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
当前位置:主页 > 心情随笔 > > 正文

又是一年七月半

2019-08-09 14:36:51   作者:武深树

  七月半,又叫中元节。传说七月半,鬼门开,鬼出来。由此,流传一个习俗,从七月初七开始,到七月十五结束,家族以爷爷辈的同族同辈为家庭单元,一户一天,轮流接祖,祭祀祖先。祭祀时,摆上供品,焚香烧纸,虔诚叩拜。又到一年七月半,又一次勾起对七月半的回忆。说七月半是鬼节,倒更像感恩节、亲人节、丰收节。
 
  说是感恩节,那是在感恩先人之中常怀感恩之心。“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是哲学问题,也是现实问题。老家“接祖日”傍晚,长辈领着晚辈拿上点燃的香火,来到屋场外的空阔之地,作揖天地,恭接“祖先”。接到“祖先”后,回到堂屋,供奉水果。第二天三餐“供饭”,“供饭”时先点香火,再烧纸钱,虔诚叩拜。“供饭”是先酒后饭,酒上三巡,饭高碗口,饭后上茶。“供饭”时点亮油灯,灯火不熄。中午“供饭”后,燃放鞭炮,烧祭冥衣。傍晚供完水果,再送“祖先”。恭送时,还要说上“明年再接祖先回家”之类的话别。儿时的我,什么都不懂,只是参与一年又一年的“接祖”“送祖”。随着年龄增长,才慢慢领会,这不是简单的仪式,而是对“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三大“哲学问题”的生动诠释,这是一种认清自我,感恩先人,感恩社会。我是谁?在和家人亲人一起祭祀祖先之时,往往有一种“亲情倍至,心灵清纯”之感,更能认清自我,反思自我。从哪来?静立神堂之下,面对“祖先”,往往心境清明,生我者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生生不息。到哪去?先辈们创业报国的家史往往告诉我们,枝再繁,叶再茂,只有扎根大地,心植于民,才是归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老家还有一个约定,对国家的忠,便是对父母、对祖先最大的孝,因工作原因七月半是可以不回乡的。老家的七月半就是以这种最朴实的“接祖祭祀”方式传承家国情怀、传承感恩之心。
 
又是一年七月半
 
  说是亲人节,那是在亲人团聚中铭记友情亲情。忠以孝为基,孝以忠为本。“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的传统节日,均是以亲情为纽带的忠孝节日。七月半以祭祀祖先为纽带,团聚家人、团聚亲人。我们家的“祭祖”是爷爷那一代人约定的,一家一天,轮流祭祀,约定俗成。因此,老家的七月半,是以爷爷辈为单元的家族团聚。父亲三兄弟,三兄弟又有七子。子生孙,孙生子,往下子女更多,平常大家难以聚集。到了七月半,大多回乡祭祖,有时还会把姑妈、姨妈、舅舅等亲戚邀上。家族中一些平时难得见面的,这个时候大多能相遇相见。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工作,畅谈友情,相互鼓励,共谋发展。前些年,村里想集资修路,但年轻人大多外出,难以形成共识。到了“七月半”,大家不约而同回乡返乡,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修路问题迎刃而解。老家的七月半就是以这种最清纯的“亲人团聚”方式叙说亲情、延续友情。
 
  说是丰收节,那是在供奉供品中庆贺丰收喜悦。老家的七月半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家家户户要搬出最好的南瓜、最大的冬瓜,供奉出最好的蔬菜、最好的水果。那几天供奉的饭菜,除了和肉是市场上买的,其它都是自产的,各种各样的时鲜菜品和时鲜水果摆满供桌。有时还会供奉一些精心制作的,如黄瓜皮、南瓜皮之类的腌制品、干制品,供奉的米饭也是新收稻谷打出的“新米”。千百年来人们祈盼丰收、欢庆丰收。七月半正处早稻收完之后、果菜丰茂之时,家乡人民便借七月半的祭祀活动告慰亡灵、庆贺丰收,表达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美好向往。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半丝半缕,物力维艰。在这供奉供品、展示农业丰收之时,大家也会相互品鉴供奉产品,交流耕种经验,交换作物种子,期许来年更大丰收。老家的七月半就是以这种最直接的“供奉供品”方式庆贺农业丰收、庆祝物卓民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七月半,这个传统节日凝聚着老家人民对那山、那水、那人的情感寄托,也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中不断赋予乡村文化新的内涵,推动着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
上一篇:重新爱上葱花的香味
下一篇:秋日思古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