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当前位置:主页 > 读后感 > > 正文

读《1984》有感2500字

2018-09-22 09:11:21   作者:魏永昌

  乔治奥威尔的《1984》已然被研究的透烂,无数政治精妙的解说以及小说出色的隐喻,都让这本书成为永世传颂的经典。但是自己想想,自己在合上书时心里的浪潮,被一股巨大又庞杂的情绪充斥,这是一种十分奇妙的读书体验,“1984”的一语成谶,新时代的“1984”,以及最近世界局势对于所谓“政治正确”反对的潮流。我觉得这个世界没有自己想象的桃花满面,它是很残酷的,也许我们就生活在“1984”。想到这里,忍不住多说点自己对于小说的感悟
 
  也许《1984》是一部反乌托邦的政治隐喻,说实话,书中出现了很多新词,由其派生出的一系列新词和概念甚至被收录大英词典,为此很多人将它们归于学术,但我们也许应该但从文学和单从体悟的角度谈谈它,可能也只是单纯的因为我的水平只尽于此。
 
  看完书后,我一开始觉得,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实名制似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个世界本来也就不存在什么匿名,或者本来就不存在,只是我们懒于承认,早点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也好。你的所有言论都被曝光于监察者的监督下,不再存在网络隐私。常有新闻报道某某人因在网上发布不实信息而被拘留逮捕,这种消息常让我不安——个人的言论因造成扰乱治安而被捕是法制需要,那会不会有一天,仅仅因为言论的政治原因而被惩罚。会不会有一天,突然发生有人撞开了我家的门将在电脑前刷微博的我带走仅仅因为我曾发过的一条自己也记不得了的微薄,而其被指政治意向不正确?别说不可能,《1984》中的世界就是这么被操作的,而我们又都无法预见历史的走向是不是倒退。
 
读《1984》有感
 
  一个人往往是智慧的,但一群人的集体智商往往直线降低,更容易被利用,情绪更容易被操控。而且人们在苦难中生活的时间久了,也自然习以为常,他们会觉得苦难是常态。他们生于战争,长于战争,战争对他们来说其实也就是和平。1984的英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却无自救之意,是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水一直是那么深 火一直是那么热。“有人似乎隐隐记得,以前的食物比现在丰厚,上一次大洋国的敌人好像是东亚国……”但也仅仅是得,真理部出色的工作成果绝对可以抹杀任何蛛丝马迹。世间最可怕的事是什么,就是人不能相信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自由即奴役”,你渴望冠冕堂皇的自由么?那就请心甘情愿地接受奴役吧。
 
  但奥威尔要写的不是浪潮,而是浪潮裹挟中那个跃起的叛逆,那个希望的载体。但既然你决定要当主人公了,你就得承受异于旁人的艰辛。温斯特活得比所有人都痛苦,因为他独立的思考方式始终突兀地立在那里,不肯随波逐流,拒绝接受洗脑,不愿被奴役即不能在此世界自由的生活。 是,此处的自由就是放开手任由自己被外力推动控制的自由,就是不再执念而接受最终灌输的开放式自由,就是放纵自己盲目而麻木的跟着“上面”走的自由,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活着,因为你脑袋里思考的,你可能在夜班梦话里无意识反映出的真实所想,都是顺从于操作规律的,真心的将虚伪当作了真实,而在你的逻辑体系中2+2=5是驳无可驳的真理,自然不必揣着秘密终日伪装着生活,大可随时随地说出自己真实感受。这是自由么。当然是自由——“奴役式”的自由。
 
  清醒的人往往无比痛苦,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真实,听到厉鬼凄厉的呼号,最重要的,那种无人理解的孤独,无限的徘徊在相信自己和相信和相信别人的矛盾中。这可能就是自由所需的代价,又或者这才是真正的被奴役。我一直相信自由民主是一个好词的,哪怕x家王朝都叫“民主主义”共和国,但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我反而有些迷茫了。
 
  都说《1984》一语成谶的预言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相信每一个国人阅读此书时都会感同身受般的共鸣。文革里人人都要背毛泽东语录,但那个时代活得最自由的就是真正将其视为圭玺的人。知识分子或收敛锋芒苟且于世,或不堪折辱悬梁自尽。他们格格不入于世的思想体系如针毡,他们独具的风骨于那个时代脱了节。而文革十年中最自由的群体则非红卫兵莫属。他们将领袖希望民众根植的思想体系变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们可以堂而皇之地闯到别人家里抄家放火,可以轻易把看不顺眼的人扣上反革命的帽子置于公众视野下游街批斗。当时代在逆流的时候,你是选择继续顺流还是顺着时代一起逆流?无疑后者才能得到自由。倒行逆施的自由,为虎作伥的自由,放弃良知的自由,文革式的自由,老大哥口中的自由,看似自由的自由。
 
  自由即奴役。奴役即自由。老大哥完成了他的自圆其说。
 
  1967年,美国加州一所高中的历史教师Ron Jones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什么叫法西斯主义,搞了一场教学实验。他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用严苛的规条束缚学生,向他们灌输集体主义,要求他们绝对服从,遵守纪律。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做课间操,互相监督,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他们给这个团体命名为“浪潮”,还设计了一个标志性的动作:手臂从右往左,划出一个波浪状的曲线。学生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越来越像纳粹分子,他们发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只用五天时间,这个班就由20人变成了200人。这群学生,这群不相信法西斯会在今日卷土重来是因为它没有群众基础的学生,用自己的行动狠狠扇了自己的耳光。
 
  短短的5天内,是什么将民主制度下成长的学生变成法西斯式的极权拥护者。为什么被民主了那么多年的学生会一夜之间心甘情愿的被奴役。究其所以,恐怕是因为他们在“浪潮”中能得到自由——即前文提到的“奴役式自由”。因为你加入了这个组织,你就可以在这组织中得到认可,就可以打着组织的名号仗着人多力量大对组织外的人为所欲为,就可以享受组织对成员的优待。就可以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自身处于洪流中的力量。一旦得到这些,就不再有人愿意花些时间究其表里,就不会再有意识以局外人的身份看看这场闹剧。反之,不加入组织即意味被排挤,被捉弄,人们感受到了由此带来的不自由,便只能投入另一种“伪自由”。
 
  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站边。现在网上所谓的公知,五毛,美分吵的不可开交,本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一旦有所倾向,之后基本会死心塌地的加入那个群体,为什么,我们不是向往自由么。更多的,其实人们希望可以依靠在群体里,毫无代价的向反对自己的人诉诸暴力,不管自己的主张是什么,加入这个阵营里,他们的主张其实就已经发生变化了。自由注定不是温情的,他永远是残酷的,无论你选择哪一种“自由”
 
  这才发现,有时候“自由”二字远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温情。换而言之,“自由”被粉饰成很多种,关键看你愿意花多大的力气去追寻哪一种。微博时代,人人忙着给自己贴标签。“公知”“五毛”不可开交,而有趣的是,一开始倾向模糊的人,一旦走向某个立场,就会不断强化这个立场,越走越远。其实道理很简单,游移在边缘地带的人总是痛苦的,他对多种思想都持有不同程度的认可,他不愿轻易走上其中任何一条道路。而结果是,这样的人往往最易遭到攻击。持相同立场的每一个人彼此抱团,自我保护,并攻击其他立场团体的人。而只有当你选择了其中的一种,你才可以在此之中畅所欲言,固执己见,并最终自圆其说。你终于做出了选择,你不再纠结,你由此自由。
 
  我们每个人都不愿被思想奴役,我们每个人都在思想奴役他人。
 
  我们都在充当思想极权的支撑者。
上一篇:读《时间移民》有感
下一篇:《老人与海》的读后感700字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