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食材有一宝,海南白胡椒。胡椒生长在这里,才是找对了
家。胡椒原产印度西海岸,大概在
明朝时引种
中国,之前一直靠从中亚、南亚一带进口。我回
老家,虽不方便携带,也总要带上几斤胡椒散给亲友,食用者无不大呼好货。好的食材为懂味之人而来,闻听一个“好”字,赠与者自是
心情大好。
朋友在海口种植胡椒,他有一个胡椒园,胡椒成熟季,总要邀上三五好友摘取或是欣赏满园胡椒之美色。
美食自然离不开色、香、味的调和。食物最初的功用是果腹,果腹之余,开始追求
味道的完美。国人的智慧,如说一大部分体现在吃上,也绝不为过。殷商时期人们就已知用青梅除异味,秦汉时期各种人工调味品如酱和醋已广泛使用。至于到了唐宋,人们的味觉感知更加丰富多彩,外来的“辣味”成为餐桌新宠,尤其胡椒,更是成为豪门贵族争相炫富的道具。
味道可以拿来炫耀,似乎有点不近人情。富与贵,人人具有份额相异的拥有权,为了让这个权利合理合法,还要搬来祖宗增强说服力——祖上造福,自然多福。似乎这一点更合乎人们的认知方向。但跟舌头有关的味道,怎么还得靠祖上荫庇呢?舌头无罪,但舌尖上的味道不同。
我知晓胡椒之味,也是在读了大学走出家门后,之前并不晓得天下还有胡椒。
我少时,家里饭菜,多为充饥。馒头面条粥是主食,是主打,菜蔬则是为了下饭。下饭之物,仅一盐即可做到。至于酸甜苦辣之味,也无非辣椒、番茄、苦瓜等等,自家地里出产,按类别拿来洗净切碎,一锅烩烩罢了。一个个菜品炒下来,一盘盘精致地装好,与大锅烩并无多少不同,缺油,缺调味料,不知有味精鸡精,不知有胡椒麻椒,更不知有桂皮孜然,这些小众的调料,见都没有见过,又怎识得?菜要怎么做,都是一个味道,反而大锅烩菜,
滋味来得更为丰富;更何况,如遇上农忙季节,抢收抢种,地里下了水火,哪有功夫在吃上细磨细琢?久之,大锅烩菜以一个不败的形式合情合理地留存于
乡村饮食文化中。湖南过年菜里有一个著名菜品,叫“合菜”,湖南人浪漫,赋予这一粗粝菜品以浪漫的由头,“合”,和合,和美;“合菜”,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家庭和美之意。其实质也不过大锅烩菜而已。
豫南的信阳有一味名菜,曰“信阳炖菜”,是信阳饮食里的主要菜品,也无非把信阳特产的原料剁剁切切一锅炖。自然是
美味,但也脱不了农家大锅炖菜的底子。人们的喜爱,多是带了怀旧色彩,那菜里滋滋冒着的,是心肠的乡愁。喜食,并不一定喜味,更多的是拿少时的贫苦来对抗今日富足而滋生的无意义。
我刚婚那阵子,天天大锅菜,那是我老家做菜的传统模式。但爱人就不行,他需要汤是汤,菜是菜,菜要一盘盘地细细炒好,七个碟子八个碗地吃一顿饭。那是
童年精致生活的滋养,童年给了他生之细腻与考究,他的
人生究竟和大锅菜有了距离。
我对胡椒无知,恐怕要用滑稽来注释。中原有著名小吃,名叫“胡辣汤”,主食材之一就是胡椒。胡辣汤也称糊辣汤,起源于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以逍遥镇胡辣汤最为出名,是中国北方早餐中常见的传统汤类名吃。那是
我的家乡小吃啊,我的中学时代求学在县里,距家三十里,一个月回家一趟,饮食在外,常喝胡辣汤。居然不识胡椒面目,颇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的诧异和
尴尬。移居南方几年来,当地早餐品类并未见到过其影子,偶尔想起,竟是心疼。
胡辣汤的主要制作材料是胡椒、辣椒、熟羊(牛)肉、羊骨高汤、面筋、面粉、粉条、黄花菜、花生、木耳等。一锅汤,熬汤底要熬上半夜,还要动用十多种食材。我读高中时,食宿在校。中晚饭时分,放学铃声即将响起,可以听到车轱辘咕咕噜噜的一阵响,我们就知道是卖胡辣汤的阵势已摆开。卖胡辣汤的都是
老师们的
妻子,老师们从农村调进县里,而她们没有工作,需要做些小生意补贴家用。那时候老师很纯粹,并没有额外收入,
日子过得拮据,胡辣汤摊位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生活的窘迫。寒冬,透过教室的窗户,可以看到胡辣汤的热气和香味在女人的头顶上氤氲出一圈圈
美好的仙雾。等到放学
时间到,大家各自端上饭碗,买上两角钱的胡辣汤,呼噜一口喝上,饥饿和寒冷即刻无影无踪。
胡辣汤浓稠,色绛,咸香,兼具饭菜之用。南方人始终无法理解为何中原人能把一堆调料放在一起,搅吧搅吧就成了名吃?小吃店里位置少,那么多人即使站着也要端个碗把汤喝下去,两天不喝就心痒。胡椒气味芳香,多生长于高温和长期湿润地区,性味辛热,温中散寒止痛。中原人喝胡辣汤,多是与豆腐脑掺着。一半辛辣上火,一半清热祛暑,二者相抵,是为中和,民间称之“两掺儿”。中原人的智慧渗透在点点滴滴的饮食
习惯里。
一次与小儿谈论美食,说是美食应以色香味取胜,
妈妈您老家的名吃胡辣汤,终是上不了舌尖上的中国,知道为什么吗?是那颜色,深绛色啊妈妈,远看近看都像极了“祥”……我在《小儿语言札记》里记录下他的见解,贴下留言众多,皆以为童言虽无忌,这儿子是不打算回中原老家了,若回,外祖母外祖父七大姑八大姨也要揍上一顿解恨的——他们都是胡辣汤的忠实食客。
孩子的观点自然有其率真,但他哪里知道,中原人的隐忍、包容、低调、态度和中和之美,都体现在一碗胡辣汤里了。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保持了舌头对味觉的敏感性,那是造物主了解滋味对人的意义。大概没有谁不喜爱多姿多彩的味道。山东诸城前凉台出土汉代画像石《庖厨图》显示,花椒、桂皮、姜、葱、芥、薤、韭等先秦时均已上了中国人餐桌。秦汉时期人工调味品酱、醋等的发明和广泛使用,饮食,真正有滋有味起来。
“辣味”似乎觉醒较晚,受宠是在唐宋时期。五味之中,辛香调味品对人刺激最直接,可极大诱发食欲。胡椒价值赛黄金,宋人陶谷《清异录·药谱》中称胡椒为“金丸使者”,唐宋人家里有胡椒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新唐书·元载传》载,唐朝宰相元载被抄家,抄出“胡椒至八百石”。明代于谦在《无题》诗中写道:“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
胡椒倒成了惹事的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