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书。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我是一个很
喜欢反思自己的人,从小到大都是。在很长的一段
时间我觉得做好了自己才能
改变外界。当然后面我知道很多东西我无法改变,也不需要委屈自己苛求自己来满足别人。
Whatever,这本书的作者弗洛姆非常有名,完善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以前觉得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些玄学的意味,很多东西用他的理论可以解释,但是似乎又不那么科学,比如他把人所有的能量都归功于xing。
弗洛伊德和之前的心理学
家不同,以前的心理学家觉得人就像巴普洛夫的
狗一样,全靠反射。弗洛伊德引入了无意识,弗洛姆则扩大无意识到了整个社会。
小时候觉得自由就是不被拘束,大了一些看到一句话,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高中嘛,就是不想被限制,快点读大学啦。
然而当我们真正拥有自由的时候,很多人却不知道应该去干嘛,没有了方向感,可以参加学生会,可以参加社团,可以玩,可以学习。
面对着这么多的自由,我
选择体验不同的生活,我不想被一种体验限制住。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持续的完成一个目标,为此我时常在心中谴责自己。止不住的给自己下标签,懒惰呀,不坚定呀。
后面我意识到给自己下标签也是一种限制,我限制了对自己的认知,把自己局限在了一小部分的自己里面,而忽视了大部分时间里面的我。所以我
决定不给自己贴太多的标签。
也就导致自己反思时间的减少。我以前会花时间来审视自己,审问自己。虽然有时候这种动作让自己很痛,但是起码我没有逃避。而减少了反思时间,我开始将事情的起因归于外界,而非自身。接下来就产生了,须臾
人生,自在当下的念头。在行为上表现就是部分
放弃了
努力。
自在当下和活在当下对于我来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虽然我经常搞混着两种状态。有时候会努力活在当下,有时候觉得
开心就好,自在就好。
当我们试图摆脱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束缚,摆脱世俗的束缚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追求自由,实际上我们是在切割和外界的联系,联系越少我们越发
孤独和焦虑。人xing中更多的是追求安全感,而只有集体带来的安全感能够得到满足,我们才会开始追求个xing。
以前我常常对别人说,安全感来源于自身,不是他人,你担心,你害怕,所以才会去怀疑和计较,从而影响对方的行为。现在我觉得当我们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应该试图从其他方面来增加自己的安全感,增加和别人的联系。比如我们和
父母关系不佳的时候,可以增加和
朋友的关系,我们和男女朋友关系不佳的时候,可以增加和父母的联系等等。(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以前我会认为这种行为叫转移注意力,现在觉得是重新获得安全感,行为上一样,但是认知稍微深刻一点。
我思考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我们用现在的新的东西解释以前的自己,得出新的结论。这样的过程会让你成熟,但是会让你开心吗?我觉得不一定。
逃避自由,放弃自由,其实和佛教的一些思维有些像,你不去想,就不会烦恼。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放弃自由获得了安全感,也获得了束缚感,从而导致我们再度追求自由。
所以说,找到一个自己能够觉得适合的状态真的非常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