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当前位置: > 诗词 > > 正文

杜甫《新婚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8-12-26 15:35:37   作者:网络

  新婚别
 
  唐·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新婚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
 
  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注释:
 
  菟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结发:这里作结婚解。君妻:一作“妻子”。
 
  无乃:岂不是。
 
  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
 
  姑嫜:婆婆、公公。
 
  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
 
  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往死地:指“守边赴河阳”。死地:冒死之地。
 
  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苍黄:同“仓皇”,匆促、慌张。这里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事戎行:从军打仗。戎行:军队。
 
  “妇人”两句:意谓妇女随军,会影响士气。扬:高昂。
 
  久致:许久才制成。襦:短衣。裳:下衣。
 
  不复施:不再穿。
 
  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双翔:成双成对地一起飞翔。此句写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对那些能够成双成对的鸟儿的羡慕。
 
  错迕:错杂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
 
  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爱情始终不渝。
 
  鉴赏: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人物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明显地表现在开头这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兔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兔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为什么这位新娘子会伤心到这步田地呢?“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这个问题。“结发”二字,不要轻易读过,它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谁知道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呢!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你的床席都没有睡暖,这哪里象个结发夫妻呢?“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你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我这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怎么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呢?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现在,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自己家门口来了,这岂不可叹?所以,我们还要把这两句看作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自己非常疼爱,把自己当作宝贝儿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我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我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现在,“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你却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还跟谁呢?想到这些,怎能不叫人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9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三吏三别”六首诗作。这次战争,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批判“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这首《新婚别》是“三别”的第一篇。
上一篇: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原文翻译及赏析
下一篇:杜甫《赠花卿》原文翻译及赏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