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的来源纷繁复杂,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情况:
1、以祖先的居住地、封国、封邑、采邑为姓
传说中的黄帝,名轩辕,姓姬,“因长于姬水,因以为姓”;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以“姜”为姓。
周王朝建立后,周
家族为了巩固在全国的统治地位,采取了“营成周”、“建侯卫”的策略,把周家族历代族长(周王)的子孙和与之通婚的姻亲家族以及臣服周朝的古
老家族分封建国,“致邑立宗”,以至于周初有“数百国”。春秋战国时代,周朝的诸侯国逐渐被消灭,其子孙后裔多以封国为姓,如周、吴、郑、陈、卫、蒋、沈、韩、朱、秦等二百余姓。封邑不同于封国,
古代有十家为邑之说,邑的范围要比国小得多。采邑,周朝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
劳动者)。卿、大夫以采邑为食禄,故亦称食邑。有冯、华、苏、范、苗、柳、薛、鲍、蓝、濮、雍等二百余姓起源于封邑和采邑。
2、以祖先的姓氏、名字、谥号、封号为姓
以祖先的姓、名、字、号、谥号、封号为姓,产生在周朝,尤其在春秋战国时代较多,有孙、张、孔、金、柏、潘、葛、奚、昌、凤、方、俞、袁、史、常等三百余姓。如韩姓,以韩流为始祖;高,出自姜姓,齐国上卿傒,是公子高的孙子,因功受赐,以祖父的名髙为姓;张姓以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解侯为始祖,解侯,字张,后人以字为氏;周武王为其父谥号为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孙有以谥号文为姓者。
3、以祖先的职官、爵位为姓
中国历代都设有不同的官职、爵位。在古代当过职官的人,其后代子孙以为荣,有的遂以祖先职官、爵位为氏,有卜、仓、符、节、寇、库、农、钱、山、权、师、司马、司空、司徒、司寇、乐正、宗正等百余姓。如山,据《广韵》记载,两周掌管山林的官员叫山师,其后代子孙以职官为姓;稻,《周礼》记载,周朝官制中有稻人一职,掌农田耕作之事,任此官职的后人遂以稻为姓;公,据《通志?氏族略》载:鲁定公封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为二人为公爵,人称公衍、公为,二人的子孙便以衍、为的爵位为氏。
4、以职业、技艺为姓
《风俗通?姓氏篇》云:“凡氏于事(指职事,即职业技艺)者,巫、卜、陶、匠。”陶姓,相传帝尧在任部落首领之前以烧制陶器为业,后人中有一支以先祖职业为氏;巫姓,传说帝喾的后代有专门掌管占卜、祝祷的,又会医术,人称巫人、巫祝,其后人以技艺传家并以巫为氏;梓姓,古代制作木器的匠人中有一种称为梓人,其裔以梓为氏。还有董、甄、糜、屠、镜、画、钓、僧、驺、检等姓。
5、以事为姓
以事为姓,即以祖先所
经历的某个重大
事件为氏。如所姓,春秋虞国有个主管伐木的官名虞衡,闻伐木之声“所所”而取之为姓;班姓,据说春秋时楚国工若敖之子斗伯比,幼时曾被弃于野外,有猛虎哺乳未死。后代子孙因虎身有斑纹而命姓斑,古时斑、班通用,后遂为班姓。还有松、冠、东、锐、苻、蒲、药、幸、白象、羊舌等姓。
6、以图腾、族号为姓
有的姓氏源于古代的图腾或族号。所谓图腾,是指上古时一些氏族视某种动、植物为保护神,产生对其的崇拜和信仰,于是以图腾为氏。如传说中伏羲是雷神的后代,雷神是一个龙身人头的天神,所以伏羲崇拜“龙”;上古五帝之一的少皞,以鸟为图腾,因此有龙氏、凤氏。古代,一个部落、一个氏族,均有自己的族号,这些族号后来都衍变成姓氏,如商族的商,夏族的夏,周族的周等等。
7、以天干地支为姓
古代用十天干、十二地支循环相配,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古人以此命姓氏。
8、以次第、方位为姓
伯、仲、叔、季、孟、维、孺、太伯、太叔、仲叔、叔孙、季孙、第三、第五等姓氏,分别来自兄弟排行次序、其他亲属辈分次序以及家族次第等。东方、西门、南门、北门、北郭等姓氏,又是以祖上居住的方位为姓。
9、帝王赐姓、贬姓
从汉朝起,有不少封建帝王为了笼络臣民,给有功的大功赐姓,多赐以国姓,即皇家的姓氏。汉高祖曾赐项伯姓刘,并封他为列侯;赐娄敬为刘敬。,唐朝李姓
皇帝赐姓更多,不少异姓开国元勋被赐予李姓,如李觔,本姓徐名世觔;还有罗艺、杜伏威、邴元紘等等。李抱玉,原名安重璋,天宝末年因战河西有功,唐玄宗为其改名抱玉,后安禄山谋反,安抱玉“耻与逆臣同姓”,于是玄宗又下i召令“徙籍京兆,举族以李为氏。”被赐姓者的后人以赐姓为荣,遂世代以赐姓为氏。对投降归顺的外族首领也以赐姓手段相笼络。如唐太宗时,鲜皁拓拔赤辟率部归附唐朝,太宗赐姓李氏;如宋神宗时,西藩木征率洮、河二州投降宋朝,神宗赐其官为荣州团练使,并赐姓赵,名思忠。历代皇帝除賜国姓外,有时还賜臣民别姓。如蒙古人脱欢之父明洪武年间归顺
明朝,明太祖賜其姓薛,后来脱欢嗣父职,又赐名斌。
在赐功臣、归降将领国姓、别姓以示恩宠、进行笼络的同时,历代皇帝还有赐恶姓来惩罚异己的。如南朝齐明帝杀
鱼腹侯萧子响后,贬其姓为“蟏”,名叫蟏蛸,蛸是一种长脚
蜘蛛。梁武帝
弟弟的儿子逃奔北魏,后又回归,豫章王也逃跑到北魏,梁武帝憎恨他们的背叛,分别将其萧姓改为背氏、悖氏。唐
武则天将高宗阜帝的王皇后废掉后,改姓为“蟒”,高宗宠幸的萧良娣改姓“枭”;将起兵反对其称帝的越王李贞、琅琊T。李冲及受牵连的诸王贬为“虺”姓;还将其侄儿武维良、武怀运杀死,賜其后人姓“蝮”。虺、蝮为毒蛇之意。
10、因避讳、避难改姓
古代有所谓的避讳制,即遇到君父尊亲的名宇要回避。随着封建宗法制度和儒教礼学的兴盛,避讳渐渐由礼法形成制度,最重要的是避君讳,称国讳、公讳,若犯君讳则有“大不敬”之罪,有杀头之祸。在
历史上,约有二十多个姓因避讳而改姓。如西楚霸王名籍,当时的籍氏改为席氏;汉宣帝名洵,荀洵同音,荀氏改为孙氏;东汉明帝名庄,东汉姓庄的改为严姓,老庄则称为老严,庄子称为严子;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当时匡姓为避其偏讳改姓为音近字羌,胤姓改为同义词嗣;赵匡胤的
父亲名玄郎,皇上下令世上玄姓改为元姓。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朝代更迭,战争频仍,人为迫害,其受害者或失败者逃难他乡,改姓埋名,其后代子孙亦沿袭相传。如束姓,西汉高士疏广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逃至东海沙鹿山,改姓束;龚氏、洪氏,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其后代因避仇遂在共字上加龙字,成为龚姓,在共字旁边加“三点水”,成为洪姓。
11、外来民族引来的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些外来民族进人中原,有些与汉人通婚后逐渐汉化,就以原部落或氏族名为姓,多数为复姓,如尉迟、拓跋、鲜于、宇文、赫连等。也有的外来民族受汉文化的影响,以卜居地名为姓,如桃源翦姓,为新疆维吾尔族一支。明初军屯桃源,以居住地剪刀溪命剪为姓,后因“剪”字不雅,改“剪”为翦。少数民族在接受汉语、汉字的时候,又创造出不少汉字姓氏,如朝鲜族的“朴”姓,苗族的“刀”姓,瑶族的“盘”姓,傣族的“召”姓等等。
12、其他姓
有些姓氏,目前还不能归于上述起源,慕容一姓源于“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为由,取姓慕容。”还有的是由字形或字音变化而形成的,如曾姓,出自姬姓,夏朝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鄯地,后人以封邑为氏。春秋鲁襄公时,莒国灭掉鄯,太子巫逃往鲁国,将鄯字去“邑”而为曾。还有朱姓,本邾也。周封曹挟于邾,邾国后为楚所灭,曹挟的子孙“去邑以朱为氏”。皇甫,本姓皇父,汉代时,皇父氏从鲁迁居茂陵,改父为甫,自此以皇甫为姓。另外,还有很多姓氏还不清楚源于何事、何因,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