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活着》有感1400字
2018-11-02 14:41:40 作者:网络
如果说,生存是人的本能使然,那
活着便是人性的一种
选择。当生活被接踵而至的苦难撕得粉碎,当
家庭被死亡彻底摧毁而分崩离析,当
一个人的精神家园被残酷现实冲击得一片荒凉,那么,活着是多么艰难残忍的选择,如何活着又变得何其沉重而
无奈。
《活着》以一个民谣搜集者的视角,冷静客观地讲述了一个叫“福贵”的老人惨淡的一生。身为地主家的阔少爷,福贵
年轻时过着浪荡奢侈的生活,当他赌博输光了家业,
父亲被活活气死,
母亲在穷困中身患重病去世,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难产大出血而死,
妻子家珍也患病离世,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吃多了豆子被活活撑死,只剩一头老牛和
陪伴他,但他依然平静淡然的活着。余华用一贯的冷静和节制描绘了福贵从拥有早期富贵闲逸生活的上层社会如何随着时代大背景的变迁,一步步跌落到社会最底层,最终食不果腹家破人亡。整部小说平实安静地叙说了一个极具时代特色的普通人戏剧跌宕的一生,福贵老人仿佛就在眼前,淡淡地讲述他苦难漫长的一生,一种说不出的悲悯和心酸袭来,让人唏嘘
命运的无常反复。
当读到有庆长跑得了第一,凤霞嫁给二喜两人
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我喜极而泣,由衷地替他们感到
高兴,但是幸福的生活并未持续太久,噩运一次次光顾这个濒临毁灭的
家庭,发出死亡的召唤。“有庆躺在坑里,越看越小,不像是活了十三年,倒像是家珍才把他生出来,我用手把土盖上去,把小石子都捡出来,我怕石子硌得他
身体疼……”,有庆因为抽血过多致死,家珍大受打击,变得神志不清,后来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她对福贵说:“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在冰冷的社会现实还有死亡面前,对于
生命的渴求显得弥足珍贵,遥不可及,家珍朴素的愿望没能实现,非但如此,接踵而至的苦难似乎不断透支这个家庭短暂的幸福和
快乐,女儿凤霞难产而死,女婿二喜做工时意外而亡,外孙苦根被喂多了豆子活活撑死……接二连三的毁灭性打击让我们目瞪口呆,错愕不已,一个人该有多么强大的内心世界才可以承受这样亲人一个个离开,白发人送完所有黑发人的残忍,而独自存活下来。福贵做到了,他是生活的勇士。在他年迈的时候,仍然带着老黄牛用力的犁地,把家珍、有庆、凤霞、二喜和苦根所有人的名字都喊出来,让老牛以为它不是独自在干活而偷懒,其实他何尝不是在提醒自己,就是因为家珍他们都离开了,所以才要更好的活着,为了家珍,为了有庆,为了凤霞,为了二喜,为了苦根,为了所有想活着而不能活着的人。
有人说《活着》这本书过于消极,福贵浪子回头之后,一直辛勤耕耘,勤勉知足,却最终事与愿违,结局悲惨,这难道不是跟我们所倡导追求的理想信念相悖吗?其实不尽然,《活着》它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小说
故事情节的发展,是
中国近代史的生动写照,也正是一个从年轻到年迈的生命之路。从民国末年到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再到如今的新时代。福贵
经历了中国
历史上最荡气回肠和恢弘壮阔的五十年,他这个小
人物的悲惨命运,是时代的缩影,打上了浓重的时代烙印。在那样的社会
环境下,能够好好活着,
努力活下去,并不去追求什么
生命的意义其实就是最大的意义了。
《活着》的写作缘于作者余华听到的美国民歌《老黑奴》,他因为深受
感动,于是他
决定写下这样一篇的小说——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他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真正的活着不会因为你的抗争,你的努力,而变得几近
美好,但是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却是永恒的财富。无论是老黑奴还是福贵,都在遭受亲人相继离世的打击和
痛苦后,选择继续
坚强乐观的活下去,我们无从知晓是什么样的理由在支撑着他们生存下去,也许是因为那头老牛,也许是房门前的亲人的坟墓,也许是那么多年痛苦而又幸福的
回忆,总之,他们选择活着。纵观福贵的一生,看似没有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暮年的他能够平和安详地和一个陌生人述说自己的一生,已经淡然接受了命运给与他的所有好与坏的馈赠。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像富贵一样看似麻木却又倔强的活着,才是对生命最高的敬意。