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从黑夜中发出一声最温柔的呼唤?唐有李白,潇洒中低吟一声“抬头望明月”;唐有杜甫,沉郁中嗟叹一声“露从今夜白”;今有席慕容“一只清远的笛”;归结于余光中浓浓的“乡愁”。故里,故里,也许是游子心中最柔软的念想。
“故”即“逝”,也就是说,故里是久已远去了的地方。一提到故里,便会想到
乡村,那也许是因为,在
中国人的观念里,乡土是根;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造就的小农经济,使得中华大地上遍布了无数多于城市的乡村,由此,乡村成为大多数人的
故乡。它所承载的乡土人文成了故里的代名词。
当今,人们谓之“乡巴佬”的乡下人一心想要“北上广”,那些寄托着
希望,载他们或南下或北上的绿皮火车“突突”地驶离了小城昏暗的车站。在终于抵达之后,却是一脸
迷茫。有的人啊,一开始就
后悔了;有的人啊,咬着牙打拼了几年,却无一不心心念念着那个叫故里的地方!不信?可以问问他们——曾经的身在其中,如今变成了天各一方,痛吗?曾有无数个不眠之夜,他们在黑暗里流泪,逼着自己不要想那个让人揪心的名字——故里。听起来多么遥远啊,可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浸润了他们的
童年、少年,甚至青年;他们在那里爱过、笑过、哭过,把最
美好的年华都寓于了它。
终于,他们再也按捺不住,重新背上行囊,又一次登上了载着他们去往
远方的火车,“突突”的声响中,这次,他们是从繁华回归静守。都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他们抛弃荣华,在城市安静的一隅怀念再也回不去的的故里;幸运的,叶落归根,他们的离开源于对故里的失望,归来则是因为深沉的爱意,路上,泪已千行。之所以失望之深,是因为爱得深沉。
但也并不是所有中国人的故里都在乡村,大都市也有土生土长的原住民。以
北京为例,判断
一个人是不是“老北京”,会说京话还不行,普通话变个调儿,声带没出问题的应该都会。对,要看饮食
习惯。这恐怕也是给所有中国人定位的最好办法。老北京的桌上焦圈和豆汁绝对少不了,那
味道,实在不敢恭维,但他们爱吃,尤其以北京老大爷为代表,这些人几十年前,说不定还是一个小王爷。他们把对北京shenru骨髓的爱都化成了京津深厚的饮食文化底子。(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而他们的居住地,一定是那年岁久远、光影流年的巷弄胡同。现代化进程的城市不适合他们,他们更
喜欢在古旧里,静看花落花开,倾听光影流走的
声音。
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央,总有那么一个地方,让你突然响起故里,在那一瞬间,潸然泪下。那种感觉只有远去的
岁月和内陆的村庄才会懂。
没有离开过故里的人,“故里”就此化成一种冲动。试想,你去江南游览南国风光,会不会觉得千年前王维的话最有道理——红豆始相思。你又会不会在某一处小桥流水人
家旁、濛濛细
雨中、若隐若现的香樟的香气中,有一种想要哭的冲动?你会突然
回忆童年、少年,还有,家。可是你并没有远离,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寻根文学那么盛行于文坛的原因。莫言、王安忆······都在家,但还是能写出那么饱含深情的文字——不是景色似曾相识,而是你真的爱着你的
家乡,即多年以后的故乡。人,总是在不断的迁徙中,
成长。于是,终于懂得“游子悲故乡”。你也许会回去吧,而你的后代总还要留在原地,因为,你的异乡早已成为了他们的故乡······
我想回家,我要回家,黑夜中轻声呢喃,千回百转,百转千回,总是在梦里,在故里。故里啊,故里,朦朦胧胧,假假真真,我看不真切你,你到底是什么?
下一个转身,你也许会认识我,我是“听够了江南的软语如绵”后,总要回去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