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网上流传一句不知出处的诗:崖山以后无华夏,明亡以后无
中国。说的是南宋末年崖山一战后,华夏文化消亡,
明朝灭亡之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消失了。姑且不论这句诗所说的是否准确,我只想从中谈一下自己的另一方面的体会。
崖山一战以南宋朝廷完败告终,陆秀夫背着只有两岁的小
皇帝投海自杀,继他们之后的竟有四万多官民人等视死如归跃入海中。以南宋衰世如何使得上至官员士子下至贩夫走卒皆能有如此气节?而明朝崇祯帝自缢景山以发覆面,未闻有随之赴死的臣民,倒是为李自成义军做前导、给清军入关做内应的大明官员比比皆是,这又是何故呢?
唐末五代,诸侯割据、武夫当权,政治秩序混乱,民不聊生。北宋建立,重开科举,朝廷对
读书人很尊重,尤其礼贤于进士。当百姓看到参加
考试的士人纷纷出现在道路上,父老乡亲都指着他们说:“此曹出,天下太平矣。”所以有宋一朝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读书的人地位很高,使得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对国
家有强烈的认同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
名言正是读书人意气风发的心声。南宋灭亡,士大夫不仕异族,唯求一死。文天祥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
诱惑,他临死时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学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们都是后辈读书人的楷模。
明朝的皇帝是贫苦出身,对知识缺乏尊重,基因里是反文化的,所以有明一朝皇帝
不学无术或不学有术的居多。北宋末代的宋徽宗是亡国之君,但是他花鸟画瘦金体独步后世。明朝皇帝呢,不是炼丹吃药就是狂做木匠大搞女人,全无文化气息,所以这些土皇帝也看不起读书人,甚至是仇视读书人,也许是内心自卑作祟吧。
朱元璋晚年兴大狱,以莫须有的罪名屠杀功臣元老动辄过万,为其幼孙登基扫路;朱棣诛杀方孝孺十族达七百六十多人。这岂是开国之君的所作所为,他们不知为儿孙积德却伤尽了天下读书人的心。后继的皇帝更没几个不混蛋的,万历、嘉靖因为和大臣怄气,躲在深宫几十年不上朝,动辄把大臣按在午门外于众面具睽睽之下打屁股。明朝不是没有忠臣,但下场都很惨痛。于谦功成身死,只留得清白在人间;左光斗史可法忠心耿耿受贼陷害为国捐躯;东林党诸君子惨遭阉党毒手;袁崇焕守边多年被崇祯诛杀而自毁长城。皇帝不相信读书人却建立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组织,大搞红色恐怖,任用一批六根不全心理变态的宦官做心腹。官员们每早朝出门就与家人作临终告别,待晚上回家时,全家人才暂时把心放下。统治到这个地步,亡国之时还能有多少民心?君既不君了,臣还怎么臣?不把人当人的朝廷,民又何必对你忠心呢?难得明末尚有几位大儒奋起抗清,他们也应是为华夏
文明而战而非为朱家王朝而战吧。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宋朝皇帝正是由于尊重读书人出身的士大夫,才使得宋朝文化蔚为壮观,使得知识分子意气风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使得社会上看重气节。反之,明朝皇帝仇视侮辱士大夫,重用宦官奸臣,使得大多数读书人只求屈辱苟活,尊严气节丧尽。
我认为无论是
古代的士大夫还是
今天的知识人,说真话应该是他们的一个标志,若无此标志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尊重读书人首先要允许他们说真话说实话,这比什么都更重要,知识分子没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就不是真的知识分子了。
如今,皇帝早已灰飞烟灭,但是真理仍是真理。领导
喜欢溜须拍马的阿谀奉承之辈,并给予重用,
时间久了他的身边自然这些人越来越多。反之若领导能够虚怀若谷少一些自以为是,允许下边的人说真话,对说假话谎话的没有好脸色,长久下去自然不会脱离人民也不会违背常识。
希望各位领导大人们能够对读书人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理解和宽容,知识分子好脸面要尊严爱思考,这是他们的身份
决定的。不要因为和自己想法不一致了,就认为人家有不臣之心,是犯上作乱。有些领导的霸气太旺了,权威好像是老虎的屁股,这原因说到底一是制度不健全,二是自己修养不够。(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
遇见上级
习惯了谄媚,看到了下级习惯了装腔。逼得下属不敢说真话,谁说真话就会被别人骂为政治幼稚不成熟,这也是中国的特色——说假话是成熟,说真话是幼稚。古代臣子可以在朝堂上指出皇帝的不足之处,现在我不敢对
上司说一个不字,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是社会的进步吗?若一个社会以说谎话为常并自鸣得意而以说真话为幼稚为不成熟为愚蠢,这该是多么悲哀的
一件事!
允许别人说真话,看似
简单至极,在如今很多时候却只能是一个
梦想,不知道这个梦想何日能够实现,我在怀疑中仍怀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