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洛阳人,我向来对牡丹心存喜爱之情。很长一段
时间以来,我都很想写一篇关于洛阳牡丹的文章,把心中的这份喜爱之情表达出来,之所以迟迟未能动笔,一则洛阳牡丹的名气实在太大了,担心自己才疏学浅不能道出洛阳牡丹的独特之美,二来自隋唐以降,世人吟咏牡丹的诗词文章,不可胜数,唯恐一不留神落人窠臼,遗为笑谈。罢了,罢了,既然动笔,那就且信笔写开吧。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产于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最早人工培植牡丹的地方是汉中,最早作为观赏植物大约是在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
历史了。它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据记载,宋代时期,洛阳牡丹种植尤为繁盛,当时已经拥有100多个品种。现在洛阳牡丹有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000多个品种。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洛阳牡丹甲天下”,千百年来人们对洛阳牡丹赞誉有加,并且赋予洛阳这座城市“牡丹城”的称号。放眼神州,在众多的城市中,为何只有洛阳能够凭借牡丹独领风sao,牡丹又是怎么到洛阳安
家落户呢?这个话题说来还有一个传说:唐朝时期,一年寒冬,
武则天到后苑游玩,只见百花凋谢,万物萧条,心里十分懊恼,忽而,心生奇思妙想:
如若百花一夜之间,竞相齐放,那该多好啊,想那百花又岂敢违我天后懿旨?于是她面对百花下诏令道:“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
狗ⅲ绱”。武则天诏令下传,众仙惊慌失措。无人敢抗命不从,次日,武后见后苑中,五颜六色的花朵真的顶风冒
雪,绽开了花蕊。目睹此情此景,甚为
高兴,突然发现只有牡丹花圃一片荒凉,武则天闻讯勃然大怒,立刻下旨把这些胆大包天的牡丹逐出京城贬到洛阳,谁知这些牡丹到洛阳后,随便埋入土中,马上就长出绿叶,开出花朵娇艳无比。武则天闻讯,气急败坏,派人即刻赶赴洛阳,要一把火将牡丹花全部烧死。后来人们却惊奇发现,牡丹虽枝干已被烧焦黑,但次年盛开的花朵却更加夺目。牡丹花就这样获得了“焦骨牡丹”的称号,牡丹也以其凛然正气,赢得众花神拥戴,被誉为“百花之王”。从此以后,牡丹就在洛阳生根开花,名甲天下。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牡丹最终
选择洛阳,与该地区独特的地理
环境密切相关。宋代诗人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一文中写道: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地区有黄河、洛河、伊河等众多河流,由于它们的共同冲积,形成了洛阳盆地。洛阳盆地土地肥沃,且黏xing较大,这对相对喜爱稍显干旱而怕涝的牡丹生长十分有利。2004年4月,据河南地质调查院和洛阳市地矿局公布的一项科研成果,经过考察研究发现,洛阳一带土壤的各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锰、铜、锌含量明显高出其他地区,其中锰的有效态含量是其他地区平均含量的20多倍。这些微量元素能有效促进植物细胞生长,促进叶绿素、糖类、酶类的合成及花蕾的形成。洛阳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如此丰富,在于伊洛流域广泛分布着古老火山岩,经过亿万年的风化、冲积、搬运,形成了洛阳适宜农作物种植尤其是花卉种植的特色。由此可见,“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这一民间
谚语千真万确,而欧阳修的“洛阳地脉花最宜”,也不是一句虚话、套话。
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十分悠久,人工栽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隋炀帝年间,“辟地周二百里……,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今河南洛阳)……。易州(今河北易县)进二十箱牡丹”。《隋志素问篇》中说道:“
清明次五时牡丹华。”这又足以说明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则规模更大。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传说开元年间,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之召,到长安近郊种了一万多本,颜色不相同(《龙城录》)。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不同颜色的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从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当时帝都长安裁培牡丹的盛况。这时,牡丹不但颜色种类多了,而且还出现了重瓣现象。“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阳杂俎》)“穆宗
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
(《杜阳杂俎》)。这也说明当时的牡丹已经有了重瓣现象。宋代公元960-1279年),
中国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长安而转移到了洛阳,牡丹的品种更多,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并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时期的著作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欧阳修说: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
树,盖其不接则不佳。宋代以后,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洛阳牡丹的栽培日渐衰退,影响力也日渐式微,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洛阳牡丹才重新焕发了青春,洛阳市党政领导充分利用这一民俗,以花为媒,广交
朋友,开发牡丹资源为精神
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1982年9月,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定牡丹为洛阳“市花”,并
决定每年4月15~25日举办洛阳牡丹花会。每届接待海内外游客均在数百万人次。花会期间还举办牡丹灯会、经贸洽谈会和一些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牡丹花雍容富贵,富丽堂皇,是人们渴望生活兴旺发达,祥和
幸福的象征,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牡丹花开时节,繁花似锦,灿烂辉煌。在大唐盛世,全国上下无不为之倾倒,牡丹花季成了首都长安的狂欢节。唐代诗人刘禹锡不禁赞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以后李正封又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名句,更有皮日休写牡丹的好诗:“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春”。明著名画家徐渭题墨牡丹诗写道:“五十八年贫贱与,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姻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他也称牡丹为“富贵花”。(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清代菏泽赵世学写《牡丹富贵说》;“吾观牡丹一花,谷
雨开放,国色无双,有独富焉,群芳圃中孰堪比此艳丽者乎?”“即以牡丹之富贵言之,其富也,富而无骄,非君子而实君子者也;其贵也,贵而不挟,非隐逸实亦隐逸者也”。在历代绘画及各种工艺美术作品中,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与其他花鸟、山石的不同组合,就表现出与富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寓意。
每年四月份的洛阳牡丹花会期间,整个城市花如海,人如潮,一城狂欢。各种颜色的牡丹花竞相开放。王城
公园、西苑公园、中国国花园、白园等地前来观花的各地游客比肩接踵。放眼望去,一簇簇、一片片,红的、白的、黄的、油墨、粉红、海蓝等姹紫嫣红,蔚为壮观。二乔、魏紫、黑花魁、姚黄、西施等牡丹名品争奇斗妍,占尽人间无限春色,她们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粉的似霞,白的似冰………一阵微风吹过,便是阵阵清香便扑鼻,让人心旷神怡。牡丹花形体硕大,花瓣肥厚,花蕊层叠,形状鲜美,花香醇厚,仪态万方,国色天香。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人间四月天,当百花开始凋零的时候,牡丹却开的如火如荼,在春风中笑傲群芳,占尽春光无限。淌洋在花的海洋里,吟咏着唐诗宋词,物我两忘,不知今夕何夕。
身为洛阳人,我非常
喜欢牡丹,不单是喜欢她身上具有不媚权贵的铮铮傲骨,也不单是喜欢她象征着富贵和祥和。牡丹本身还具有一种内在的精神美,这体现在虽然
经历过风霜和严寒的磨难,但是她从不抱怨,从不自暴自弃,在面对困难挫折和考验时,总能做到心静如水,时刻保持着内心的宁静从容面对。
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在面对困难和考验时又何尝不需要这种精神呢?
身为洛阳人,我爱牡丹花,我也深深地爱着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