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淡水湖指江西省的鄱阳湖、湖南省的洞庭湖、江苏省的太湖、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湖、江苏省的洪泽湖。鄱阳湖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1、鄱阳湖
鄱阳湖古称彭蠡、彭泽、官亭湖,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上承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河之水,下接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湖面以松门山为界,分南北两部分,南部主湖区宽广,湖水较浅,长约133公里,最宽处达74公里;北部狭长,为入江水道,湖水较深,长40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在湖口注入长江。
鄱阳湖是一个季节性变化巨大的吞吐型湖泊,洪水期与枯水期面积、蓄水量差异悬殊。年内水位变幅在9.79~15.36米,绝对水位变幅达16.69米。每年春夏之交,湖水猛涨,水面迅速扩大,烟波浩渺;到了冬季,湖水剧降,洲滩裸露,湖面仅剩几条蜿蜒的水道,形成“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景观。
鄱阳湖是白鹤的世界,水鸟的天堂。“鄱阳湖畔鸟天堂,鹬鹳低飞鹤鹭翔;野鸭寻
鱼鸥击水,丛丛芦苇雁鹄藏”。鄱阳湖是白鹤等珍稀水鸟的重要栖息地,每年秋末冬初,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及中国东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到鄱阳湖过冬。如今,鄱阳湖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世界上现有白鹤大约为4000多只,其中90%在鄱阳湖过冬。
2、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我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是长江的过水湖,南面收纳湘江、资水、沅水和澧水“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通过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吞纳长江洪水,调蓄后由东面的城陵矶再次汇入长江干流。
历史上洞庭湖曾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这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对洞庭湖的描写。然而时过境迁,由于大量泥沙淤塞、围湖造田,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大通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部分。湖面积已经大大缩小,以至于把“第一大淡水湖”称号让位于鄱阳湖。
洞庭湖水质清洁,是我国主要淡水商品鱼基地,现有鱼类113种,分属11目22科,其中102种是与长江上游共有的,其中鲤科鱼类65种,鮠科10种,鳅科9种,鳍科6种,银科3种,鲇科、鮡科各为2种,其他16种。主要经济鱼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赤眼鳟。
3、太湖
太湖古称震泽、笠泽,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横跨江苏、浙江两省,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依宜兴,东近苏州,其西侧和西南侧为丘陵山地,东侧以平原及水网为主,湖面形态犹如向西突出的新月,湖底地势由东向西倾斜、湖盆呈浅碟形。
太湖湖岸线总长405千米,平均水深1.94米,主要水源来自于浙江省天目山的苕溪和江苏宜溧山地北麓的荆溪。太湖水由北东两面70多条河流下泄至长江,主要有下游的娄江、吴淞江、黄浦江,其中黄浦江是最大泄水河道,占总出水量的70%~80%。
据《太湖鱼类志》记载,太湖共有107种鱼类,录属于14目25科74属,其生态类型主要有三类:一是太湖定居性鱼类,如鲤、鲫、鳊、鲂、鮊、鲚和银鱼等;二是江海洄游性鱼类,如鳗鱼、鲥鱼和东方鲀等;三是江湖洄游性鱼类,如草、青、鲢和鳙鱼等。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等因素造成太湖水质退化,太湖的富营养化程度加重,经常发生绿色“水华”,给太湖地区生态带来很大的破坏。
4、呼伦湖
呼伦湖大部分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境内,地处呼伦贝尔
草原西端的一个地层强烈下陷的构造盆地。呼伦湖湖长93千米,最宽处41千米,平均宽度32千米,平均水深5。7米,最深处10米左右,水域和湿地总面积约为3253平方千米。
湖水从11月上旬封冰,冰层厚可达1米以上,此时是每年最繁忙的捕捞季节,全年70%的捕捞量就是在这天寒地冻的时候完成的,至次年5月初冰层才开始解冻。
呼伦湖主要入湖河流有贝尔湖出流的乌尔逊河和发源自蒙古国的克鲁伦河,由北岸的达兰鄂罗木河(新开河)与海拉尔河相通,达兰鄂罗木河是一条调节湖水的吞吐性河流,海拉尔河水位高于呼伦湖时湖水注入呼伦湖,反之则呼伦湖水外流,经海拉尔河下泄,成为额尔古纳河水源的一部分。
呼伦湖是中国北方数千里之内唯一的大泽,水域宽广,沼泽湿地连绵。湖中共有鱼类30多种,主要有鲤鱼、鲫鱼、鲇鱼等经济鱼类。
此外,呼伦湖也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和东部内陆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春秋两季,南来北往的候鸟种类繁多。据初步统计,呼伦湖地区共有鸟类17目41科241种,占中国鸟类总数的1/5,主要有天鹅、雁、鸭、鹭等,其中有不少属珍稀禽类。
全世界有鹤类15种,而呼伦湖保护区就有5种,这些鹤类
家族中的白鹤、丹顶鹤、白枕鹤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这片湿地是它们重要的避难所。呼伦湖在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5、洪泽湖
洪泽湖,位于淮河下游,江苏省淮安市西北部,是“南水北调”工程东线部分的过水通道。洪泽湖的形成始于地壳断裂形成的凹陷,黄河夺淮是形成洪泽湖雏形的客观因素。
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决阳武,至梁山泊分南北二支,由于黄河居高临下,南支经泗水在淮阴以下夺取淮河下游河道入海,黄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将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连成一片,汇聚成湖。
洪泽湖在正常水位12.5米时,水面面积为159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米,最大水深4.5米,容积30.4亿立方米,汛期或大水年份水位可高到15.5米,面积扩大到3500平方公里。
上游进入洪泽湖的主要河道有:淮河、漴潼河、濉河、安河和维桥河,这些河流大多分布于湖的西部,其中淮河流入量占流入总量的70%以上。
下游出湖的主要河道有: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沭新河、淮河入海水道。其中,淮河入江水道为淮河、洪泽湖的主要泄洪道,湖水60%—70%由三河闸下泄,经高邮湖、邵伯湖至扬州市三江营入长江。
淮沭新河和苏北灌溉总渠,分别经由二河闸和高良涧进水闸承泄湖水。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西起洪泽湖二河闸,经清浦、淮安、阜宁、滨海4县(区),至扁担港入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