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落到了
曹操的手里,曹操要想以皇帝的名义指挥命令天下各路诸侯,其实也没那么
简单。因为竞争中的
选择总是双向的:你可以选择指挥别人,别人也可以选择“服从”或“不服从”。
弱者不愿服从命令,他可以
寻找借口婉转拒绝;强者不愿服从命令,他就胆敢公然抗旨不遵。
曹操挟天子以令袁绍,被袁绍大骂一顿:“不是老子三番五次的救你小命,你早就死翘翘了!”
曹操惧怕袁绍,叫皇帝加封袁绍为太尉,太尉虽是三公之首,但还有大将军居三公之上,袁绍仍不服气,曹操只好把自己的大将军也让给袁绍,才没扯皮了。袁绍要打公孙瓒,曹操帮他搞正式批文,如此,双方失去冲突,暂时都勉强满意。
皇帝仅仅只是无形资产,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增值呢?要等到曹操真正成为最强的诸侯时,价值才是最大的。因为皇帝发布的命令,只有通过最强硬的执行力来配合,才可以顺利实施。
自西北集团溃败后,天下最强硬的诸侯是袁绍,其次袁术。因此理论上:皇帝只有落在袁绍的手里,威力才是最大,才是“预算”上的“天下一统的
成功率最高,且耗时最短。”
而曹操挟住天子后,根本就“令”不了二袁,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对此时的曹操来说,就只是一句空话,其背后真正的用意是:不让二袁挟住天子以令他。
虽然皇帝在曹操手里并不能起到
决定xing的作用,但还是可以为曹操提供诸多行动上的方便。下面两个计谋便是:
曹操想得到徐州,徐州被
刘备占着,曹操大骂:“老子费那么大劲没弄到,他倒好,白捡了一个徐州!”又想打刘备,但是,吕布当时战败后就来徐州投奔了刘备,曹操十分顾忌吕布,不太好办。
荀彧向曹操献出“二虎竞食”之计:
所谓二虎竞食,就是让徐州的刘备和吕布二人自相残杀,无论谁杀了谁,对曹操来说,都是好事,坐收渔人之利。
1. 刘备虽得了徐州,但还没有皇帝的正式批文。(名义上不甚合法。)
2. 曹操有条件帮刘备弄到皇帝的正式批文,刘备就必然欠曹操的人情。
3. 曹操帮刘备弄到正式批文的附加条件是:刘备必须杀掉吕布。
刘备的正式身份只是平原县令,暂代徐州牧,而吕布是中央朝廷的奋武将军,他来之后,徐州就应该归他,这是必然的。若徐州归了吕布,必然对曹操的威胁大些,若归了刘备,则威胁相对要小。
于是,曹操奏请皇帝,故意抬高刘备身价,封刘备为征东将军领徐州牧,并附密书一封,送到徐州。这样刘吕必为争夺徐州而相互厮杀。刘备很感激曹操,但却不愿杀吕布。因为杀了吕布,曹操如果再来打徐州,就会相对容易些。
吕布很恐慌,刘备把曹操的信拿给吕布看,吕布泣曰:“此乃曹贼欲令我二人不和也!”刘备曰:“兄勿忧,刘备誓不为此不义之事。”吕布再三拜谢。
如此,一个最高级的官员和一个最低级的官员混到了一个位置上。二人可谓患难之交,相处的非常融洽。双方都很理智,没有上曹操的当。
“二虎竞食”之计被刘备吕布识破而落空,荀彧一计不成,再设一计,名曰“驱虎吞狼”:
曹操得到徐州后,是想与南边的袁术争锋。既然现在得不到徐州,那就干脆让徐州兵去和袁术火拼消耗,这样,无论谁胜谁负,对曹操来说,都是好事,坐收渔人之利。让两个敌人互相攻击,此所谓驱虎吞狼。
在这一局的决策中,曹操下圣旨叫刘备攻打袁术。
因为刘备比袁术弱,所以有可能选择不去,找个理由推脱掉。为了逼刘备去,曹操又派人秘密通知袁术,说刘备上表皇帝说袁术的坏话,并且想密谋夺取袁术的地盘。
袁术本来就想得到徐州,对刘备这个织席卖鞋的草根能挤身诸侯很是不满,什么?你想打我?我正要打你呢!所以二话不说,发兵来打刘备,刘备就不得不应战,并且又有圣旨叫他打袁术。
这样一来,袁术刘备之间爆发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曹操的妙计终于得逞。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之所以挑唆能得逞,关键因素是袁术本来就想得到徐州,只是没有借口,曹操利用皇帝之便为二位交战提供了借口,加速了双方的矛盾。
虽然皇帝在二袁眼里只是废品,不怎么稀罕,但曹操却最大限度的发挥利用了这个已经贬值皇帝的最大功用,从而没有造成资源浪费,这是曹操与二袁最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