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当前位置:主页 > 读后感 > > 正文

实践论读后感1000字【8篇】

2019-11-12 00:40:27   作者:网络

实践论

  篇一:《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是中国革命重要的一年,然而在这期间中国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严重阻碍了革命的发展。为了让人们正确理解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一篇文章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时隔几十年仍然闪耀着思辨的哲学光芒。现在读来还是会有很多对我们有用的道理,它并没有随时代变迁而丧失它的价值。我在读这篇文章时有这样的感悟,下面和大一起来谈一谈。
 
  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需要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子一酸眼泪流下来”。所以说我们要理性判断各种事情,别被经验主义牵着走。
 
  在这篇文章里我还领悟到实践需要总结的道理。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就好像我们的大学生活一样注重实践,我们要趁在大学期间多积累社会经验,为了将来我们能更容易投身于社会。我们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把我们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效的联系起来,尤其是我们的专业知识。我们要更早的了解现今社会的形势,以便我们可以更早地与社会接轨。
 
  这就是我从毛泽东的《实践论》中所领悟到的道理。
 
  篇二:《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那时正处于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日本侵略者正疯狂地践踏着中国的土地,而此时中国共产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错误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了批判这种不好的现象,毛泽东便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这篇文章从多个角度深入地剖析着当时中国的国情,纵观全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哲学的光芒。它以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的统一为核心线索和基本原则,深入浅出的阐明了辩证发展的过程,关于认识的相对论和绝对论即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问题,以及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相互关系。这些重大的哲学问题最后将会为中国革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篇哲学论文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在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没有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任务。”就正如新中国成立之初时我们将其称之为社会主义国家,而非资本主义国家,就是因为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只能跟寻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还没有具备资本主义国家的条件。由于中国走了正确的道路,才会有今天中国的繁荣与富强。
 
  同时,这篇哲学论文也具有时代的意义。在《实践论》一文中他提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就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富有生命力的、在现代世界的生活与实践仍然必须加以发扬光大的哲学精髓。在当时的年代里这篇文章运用独特的见解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方向以及破除错误的思想观念。
 
  我认为毛泽东的很多思想观念确实具有先进性,在当今的时代里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他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表达的非常好,同时,书中也系统而深刻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他向我们灌输这种先进的思想观念,带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他因此也成为一代伟人,被一代代的后辈所铭记和讴歌。其实我是十分的敬佩他的,不仅在于他独特的军事理论,更在于他深厚的写作功底和文学水平。从小就学习毛爷爷的作品,见证着中国革命的艰苦与不易,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以上就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所思所感。
 
  篇三:《实践论》读后感
 
  认识世界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感性来源于初步接触,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升华,是对事物的本质性认识。我个人认为不断的接触表象尽管可以得到一定的理性认识,但不一定纯粹。就像一个人来到大学,看到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学习、玩游戏、社团活动等等一应俱全,来了多次之后他发现学生在大学还是以学习为主,于是他大脑中会出现一种观念,即大学是一个以学习为主,兼有其他娱乐活动的场所。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他对学校的本质认识,缺少一种“自觉”。因此我认为这种认识不是一种纯粹的理性认识。
 
  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方式是实践,没有实践便得出的认识是无源之水,就像有些鲁莽的人刚接手一项新的工作便指手画脚。这种没有通过认识便开始盲目改造世界的行为风险是很大的。
 
  认识完成不停留于开始改造世界,因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客观世界会对改造的行为产生反应,此时便会产生新的认识,这种认识可能是对旧的认识的修正,所以认识的完成不停留于开始改造世界,结束的标志我认为应当是完成改造世界之时。但这里的认识就不是某一人的认识,而是对某一理论的认识,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改造世界并不能在人的有生之年完成。
 
  实践论对指导工作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此文并在实践中反复应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快把握到问题的本质。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干好于读、好于说、好于看,因为干就有结果,而结果就是现实的,当然结果必然有好和坏,但是对一个需要在认识上持续升华的人,一定要动手干。
 
  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
 
  唯物辩证法是有立场的认识论,强调实践,它认为: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我们的理论应当变成行动,再用行动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及时修改不合于实际的部分,让理论与时俱进起来。当然,我们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性质是不能变的。一定要反对和警惕以“与时俱进”名义的篡改阉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行为。
 
  在理论的认识不合于实际,即理论错误的时候,我们应当去纠正理论的错误。
 
  在理论对实践提出了更高级的要求的时候,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想,那么我们应当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改造世界。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于其理而言“实践”是人类社会所拥有的本质。
 
  而“认识”则是社会驱动的根本。
 
  由“实践”去决定的“认识”在历史的催促下引领着人类在这样一颗淡蓝的星球上繁衍生息。
 
  篇四:《实践论》读后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现在的人们都愈来愈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但是行动却没能跟上。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论战谈略,自以为天下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有一次与他的父亲赵奢谈战阵布设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但是也并不因此就认为他懂兵法。后来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先后劝谏赵孝成王,不要让赵括做主将,足见其不可用。但赵孝成王一意孤行。这是赵括的悲剧,也是赵国的悲剧。在长平之战赵括在军阵上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全部更换廉颇的军阵布置,替换掉廉颇的军吏,导致军队被围困,主将阵亡,几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坑杀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最终全军覆没。就军事角度而言,赵括对长平之战的惨败无疑是负有最大责任的。
 
  历史向前发展,当我们开始破除封建迷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新思想,城市中心论把苏联领向光明,却没能就中国百姓于水火。毛主席率领红军进攻长沙久攻不下,无奈之下踏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从此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于是农村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了革命的燎原之势。这是伟大的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胜利,这是实践的胜利。
 
  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首先,我们的衣食住行莫不来源于实践,是切实干出来的,而不是空想出来的,不辛苦去干活,去工作,是创造不出馒头,创造不出猪肉,创造不出房子来的。一切的物质财富,莫不来自于真切的实干。没有实践,实干,人的粮仓里就颗粒无收,空无一物。
 
  其次,我们的思想也全部来源于实践。上面提到我们的物质财富来源于实践,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如此。我们的科学知识是怎么来的?是科学家从实践中得来的,做实验产生数据总结来的。即便是思辨性很强的数学和逻辑学,最初也是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一切的思想、科学、知识,人的大脑就是一片空白,空无一物。
 
  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马克思也说:实践出真知,从古至今,都在强调着实践对于人的重要性,也许是现在的社会太浮躁,手机网络就能带领走过全世界,又或者,整天待在教室里,一味接受着老师教授大部分的常规内容,叶总是绿的,海水总是蓝的,世界是美好的。但当亲手抓起一把撒哈拉的沙感受它的滚烫,亲眼目睹恒河水的污浊,去巴黎赴一趟时尚和浪漫的约,去到亚马逊森林,来一次疯狂的冒险。有些东西自然会懂得,非洲为什么农业都发展缓慢,因为土地贫瘠;不仅有大城市的纸醉金迷,也有饱受贫穷折磨的人,世界是多样的,只有当自己去实践时,才明白世界尽在眼里,是无限的广阔。
 
  实践创造美好新生活,实践带来世界的未来
 
  篇五:《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我们对这段介绍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但是深入探讨这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不得不谈到毛泽东的《实践论》。
 
  文中讲到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写于1937年7月的《实践论》。是直面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的产物。《实践论》就是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在国内思想危机极其严重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科学的思想指导。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面对处于极端迷茫期的中国,知行合一是必须强调的重点。面对时代给予我们的挑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观察其变化过程,通过建立内外联系,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经过实践的生产活动,仅凭经验和教条思维是无法取得新成就的。虚空的思想与行为并不能完全与生活实际结合。
 
  当时的在中国共产党内,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实践论》的诞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论文观点先进而科学,帮助中国在探索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新道路。
 
  撇开其政治成就不谈,《实践论》也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为后来的思想行为也带了深刻的影响。就像后来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源泉与动力。唯有真正去尝试,我们才能获得经验,总结教训,得到提高。
 
  所以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必需应该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断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激发自己实践的激情,不断拓展自己的新视野。不断探索科学真理,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做到看清对象,有的放矢,对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想付诸行动。不断提高认识和实践的素质的能力,争取做有为的青年,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篇六:《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这本书论点鲜明,语言简单明白,说理逻辑清晰严谨。里面的许多观点让我联系到了自己的人生发展中遇到的一切及自己将来发展的道路。
 
  是啊!人生的发展道路又何尝不象一个社会的发展,一路上起起伏伏,有高峰亦有低谷。其实人生的发展也符合从实践到认识,再从实践到认识这种形式。饱读兵书的赵括再怎么样也比不上一位大字不识却打了十年战的将军。现在大学里很多学长学姐以及老师说学习要摆在首要地位,这一说法在中学阶段是有依据的。中学阶段我们在学校里唯一要做的就是学习,初中我们努力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中考,高中我们努力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高考。在高三的备考阶段,每天都是刷不完的题,背不完的知识点,听不完的心灵鸡汤,“教室-食堂-寝室”每天三点一线,然而进入到大学后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式多样化了。不仅要学习课内的,更要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的学生重在校内发展自我,有的则相反。在校内校外的发展形式又有很多种。因此,基于发展自我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就形同于《实践论》中所说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活动。然而根据我本人的发展情况来看,与以前相比,已经成了一个有主见较有勇气比较有思想的大学生,我喜欢现在的自己。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书本中学到的。校内参加了各种面试,加入了团学会,校外做爱心支教的志愿者,而且从书上学到许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不仅仅自己,而且发现身边的许多同学比刚来学校都要强。因此我认为并且更坚定而亲身体验到了实践的魅力。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实践出真知,而实践带给人们的利处远远不止于此。
 
  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爱迪生发明电灯,期间经历过1600次失败,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最终为人类带来了夜晚的光明;屠呦呦几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提取青蒿素,终为治疗人类疟疾事业做出极大的贡献。科研的道路都是崎岖不平的,但是科研的成果往往都会为这个社会带来不一样的色彩。
 
  读了这篇《实践论》仿佛又重新上了一堂思政课,感触颇多,既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思考,也是我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的一种深思,一种领悟。
 
  篇七:《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的命名主要是毛泽东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而这篇文章也很好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我在读这篇文章时,也让自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中国的发展是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具体国情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列宁也曾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出真知,这些话都是得到了证实,而不是随意编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出现,发展与完善也是经过了实践的锤炼。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到实践上去的是巴黎公社,由于封建势力过于强大,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完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原理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完善修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与恩格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而写出的理论。他们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次使用到这一原理的便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在各方面都相对成熟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发挥了指导作用。让俄国成功摆脱了封建沙皇的统治,赢得了胜利。这一事例无不向我们证明社会的实践对真理产生的影响。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能互相分离,它们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任何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实践的指引,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的建造是由程开甲、钱学森、邓家先等人在无人指导的条件下,对照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到正确的方法。
 
  客观规律的认识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了更好的去适应环境,中国也在探索,所采取的政策也是依据客观规律,运用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去造福世界,造福人类。许多时候需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达到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才能够改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在历史上有右倾机会主义,他们的思想离开了社会的实践,他们不能站在社会车轮的前头充任向导的工作,他们只知跟在车子后面怨恨车子走得太快了。企图把它向后拉开倒车。中国从成立到至今,指导理论仍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现今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都是随着时代的需求而不断地加以完善。我们应该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指导实践,改造主客观世界。这便是《实践论》的大致内容。而我们需要的是从前人的实践经验中汲取教训,更好的运用在我们自己的实践活动。更好地运用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少走弯路、分叉路、歪路。
 
  篇八:《实践论》读后感
 
  读《实践论》其实是一件,很需要耐心的书。粗读可能是枯燥乏味的,但是细细读来,你可能就可以品味到这本书的博大精深。
 
  毛泽东的革命和哲学不仅属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而且它同样属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属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争取自身解放的事业。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领袖,成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世界历史性伟人,当然可以从世界、历史、人生,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角度探讨其原因,但有一个重大而深刻的因素我们永远必须谨记,那就是,毛泽东有自己的哲学,有自己的理论智慧,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论》这一篇永远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经典哲学篇章。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作为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土地上成功地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并取得伟大胜利的思想工具,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性变革。在由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有机构成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中,实事求是无疑构成了三个组成部分的先决条件,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实事求是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命题,经由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中国社会实践的创造性阐释而转换成了一个有着巨大思想内涵、深刻历史内容和鲜明时代特点的科学的哲学论断,并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思想路线。这是毛泽东具有世界眼光又立足中国土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的伟大创造。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线。在反对、批判和破除党内各种主观主义的错误思潮,特别是“左”倾教条主义,创建这一思想路线的伟大历程中,毛泽东写下了一系列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的思想杰作,对思想路线作了多方面多维度的阐释和发挥,《实践论》是这些思想杰作中最具典范意义的代表作。毛泽东的《实践论》通过创造性地阐释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原则,为引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立足中国革命的实际去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一个哲学逻辑,提供了一个理论形态,开辟了一条思想道路。《实践论》为中国共产党人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独特贡献。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上一篇:《梦想因阅读而生》读后感
下一篇:儒林外史读后感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