钱掰成两分用啊,但还是能不用就不用。你们看他常爱穿的黄军装,那是你们的表叔退伍时给你爷穿的,穿到泛白也不舍的丢弃——因为你爷他心里明白,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再不会有这么耐穿的好衣服了……”
现在,我们姐弟几个生活都变好了,这与父亲当年的家训分不开的。哥哥参了军,转业到了南方。我也通过读书,做了一名教师。姐姐
妹妹也外出打工,自食其力,住上了楼房。父亲,不仅给了我们文化,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更给我们留下了发家兴业的家训:自力更生志气长,艰苦奋斗幸福来。我们永远感激伟大平凡的父亲。
说到这里,耳畔又响起那首歌: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我想,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国家。我将用实际行动继续传承家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家的和谐富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