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放鞭炮是由来已久的传统文化,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爆竹声响既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
心情的流露,又营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给人们带来了欢愉和吉利。
记忆中
老家的年过得极为喧嚣,过年的
夜晚充满了诗意;过年了,在家家鞭炮轰鸣中全村沸腾了。
尽管近年来因环保、噪音、安全等诸多因素部分城市实行了禁放或限时燃放,但
春节燃放爆竹的民俗却根深蒂固,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我对燃放烟花爆竹情有独钟,缘由是在物质和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巴望过年有“三好”,即吃好、穿好、放鞭炮,从小年开始便偶尔可放放爆竹,当时农村儿童唯一的娱乐活动。
童年时放的鞭炮主要是:年幼时放小“竹节”,一种很小的爆竹,即使拿在手里放也没有危险,一次点一个随手一扔“叭”;随着年龄的增长,陆续放一些大的,如点上后先冒一阵子烟、然后轰嗵爆炸的“烟爆竹”、先“呲溜、呲溜”的喷一阵子火花、后“轰嗵”爆炸的“花爆竹”,放这两种爆竹都是点上后连忙跑到远处躲藏着,开始用双手捂着耳朵;还有二踢脚(双响爆竹),三个指头捏着中间,用香把引线点燃,“嗵!”的一声,炮竹从手中窜向天空一二十米后“托”地一声脆响在空中炸开,紧接着在一片红光中粉飞的碎纸屑纷纷飘落,下头的打到地面“啪”的一声爆响;还有钻天猴等。
再就是到集上抢捡“哑爆竹”,我村是集镇,当时每年从腊月初十到正月十五,集上设有鞭炮市。卖鞭炮的有江苏、安徽和本省潍坊、惠民等地的,全是土鞭(有些有电光),每只二十至五十头不等。爆竹大小比香烟还粗长,放起来慢,一个个单响,
声音“咣、咣……”。为招揽顾客,从上市开始,他们便不断燃放,口里还不断地吆喝着“聋汉听着咣咣响、瞎汉看着整光亮”。放鞭的杆子上用绳拴着一个小铁钩,用于挂鞭。我们一群小孩早早的来到鞭市,奔跑在各摊位,每当卖鞭的点上举起鞭杆时,燃放的鞭下就围着一群
孩子抢捡截芯子的、甚至是还没炸响的大爆竹,有时小铁钩上还有一两个没响的,小孩就挑起脚、伸手去抢,有时铁钩就把孩子的手挂起。每年都有因抢捡“哑爆竹”受伤的孩子,但那时的孩子不怕伤,依然每集必抢。等到散了集后,孩子们三五成群,从口袋里拿出捡拾的大爆竹如获珍宝,彼此炫耀着各自的
收获。
从此,村庄大街小巷的夜晚便有了零星的爆竹声响,一直“噼叭”到除夕,把喜庆的气氛推向高潮。
大年三十和初一无论多少、家家户户都放鞭炮。放鞭炮被认为可以邪祟,迎来好运,而且放的越多越好,在爆竹声中辞旧迎新。虽然没有
今天排山倒海的爆炸的声势,但这炮竹声却传递着新年的气息和人们祈求
幸福、安康的心声。
除夕的夜晚,家家是通明的灯火,灿烂的庭院,震天的鞭炮遍地齐呜,“嗵—托、乒—啪”声此起彼伏。人们同时用这样的方式来庆祝一年的收获,并且祈祷来年好运、风调
雨顺、老少平安;还一种寓意是在午ye放鞭炮,意思就是喜迎财神到自己家来,保佑来年家里财源滚滚,吉祥富贵。
正月初一开门的第
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开门大吉。点上一支“大地红”,炸碎的炮竹皮子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家家喜气洋洋,瑞气满街。
当下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鞭炮制作技术的改进及科技含量的提高,新年已从过去主要放鞭炮发展到燃放烟花、礼炮并驱,品种和数量也因个人爱好不同而随心所欲,购买也不是一只两只,而是整箱有的甚至按车拉,每只鞭的头数从一千到几万,甚至十几万。
从除夕
早晨不时响起“哗哗哗”的开饭鞭声后,大街小巷随之便响声不断,空中脆响连绵,时而连贯尖声扫射,时而连发轰鸣。当你不在意时,就在你的身旁“吱”的一声、一个奇异的礼花呼啸飞上天空,空气中弥漫着烟花的药味。
零时前后,“噼里啪啦”鞭炮的声到了高峰,随着的鞭响,一朵朵绽放的烟花腾空而起,五颜六色的火花冲上天空,枚不胜数,犹如一幅气势恢宏、韵致奇异、姹紫嫣红的画卷;耀眼的礼花在空中闪烁,赤橙黄绿青蓝紫,争芳斗艳,如天女散花、如奔腾的火箭、如盛开的菊花、如银色的瀑布……,把天空衬托得
美丽无比,绚丽多姿,呈现出“火
树银花不夜天”的壮观。
新年的鞭炮、焰火与地面鳞次栉比、高低错落的彩灯、霓虹灯、大红灯笼交相辉映,映红了天空,映红了大街小巷,增添了喜气,是家家户户年的
味道;是人们发自心底的欢呼,大人们的欢笑,孩子们的尖叫,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演奏出一曲振奋人心的新春交响乐,带来吉祥的祝福和明天的
希望。
在这鞭炮齐鸣的除夕夜,此时家家已是欢声笑语,全家老少围着满桌的
美味佳肴,举杯同庆新时代,预祝来年吉祥如意!一张张笑脸溢于言表,在新年的祝福声中,老人是绵久深长的欣悦,
年轻人是大展宏图干劲,孩子是向往
美好的天真,瞬间这些都化成一串朗朗的
笑声,融入这新年喜庆吉祥的鞭炮声中。
普天同庆的烟花与红红的灯笼、红红的春联、红红的蜡烛构成了红红火火的
年味。年味是场景,留住浓浓的年味,就是留住我们的精神家园,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
年年过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朝诗人王安石的诗句,对在鞭炮声中送旧迎新作了高度的概括和最精辟的阐述。这种喜庆、祥和、和谐向上的氛围和文化,使年过得有精神,有
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