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我
同学的
妈妈打电话说让我劝她儿子去参加入学
军训,这样有助于他和同学良好的接触,对他
未来的
校园生活会有利。
我最终还是没有去劝他。
我想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有权力支配自己的生活,并且为此负责。这没什么好讨论的。我们都不是三岁五岁或者十二岁的小
孩子,需要在“这是为你好”这种话里被迫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万个人有一万种活法,你看到的
孤独难耐对人
家来说也许是享受。把自己的思想感受强加给他人挺不科学的。
我有时候挺同情他妈的,有时候和他一样挺怨他妈的。毕竟孩子是
生命不是工具,不是拿来炫耀的,也不是用来找成就感的,更不是用来替
父母实现理想的。
孩子是生命的延续,也是独立的和自由的。
最近看了《无声告白》。
莉迪亚死了,她的家里缺了主心骨,父母的理想继承者没有了,他们明明对那个孩子那么好,她为什么要
选择沉入湖底长眠不起呢?
母亲明明那么爱她,每年在她
生日的时候,在圣诞的时候,都会给她买最珍贵的
礼物——各种各样实现
梦想的书。她总是说,好的妈妈,是的妈妈,我愿意妈妈。
父亲明明那么爱她,每年逢到重大节日,总会给她买上好看的裙子让她多多交
朋友,总会问她你和那个谁谁谁现在关系怎么样。她总是拿着话筒和这个那个同学打电话,偶尔还要和朋友出去出去看个电影。
父母把眼光全都集中在她身上,以致于完全忽略了她懂事的
妹妹和考上哈佛的
哥哥。
她明明看起来是上进的,乐观的,也是有朋友的。
以前我听说过一种言论: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孩子。我开始不明白,我和父母并没有很像,不论是xing格还是行为,后来渐渐明白了,在点点滴滴日常生活中,我们被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家庭教育像是单面镜子,我们都站在镜子背面。
孩子在开始延续父母生命的那一刻起,就被各种各样
美好的
希望包围着,这关系里没有人有错,谁都需要感情依托。
只是每个人都只能过一种
人生,我们可以观望,可以做梦,要是太执着于另一种生活,那生活本身就变成了一种错误。
书中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一直希望摆脱自己母亲的期望和牵制,摆脱“女人一辈子待在厨房为
男人和家庭而活”的诅咒,她想要变成一位女医生,变得被人肯定,变得与众不同。在这追求不同的路上她遇上了自己的大学教授,一个真的与众不同的男人,她未来的
丈夫,莉迪亚的父亲。她在母亲“玛丽琳,这样不对”的反对声中坚决的结了婚,
放弃了学业,也与母亲不再有来往。
詹姆斯作为玛丽琳的丈夫,两人更像是河对岸的两个人,玛丽琳总是能完美的融入人群,詹姆斯却因为长着
中国人的脸庞在美国格格不入。他生长在美国,上了最好的
学校,一辈子却也没有个真正的朋友。他希望自己能融入人群,他痛恨与众不同。
他们的相遇若只是个
爱情故事,那应该很美好,两个人在彼此身上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部分,相互吸引,相互补偿。应该是个“他们从此过上
幸福生活”的童话故事。可
婚姻不是童话,婚姻背后有生活,有摩擦,有碰撞,有新生命的诞生,有两个人棱角的尖锐和钝化,他们需要相互妥协,并在生活的夹缝中妥当安置自己的梦想。
他们各怀执念。他们没有做好。
曾经在看《哪一天我们会飞》时对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成年人的世界真的那么容易有梦想吗?”
梦想是一种集欺骗xing和标的xing为一生的东西吧,有时候转瞬即逝,有时候根据
环境而无限滋长,成执念。
我们常说要为梦想而活,要活的饱满,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想来挺难得,有时候梦想还未来得及实现,生活就已经变了样子。我们真的只能把那种极端理想的生活放在心里,这世上没有天堂,天堂只是存在心里的一种状态。
孩子究竟是什么呢?真的有义务继承父母的期望和理想吗?我们究竟是在为自己而活,还是为了延续别人的生命呢?
我不想听那些“我是为了我父母做什么什么”这样的言论,这太懦弱了。
我想每个生命都不该按部就班,都不该被辜负。
试想莉迪亚五岁那年没有尝试过失去妈妈,并且把妈妈哭湿的烹饪书藏起来,那玛丽琳就不会误以为这孩子明白她的一切苦衷,并且把她当成完成自己梦想的工具。
试想莉迪亚出生时是黑头发黑
眼睛的人而不是黑头发蓝眼睛,那詹姆斯估计也不会在她身上那样寄望,希望她这和当地人看起来一样的眼睛给她带来朋友,带来赞美和喜爱,希望这女儿弥补自己儿时的遗憾——从不合群,与众不同。
如果没有这些事情,那莉迪亚就不会每年收到各种各样艰涩难懂的书,不用为了
害怕失去妈妈而
努力学习,从而没有一点和别人接触的
机会,变成一个完全没有朋友的人;莉迪亚也不会为了迎合
爸爸而勉为其难每天对着空空的电话筒假装打电话。
她只是一个小孩子,却装了厚厚的壳。她变成家里的主心骨,和父亲相像的哥哥和意外而来的妹妹都被这一家忽略了。她是这个家的梦想。
然而她的梦想却不是成为一个医生,不是去上高年级难懂的生物课,不是假装有朋友一样对着空话筒说话。
父母的际遇造成了这一家几个孩子的悲剧。
被忽略的在角落里挣扎生活,内斯想要变成登月的宇航员,他走进了哈佛。可以不用再承受妹妹生命的重量,也不用遭受父母的忽视。汉娜从小就
习惯待在角落里,习惯点着脚尖走路,她极度渴望得到爱,也对此比任何人都更加敏感。(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
梦想是生命的主心骨吗?
那么多人无梦或遗忘梦的活了一辈子,一辈子还是到头了。那人
活着究竟是
坚持还是妥协呢?
我们有时候就是要不得不放弃的。不然生命就会一错再错。
人固然都是
年轻过的,年轻人的想法不切实际,也很伟大。年轻人的很多想法都只能是想法,这是个悲伤的命题,但是实在。没有谁有权利让别人的生命为自己的梦想埋单。
我想,
成长过程中我们都必须自修的一门课程是接受,接受已经选择的生活,接受过去的自己已经远去,接受现在的自己看起来有些变化,接受自己和曾经想的有些不一样,然后
改变或者释然。
每个人都曾承受过别人生命的重量,在“我为你好”这样的话里做着身不由己的被动抉择,在为了一些期望和祝福而努力奋斗着,为了一个亲切的笑脸咬牙支撑着。可是这些东西真的永恒吗?
期望值会随着已到达的目的逐渐增长,我们跑啊跑,身不由己的跑啊跑,一路汗涔涔,要是这一路泥泞中寻到了
快乐还好,还能苦中作乐,渐渐把苦变乐,与人分享,要是越走越渴,越走越枯燥,越走越绝望,那这期待最后的意义在哪里呢?
人要学会对别人选择,对自己妥协。
没有谁能在别人的期待里活一辈子。前人走过的路是他们自己的,吃过的亏是他们自己的,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很多亏要吃,然而这并不代表经验和希望就能解决一切难题。
伍绮诗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望,找到真正的自己。
若有一天梦想碎了,真的飘走了,我想我们终此一生,还要
学会放弃执念,尊重生命,学会正确的爱,学会放弃和接受,学会指引,试着从快乐的角度出发,让自己和生命的另一部分都学会
寻找和体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