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
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
心灵的
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了也不会落伍。”——傅雷
初识傅雷,是在大学课堂上。
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关于傅雷的纪录片,片尾傅雷夫妇写完遗书双双自杀了,不禁泪目。
再读傅雷,就是这本《傅雷
家书》。杜甫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傅雷家的家书价值恐怕不能用万金来衡量,它是传世之宝。
傅雷与傅聪谈艺术,谈
人生,谈文学,论哲学,甚至谈生活的细枝末节。作为一个普通的
父亲,信中傅雷反复提醒傅聪对人应该如何说话,人情世故如何处理,穿衣吃饭应该有什么样的礼仪等等。作为儿子朋友的傅雷则认真学习
音乐,看著名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人的传记文章,便于与儿子沟通音乐。傅聪则把自己在钢琴上的困惑,优劣,对曲子的感受与父亲做探讨。傅雷处处表示傅聪是为国留学,得为国家争光,时刻提醒他
努力练琴,为了促进
孩子的进步,傅雷常常选取好的书籍寄给儿子,如《世说新语》《人间词话》,他认为一个好的钢琴家,必须要有诗书的底蕴,傅聪不负所望,书中就有写到“雷伯伯听了你的唱片,说你的琴声有李白的诗情。”这便是父亲熏陶和傅聪自身爱好影响的。
傅雷时刻
感谢祖国,热爱祖国,关心
中国青年的发展,傅聪的好友恩德常常来找傅雷夫妇聊天,傅雷夫妇也竭尽所能帮助他,待她就像女儿一样。傅雷的学生有请他帮忙的,他也不会推辞。好几次写给信里都提到让傅聪多写关于自己学琴的事,好让其他的青年有
机会学习。
傅雷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态度都十分严谨认真,因此对孩子的教育也十分严格。傅聪以钢琴为业起初他是不同意的,一直到傅聪展现出学琴的
天赋才放手让孩子专职学习钢琴,所以傅聪在出国前学琴生涯是很短暂的。傅雷一旦投入工作便废寝忘食,对译本质量要求很高,巴尔扎克的《幻灭》三部曲从1961年开始动笔翻译,前前后后修改花了他三年半的工夫。就是这样,他还总觉得自己翻译得不够好。他说翻译工作要想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他一天工作
时间在十二小时以上,1965年傅雷因为工作劳累过度,得了眼疾,
眼睛无法看字,这种情况下他仍然
坚持工作,坚持写信给儿子。
傅雷对自身要求严格,是一个真诚的人,他把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要。1957年
夏天,好友柯灵突然造访,让傅雷写一篇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检查,以免戴上右派的帽子,傅雷说:“我没有反党反社会主义,我不写,人格比什么都重要。”就这样,傅雷最终戴上了右派的帽子,遭到批斗,
母亲信中说批斗会开了十次,做了三次检查,
爸爸瘦了七磅。一年后,傅雷总算摘掉了右派的帽子。
“直如竹筒,纯如水晶”是对傅雷性情的真实写照,24岁傅雷从法国留学(留学时傅雷主攻美术批评)归来,应刘海粟邀请在上海美专任教,校长刘海粟将新老师的画挂出来展览,傅雷一看,觉得画得不好,马上叫人撤下来,当时新老师和刘海粟的面。傅雷就是这么不懂人情世故。因此他无法融入教师中去,总显得格格不入,最终从上海美专辞职,其他的工作也都没有长久的,世途不如意,傅雷转回自己的小窝,开始翻译外国作品,自此中国少了一个美术批评家,多了一个翻译家。国外作家罗曼罗兰对傅雷的影响非常大,在写给傅聪的信中他就多次提到了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一书中的
人物,读完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傅雷泪流满面,重获新生。
傅雷有一个温柔体贴的好
妻子朱梅馥,生活上尽心竭力,安排得井井有条,在给傅聪的信中,母亲常提到生活琐事安排繁忙,父亲也常夸奖母亲会持家。工作上帮助
丈夫,书后傅敏写到:“我父亲”时刻不忘学习进步,以跟得上丈夫孩子的思想。母亲朱梅馥了解傅雷,懂得他所思所想,正因为懂得,所以感情上对傅雷慈悲,傅雷早年感情上多次犯错,最夸张的一次是与成家榴两人如火如荼,但梅馥一直隐忍不发,为了子女。傅雷对于自己
年轻时用情不专是十分
后悔的,信中他多次提醒傅雷不要因为冲动的爱而结合,
寻找伴侣要看各方面的气质,学识,人格修养。傅雷离不开母亲朱梅馥,他说一天要是不跟母亲说上十分钟左右的话,感觉就很空洞,不是
滋味。
文革到来了,傅雷受了难,遭受抄家,在被批斗三天四夜后,母亲知道傅雷再也无法承受,他受不了人们毫无根据对他的污蔑,受不住漫天飞舞的指指点点,要他为没有做过的事情做“交代”,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正因为明白傅雷向真向美的心性是无法在如今的人性丑陋的
环境中存活的,朱梅馥陪着他,赴死!
大师陨落了,那个时代走了太多的大师,那个时代出了很多的大师,他们潜心研究学问,为祖国发展决心贡献
力量,人无完人,或许他们有各种各样性格缺点,但他们的成就,研究精神值得吾辈学习继承。
对于傅雷,我所知还不足,此文直抒胸臆,献给尊敬的先生,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