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怎么评出来的?
2020-01-05 16:45:38 作者:网络
“唐宋八大
家”,实际应该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指的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八人。这八位文豪,对
中国古典散文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次是六朝以来,以讲究声律、辞藻、排偶的骈文为主。这种文章的声、词、韵美则美矣,但由于过分注重辞藻的华丽,在思想内容上往往很浅薄。
这时候韩愈提出了“古文”的概念——以先秦及汉朝的散文为宗,文风更质朴而写法更灵活的文章形式,但更注重文章
内涵,讲求文以载道。以此和骈文相对。韩愈和柳宗元一起,为古文运动的先驱,他们
成功地挽救了文风,恢复了儒学道统。
另一次,是北宋初年。有一种被称为“西昆体”的宫廷文体流行起来。这西昆体的特点是,追求险怪艰涩和华丽的辞藻,而不重视内涵,对文学的发zhan非常不利。
欧阳修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再次进行文风改革。但欧阳修和韩愈有所不同,韩愈的改革,是反对骈文的,而欧阳修并不反对骈文。他认为,文以载道,不在于文章的体裁,而在于文章的思想和内容,散文能载道,骈文也能载道,所以无论是骈文还是散文,都是值得提倡的。比如他的《醉翁亭记》,虽是游记散文,但大量运用了骈文的写法,在保证思想内容的同时,更增加了文章的韵律之美。苏轼、苏辙兄弟、曾巩、王安石等人,都是此次改革的代表
人物,也是改革的受益者。
唐宋的两次文风改革,一扫笼罩在中国文坛的阴霾,为古典散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后世能读到既有文学性,又言之有物的美文,八大家实在是功不可没。
八大家的盛名,不仅得益于他们自身对文风改革的贡献,还得益于后世的另一次文风改革。
明朝时,为了反对八股文和台阁体,文坛出现一股复古的风气,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到了明朝末年,更出现了一个“唐宋派”,不再认同“文必秦汉”的观点,而是提倡唐宋文章,这才给“八大家”基本奠定了地位。
“八大家”这个称呼并不是一家之言,也不是偶然形成,而是贯穿了整个明朝,集多位学者意见固定下来的。在明朝初年,朱右编纂了《八先生文集》,此时“八大家”已有八先生之名;到明朝中叶,唐顺之编纂《文编》,在唐宋两朝只选了八大家的文章,至此八大家之名逐步固定下来;明朝末期茅坤编纂《唐宋八大家文钞》,汲取了朱、唐二人的精华,“唐宋八大家”的称呼也因此书正式流传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