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当前位置:主页 > 读后感 > > 正文

京华烟云读后感1400字

2018-11-07 11:26:37   作者:网络

  说来可笑,我读《京华烟云》的初衷其实是来源于一则关于林语堂老先生的趣事。据说当年林老颇爱曹芹的红楼梦,打算英译。翻译至半却陡然起了自己著书的念头,于是便有了这本《京华烟云》,趣的是林老先生不知是为了表示自己著书的决心还是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这本写尽中国近代国动荡、爱恨别离的巨著手稿居然是英文版的。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段趣事,让我尝试着走进了这本书。
 
  全书共三部,主要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等历史热点事件。 虽说处处可见红楼梦的影子,但其中那份现代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的浓墨重彩却显得格外鲜明。人常说“开谈不说红楼梦 读尽诗书也枉然”,但在我看来《红楼梦》虽说是传世巨著,字字珠玑,却不如《京华烟云》给我的历史震撼强烈,两本巨著站在一起,一个内敛氤氲生怕读书蒙了心,一个率真坦率拨开乌云见日出。就像两个不同的女子,一个是脂粉香气浓烟的红楼梦中绣娘,一个是铁骨铮铮潇洒的沙场烟云巾帼,美的都是那样动人心魄,富有内涵,难分高低。
 
  书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姚先生,另一个是她的女儿姚木兰。作者林老先生是个道徒,在他的世界观里老庄的思想是制衡乱世的良药。在书中的姚先生身上尤为表现的突出,林老将庄子那种浪漫潇洒、老子那种超越物我的豁达认识,有容乃大,尽情刻画在了姚先生身上。姚先生信奉的是道家的思想:“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在封建礼仪迫害的时代,他敢于让女儿们对婚姻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并从未强迫她们去做什么。他的大度犹如乱世中的高人,不以任何行为谈目的,一切都源自他内心深处的“天下纷纷,来自人心。天平地平,人心不平。人心能平,天下太平”。
 
京华烟云读后感1400字
 
  有读者说,在众多的人物当中,林语堂最推崇的是姚木兰,因为林老在她的身上融合了太多优点和人文思考。木兰出嫁前,就像是一场关于完美女性梦的存在。可是,出嫁后,便迅速裹挟到剧烈变迁的社会洪流中。在描写木兰的语句中,你能亲眼看到整个世界是如何在这个古老的城里风云际会,一眼千年。年轻时,木兰代表的新女性是旧传统旧思想的挑战者,她们努力地和老一代的封建主义迂回斗争,为自己争得自由和权利。而人到中年,她们又仿佛有点落伍,她们的下一代每个人都在谈论着最新的思想,每个人都想加入革命和抗战,只有她们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冒险,于是又变成了保守的那个人。我想,不会再有任何一代人有机会经历那样天翻地覆的社会剧变,一切都在被撕裂,一切又在重生,一切都又从头再来。书中木兰的女儿在游行中被残忍杀害,她的儿子在前线让她饱受担忧之苦,她惶恐不安,本是一名大家闺秀的弱女子,却在世事的折磨下,饱受煎熬。然而她骨子的那股倔强,迫使她必须扛起家庭的重任,接受亲人被日军残害的事实,作为一个中国女性,她身负家庭的重任,能重新鼓起勇气生活已然是对乱世的最大抗议。全书结尾曾经鼎盛一时的姚家和曾家举家逃亡,一路上将路边的孤儿都带着上路,就这样默默地走进了历史的长河。
 
  “使她激动的,不仅仅是那些士兵,还有那广大的移动着的人群,连她自己都在内的广大的人群”。“她看到所有这些人,都宁愿要战争,不愿身为亡国奴”。“这就是人类的精神寄托”。“再大的灾难,人的精神都能客服,能超越,由于精神的坚强弘毅,使将之改变成为伟大荣耀,光芒万丈”。有些情感,即使是文字,也能在读者面前呈现出当时的情景,这就是所谓的共鸣吧。
 
  曹雪芹写罢《红楼梦》,曾引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滴辛酸泪我觉得更多的是曹雪芹对著书不易的感慨,而《京华烟云》开篇中林老所题的那首小诗:“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 神州谁是自由民。”流的却是痛惜中华神州在那个战火纷乱年代中遭受的苦难。《京华烟云》不是满纸荒唐言,它反映的是我们曾经抗战的战火岁月,读完这本书内心良多感慨却难以明志,唯有祝愿祖国日渐强大,人心不散,诗意栖居。
上一篇:读《京华烟云》有感
下一篇:《风雨哈佛路》读后感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