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看在
武则天和唐高宗对反对派进行大清洗的时候,长孙无忌在干什么呢?
他在著书立说。长孙无忌想远离政治,政治却不会远离他。武则天和唐高宗决心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朝廷,长孙无忌就是最大的障碍。但是,长孙无忌毕竟是
皇帝的舅舅,又做了三十年的宰相,权倾朝野,威震天下。要扳倒他,需要慎之又慎。
武则天是一个果断的人,但是她并不急躁。在需要耐心的时候,她非常有耐心。在重拳出击长孙无忌之前,她还需要先剪除他的羽翼。出于这种考虑,长孙无忌的老战友褚遂良、韩瑗、来济先行被扫出朝廷;与此同时,长孙无忌的亲戚也难逃厄运。他的表弟太常卿高履行首先被贬出京,出任益州刺史。高履行是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的儿子,当年,长孙无忌的
父亲去世,年幼的无忌兄妹被同父异母的
哥哥赶出
家门,是舅舅高士廉收留了他们。因此,高履行和长孙无忌名分上虽然是表兄弟,但实际比亲兄弟还亲。紧接着,长孙无忌的堂兄、工部尚书长孙祥也被贬为荆州刺史。长孙无忌在朝廷中可以援引的势力逐渐被剪除,就剩下他孤家寡人,该是对他开刀的时候了。
动手整治当朝宰相,这得需要一个充分的理由。以这个理由为突破口,武则天的行动才名正言顺,动起手来才会又快又准又狠。那么,突破口在哪里呢?
显庆四年四月,洛阳人李奉节向唐高宗告状说,他发现一个朋党案件,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他们结交权贵,共结朋党。这本来是一个很小的案子,针对的是中下级官员。但是这个案子一出来,武则天的火眼金睛马上看到它的利用价值。她觉得这个案子可以做大,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案子牵涉一个权贵。这个权贵是谁呢?武则天
希望他是谁,他就会是谁。那么派谁去审理呢?武则天的心腹爱将许敬宗刚刚晋位宰相,立刻就被派上了用场。派一个堂堂宰相来审这种小案子,明眼人都能觉出这件事异乎寻常。许敬宗是聪明人,他知道皇帝和皇后希望看到的结果。他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许敬宗怎么审案子呢?他大搞逼供,严刑拷打韦季方和李巢,让他们招供自己结交的权贵是谁。当然,另一方面,许敬宗也巧妙地暗示这两个人,只要你们供出长孙无忌,事情就好办了。
这可真是天下奇闻啊,一个堂堂宰相竟然和五品文官勾结在一起谋反!唐高宗听了汇报之后,他怎么反应的呢?据《资治通鉴》记载,他说了这么一句话,非常有意思:“舅为小人所间,小生疑阻则有之,何至于反?”他只是说:舅舅被小人挑拨离间,心里对我有猜疑是可能的,怎么至于到谋反这一步呢?他用了一个疑问句。可是这个问句就把这个案子的xing质给定下来了,这是谋反。唐高宗亲口说出了这两个字,但是呢,他用了一个疑问句,怎么会谋反呢?
许敬宗是一个聪明人,他当然知道怎么样处理皇帝这个疑问句,只要把它变成肯定句就可以了。据《资治通鉴》记载,许敬宗马上就说:“臣始末推究,反状已露,陛下犹以为疑,恐非社稷之福。”他说陛下您怎么可以再怀疑呢,这就是谋反啊!
唐高宗听了以后长叹一声,
眼泪随之滚滚而下,说:“我家不幸,亲戚间屡有异志。往年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今元舅复然,使朕惭见天下之人。兹事若实,如之何?”他说,我们家真是家门不幸,怎么亲戚老谋反呢,过去高阳公主就谋反,现在我舅舅又谋反。如果这件事是真实的,我们该怎么处理呢?定了调子之后,他要论罪责了。在这里,唐高宗还给出一个先例,往年高阳公主也曾经谋反来着,这就成了长孙无忌案件处理的依据了。
从皇权的角度来考虑,经由这样一番变化,皇权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帝一直和贵族官僚联合治理天下,正因为如此,皇帝才需要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征求大臣的意见,处处受制于大臣。但是随着元老大臣的下台和新生
力量的补充,皇帝面对的将再不是贵族,而是一般官僚,皇帝和大臣之间的距离拉大了,皇权的伸张有了充分的余地。所以说,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引起的变化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不仅仅意味着支持武则天的人上台,反对武则天的人下台,它还意味着整个社会势力的重新洗牌,而这次洗牌对于唐朝乃至整个
中国社会的
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